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王苏华|年三十那点事儿

 百姓文学社 2020-08-18

作者简介

    王苏华,女,笔名:晓苏苏华。北京市写作学会理事,北京东城、大兴、丰台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小小说沙龙会员;金麻雀网刊等网站签约作家;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等单位会员。诗歌、小小说均获得过省市级奖项、发表在《参花》、《精短文学》、《青年日报》、《当代文学(海外版)》、《心灵文苑》、《中国闪小说年度佳作2017》、《2018中国年度作品·小小说》等国内外报纸、刊物上。

文|王苏华

今儿个就是年三十了。徐老太太上了趟银行,顺便到菜市场买些年货。

徐老太太今年七十多岁了。刚记事儿时,父亲随军南下就没了音讯,她和母亲留在了京城。在她的记忆中,很多年的三十晚上,她和母亲都是在期盼中过的。后来母亲因病去世了,她嫁了个工人,过了几个舒心的团圆年。再后来她的孩子们还在上学时,她的丈夫又去支援大西北建设了,只剩下她和一双儿女留在了京城。好容易老伴退休了,又去了海南帮儿子看着公司。儿子把孩子扔给了徐老太太,跟着妹妹一家出国打工去了,从此这家人就没聚齐儿过。孙女上了大学以后平时需要住校,徐老太太也就成了人们常说的空巢老人。

城市里的空巢老人日子也不好过,跟乡下留守老人的处境差不多。但是在乡下还有乡里乡亲的互相来往,城里却因为住在楼房,有时候界别的街坊都不知道姓甚名谁。这不前些日子,东边儿四楼的李大爷老了⑴都没人知道。后来因为好几天没看到牌友,同楼的老张头去敲门没人应,报警以后才知道李大爷死了好几天了。徐老太太可没这个担心。且不说这些年国家注意到了这样的人群,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和福利都跟了上来;就是上大学的孙女儿,也会每个星期都回来一趟。平时儿子、女儿、老伴儿的问候电话也很勤。

徐老太太并不满意这样的局面,她愿意一大家子都热热闹闹的在一起。这不今儿个一大早,徐老太太出门前,瞄见孙女儿神神秘秘地打了几个电话,一楞神儿的功夫就不见影子了。等她从外面回来,家里还是没人儿。徐老太太心里嘀咕着:“大年三十儿的,什么要紧的事儿非今儿办?也不给家里搭把手儿。”虽说心里不大乐意,徐老太太还是利索儿地把家里的活拾掇完了。

眼看着老阳儿⑵都直了腰,门外还没动静。徐老太太轻叹了一口气,刚要坐在桌前歇会儿,桌上的电话唱起了“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孙女说这曲子老掉牙了,徐老太太说听着舒坦。徐老太太急忙拿起电话,一个女人的声音说:“妈耶,我今年事儿特多,就不回去了哈。”还没容得徐老太太说话,电话挂了。徐老太太还没回过神儿来,电话又开始“我们的生活比蜜甜”了。她拿起电话一听是老头子的声音:“老伴儿,这边儿买卖离不开人哈,今年我可又回不去了。”徐老太太刚想说什么,老伴儿把电话挂了。徐老太太这个气呀,儿子前些日子说机票贵不回来了,这回女儿和老伴也不回来了,这年还过个什么劲儿呀。但是徐老太太一想,他们在外面也都不易呀。算了、生气没辙不是,还好孙女还在跟前儿。

俗话说:“睡了子午觉,不用去开药。”徐老太太随意吃了点儿饭,迷瞪了一小觉儿。等她醒了刚来到客厅里,楼道里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屋门“哐噹”一声开了,涌进来好几个人。徐老太太定睛一瞧,只见儿子一家、女儿一家,后面蔫不唧地跟着老伴儿,都站在了自己面前。还没容得徐老太太问话,她的手上就多了好几样儿东西,耳边就听得七嘴八舌的:

“妈,这是我老公给您买的老山参和灵芝粉,您用来泡茶喝。”

“婆婆,这是我们两口子给您的银行卡,里面的钱够您花几年的。”

“老伴儿,这是儿子给我的工资哈,这两年你在家里可受累啦。”

“奶奶!奶奶!还有我的哈。这是我攒的零花钱儿,全给您了。”徐老太的孙女在一旁直蹦高。

虽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是过节不兴掉眼泪;但是看着手里的东西,徐老太太还是激动的眼泪刷地掉了下来,缺了牙的嘴颤抖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孙女儿在一旁嚷嚷着:“奶奶!开心吧!这是我们商量好了的,要给您一个惊喜呀!”

徐老太太幸福地看着眼前的家人们,那皱纹舒展得跟平地儿似的。

年三十儿的晚上,徐老太家的年夜饭摆在了社区的温馨家园里。小区里的孤寡老人们都来了。几十口人像一家人一样围坐在一起,台上摇头晃脑地唱“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的,是他们新认的干孙女。

注:⑴,老了:逝世了。

⑵,老阳儿:太阳。

《百姓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