分享

【专栏特刊】曲廷清|坡上人家(辽宁)

 百姓文学社 2020-08-18

《百姓文学》春季刊目录

“相约拉萨,心灵之旅” 《百姓文学》《作家文学》西藏采风活动

 曲廷清

     村子北的山有个缓坡,坡上有个方方正正的小院,小院里有三间红砖红瓦的正房,是一户本分又辛勤的人家。村里人说这山是座“伸腿山”,那坡自然就是山的腿,这人家便是坐在山腿上,让大山抱着呢。门前的一条小道是神女甩出的一条窄窄的白绢落到地上,把山脚和村里的大道连了起来。

煦暖的春风一刮,刮出一片欢笑,山上的杏花笑了,梨花笑了,山花也笑了,笑得满山满岭,笑得千姿百态,花是一串串儿,笑也是一串串儿,惹得院外那棵大榆树上住着的那家喜鹊也不停地跳着、唱着。猜想大榆树也笑了,不然那树的肚皮怎么都破了?院里的女人正在精挑细选种子,抬头望望树上正在唱着的喜鹊,感觉是个好兆头,于是也笑了,红润的脸颊,月牙儿样的眼睛,笑得真像朵花。

农事一忙,男人和女人都下地去干活,儿子也上了学,院里留下只大黄狗,无所事事地趴着,门上落了锁,女人养的二十多只鸡们从门上留出的洞口钻出去,上山觅食。春夏秋三季,山上有吃不尽的草籽,食不完的小虫子供鸡们享用,鸡们也是“靠山吃山”。吃饱了,便回到家里啄几口水槽子里荡荡悠悠的蓝天解渴,喝够了,心满意足地拍拍翅膀,或去窝里下蛋,或“咯咯”地唱着自编的小曲儿在院里溜达,慢悠悠地,有些像男主人学着拉板胡的样儿。

男人很巧,前几年村里来了唱戏的,那板胡清脆明亮动听的声音让他着了迷,他不看台子上的演员,专心看那拉板胡的,戏班子去了邻村,他又跟着去看,终于看出了些门道。买不起板胡就自己做,借来木匠的家具,找来木料,锯完了就凿,凿完了就钻,钻完了就锉、锉完了再磨,东凑西拼地终于如愿地把板胡做成了,虽说那样子有些蠢头笨脑的,但总能拉出个响动来。没人教,全凭自己来悟,一有空儿就“吱吱嘎嘎”地拉起来,那声音就像一个小娃娃在蹒跚学步。半年下来,竞会拉了好几支小曲儿。

那年,种完了春,忙完了夏,收完了秋,女人便带着男人回到娘家,去看那里的蔬菜大棚,正是种菜人家收拾大棚的时候,男人边看边画地学了两天,回来在院旁选了一处向阳的山脚挖了起来,不用垒保温墙,大山保温更好。夫妻俩个干了半个月,挖出了有半亩地的土框,支柱子,绑竹梁,罩上塑料薄膜,一个简易又实用的暖棚建成了。

数九隆冬,外面寒风凛冽,棚内却温暖如春,嫩绿的韭菜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夫妻俩精心地莳弄、呵护着严冬里的绿地,用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了满园春色。过年的时候,村里几乎家家都来买点韭菜包饺子,每逢有人来买菜,男人总是笑呵呵地称完秤,再给来人搭上一绺儿韭菜,图个让你舒心。送走买菜人,又忙着去了。就是这样,乐着乐着,又是一场山花烂漫;忙着忙着,又是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夫妻二人向前奔着自己的日子。

儿子大了,在坡下盖了新房,要接这夫妻俩去坡下住,男人和女人都舍不得这坡上的院,坡上的房。原来他们是离不开这大山的怀抱;离不开山上春天的花香;离不开院外大榆树上那对儿花喜鹊······

一天,女人说:孩他爸,去买一把好板胡吧!男人高兴地告诉了儿子,儿子去城里给老爸买回了一把像模像样的高档板胡。男人拉得更起劲了,拉的最多的总是那首《双脚踏上幸福路》,因为,这是庄稼人的歌啊 

作者简介

曲廷清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20余年,文章散见于《辽西文学》《西部散文选刊》《法制与文明》《朝阳日报》《燕都晨报》等报刊。

关于我们

《百姓文学》杂志社

投稿注意:

投稿时,请精选5--8篇作品、创作心得与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和生活照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请记得完善出生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