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作家】耿怀山|节到清明忆上坟

 百姓文学社 2020-08-18

《百姓文学》秋季刊目录

年度选刊纸刊目

春暖

花开

文| 耿怀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都是这个时候,每年都是这个季节,无论怎样繁忙,我和妻都要放下手头的事情,照例回到故乡,沿着家乡那条熟悉的乡间小路,踏进平时很少有人涉足的清幽之地——坟场。

    这里是幽幽魂魄的故乡,平时这里异常清冷,只有在每年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十月一,或是大年三十等日子,这里才会像今天这样人潮如市,烟雾缭绕。坟场里陪伴死者的除了一些青翠的松柏,便是密密麻麻的或枯萎,或盛开的野花野草了。

    这里既是人们裹足不前的禁地,也是人们倾诉衷肠的清幽场所。它可以让高兴的心得以满足,让烦恼的心得以平和,让受伤的心得以复原。当人们遭遇到不随心的事情时,会在这里向墓穴里的亡灵诉说感慨与不平;当人们心灵受到压抑或伤害的时候,会在这里低诉心痛与悲哀;当人们遇到开心与快乐的时候,会在这里与地下的亲人共同分享心中的喜悦。

    这里的每一座坟头,每一个亡灵都有着一段饱经沧桑的历史和故事。

    儿时,每年也是这种时候,也是这座坟场,父亲都会带着我和哥哥弟弟来到爷爷奶奶的坟前,他弓下身躯烧纸钱和冥衣,小声祈祷,带领我们作揖、跪拜。有时,他还指挥我们用筐头背土圆坟。现在呢,烧纸的人就在眼前,但他把自己的身躯融进了芬芳的泥土,而烧纸钱的人是我和妻,还有哥哥、嫂嫂、姐姐、弟弟及弟妹们,我们轻轻地磕头,默默地祷告,祝福父母在天之灵安心快乐,希望他们在天堂能保佑后辈们平安健康。我们的一切动作、姿态都与当年的父亲一模一样,甚至连祈祷的话语也如出一辙,只有不同的是,我们每次来到父亲坟前,都会给他带上一瓶他生前最爱喝的“北京二锅头”,连斟三杯,摆在坟前,最后连同瓶中的酒一同洒在坟前的泥土中。让地下的父亲每次都能品尝到人间的琼浆美酒。

    以前上坟,每次伫立在父母的的坟前,回想起他们的经历与艰辛,我都会黯然神伤,痛哭流涕。自从儿子成家立业后,我不再在父母的坟前那样了,但我对父母的思念永远不会停止。因为我深深地明白,逝去的人终究还是走了,生者的日子终究还是要继续过的,人从黄土中来又回到黄土中去,尽寿而终和高寿而亡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过多的牵挂和抱怨只会陡增自己和别人的烦恼,何不顺其自然,用我们的老而有为减轻儿孙的负担,用我们的从容面对换取未来的薪火相传。我暗暗告诫自己,还是多想想那些快乐的时光吧!那时,父亲在农田里劳作,淘气的我和弟弟跟屁虫似的围在父亲身边,只管放肆地玩着自己想玩的游戏,即使将旁边的庄稼苗踩得一片狼藉,父亲也就是轻声地呵斥几句,还会再来一个无奈的微笑。有时,晚霞里,父亲抗着锄头,吸着旱烟从洼地里疲惫地归来,我和弟弟会一蹦一跳地迎上前去,父亲总会忘记疲劳,弯下腰微笑着用两支胳膊紧紧地拢住我们,相互偎在一起,那是世间最纯真的亲情的流露。母亲更是一位慈祥且令人尊敬的人,孝敬老人在我们村里绝对称得上楷模。对于抚养儿女更是一把好手。不管我们如何淘气或者做错事,她从来都没有打骂过我们,而是耐心地说服教育,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与人为善。有了好吃的东西,她自己总舍不得吃,而是千方百计地留给我们。父母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铸成了我心中永久的思念。

    亲爱的父亲母亲,您二老看到今天的美好时光也会含笑的。当看到你们的孙子——我的儿子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一定会感到欣慰的。您二老放心,以后不管每年的哪个祭拜日,我们都会一如既往地来给二老上坟,给二老送钱,送衣,送酒。同时,我也会告诫儿子、孙子及后人,在家祭祖,在野祭坟不仅是一种家乡的民俗礼仪,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也是子孙后代对先辈以示孝敬和不忘本的标志,更是我们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传统美德。

九泉下的父母,您二老安息吧!

作者简介          

   耿怀山,笔名,平原踏浪,河北省河间市人,基层教育工作者,喜欢读书、旅游、业余文学创作,迄今已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民间文学、文史作品等三百余篇(首),作品多次获奖。现为现代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河间市踏浪诗社副社长,《河间诗人》编委会编委,《河间文史》编委会编委。

《百姓文学》杂志社

投稿注意:

投稿时,请精选2--3篇作品、创作心得与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和生活照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请记得完善出生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