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味”里如蜜爱

 百姓文学社 2020-08-18

作者简介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涪陵区作家协会秘书长、涪陵区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涪陵区第四届科技拔尖人才,著有散文集《松荫荷韵》《种瓜种豆种文字》《纸背乡愁》,获得首届国际东方散文奖、重庆新闻奖、涪陵区乌江文艺奖等奖项 


“妈妈味”里如蜜爱

文|何龙飞


在城里久居,我吃惯了大鱼大肉,甚至三珍海味,本应是好事。然而,身体出现“亚健康”信号,不能不烦忧。每每此时,我就倍加想念生态而芬芳的“妈妈味”,只任那些如蜜的爱温暖心灵。

呱呱坠地后,我先后闭、睁眼睛,本能地吮吸妈妈的乳汁。自然,甘甜,醇香,便是“妈妈的味道”。我虽不懂,但能吃饱,就专注且喜欢“妈妈味”。直到一岁后,有了弟弟的降临,我才无奈地被送到外婆家隔奶,暂别“妈妈味”。

没了乳汁的喂养,我曾不适应,嘟过嘴,闹过别扭,让外婆及姨娘生气不已。不过,孩子嘛,过段时间就好了。她们这样安慰自己,尽力带、养我。实在是我思念“妈妈味”心切,又哭又闹,爸爸得知后,不得不把我背回到妈妈身边。

那时,恰逢大集体,须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一年下来,家里分得的粮食仅有400斤左右。加之,经济收入低,日子过得清苦。尽管如此,妈妈竭尽所能地为我熬煮稀饭、烘洋芋、红薯饭、汆水拌凉菜、做块块咸菜等,力求不饿肚子。可是,菜里没有几滴油乃至没有油,粮食又少,怎能吃饱、吃好,只有吃个半饱或半月、一月打回“牙祭”,就算不错了。每餐饭,妈妈早早地做,认真、细致、卫生,尤其是火候拿捏得好,煮、炒出来的饭菜清香扑鼻,常令我垂涎欲滴,吃起来也是津津有味,从而赢得妈妈的夸赞。记得那次,我端着洋瓷碗里妈妈烘、盛的红薯饭,手拿瓢羹,来到地坝边,大声呼喊在一个名叫三块田的地方犁田的爸爸回来吃红薯饭。喊声特别,叫应了爸爸。红薯饭飘香,我吃起来可谓狼吞虎咽,很是过瘾,还赢得爸爸、妈妈的口头表扬,怎能不令我乐呢!至此,不论干、稀饭,还是杂粮饭、素菜、荤菜,都是“妈妈味”,餐餐饱含爱,愉悦我的身心。

土地下放户后,妈妈与爸爸一样,劳动的积极性高涨,种的蔬菜、粮食越来越多,收入状况也比先前好。每一餐,妈妈照样发挥“家庭煮妇”职能,煮、炒、烘出“妈妈味”十足的饭菜,让我们一家人饱腹、乐呵。于是,“都是党的政策好哦”、“今非昔比哟”、“妈妈能干”等类似的感叹脱口而出,一家人其乐融融,无与伦比。

读书后,妈妈起得更早了,为的是给我尽早煮好早饭,解除后顾之忧,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那餐餐早饭,虽然仅是大米饭,杂粮饭,素菜居多,荤菜少得可怜,油星星少,盐巴、酱油为作料,但经过妈妈的操持,依然清香、有滋有味,激发着我的食欲,犒劳着我的肠胃,陶醉着我的灵魂,叫我怎能不感激妈妈呢!只有化作学习的动力,勤学苦练,提升成绩,才是对“妈妈味”最好的感恩,才是对如蜜之爱的最好回报。

中午放学后,我一路小跑,花了20分钟时间,回到家里,吃上冒热气、清香四溢的“妈妈味”,那馋样甭提多带劲,那心情甭提多美丽。就连在下午学习之余,我也会想起“妈妈味”,禁不住吞咽起口水来。所以,放学的钟声一响,我就会挂起书包,冲出教室,急急地赶回家,期待飘香而美味的“妈妈味”。见我吃得满足、兴奋,妈妈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大凡是回味悠长的缘故,晚上的睡梦中竟有了“妈妈味”的片段,不能不令我感动。

后来,我嫌中午回家吃饭难跑,就待在教室里饿着,苦熬至下午放学后才回家吃午饭。这样一来,必将有损健康、对学习不利。妈妈获悉情况后,十分揪心、着急,与爸爸商议后,决定让我早上带饭菜到教室作为午餐。临走时,妈妈将饭菜舀进大盅盅里,盖好,配上瓢羹,嘱咐我带去好好吃。我不住地点头,箭一般奔向学校。不出所料,午餐有了“妈妈味”, 尽管是冷饭菜,可我乐此不疲地享用,感到了踏实,坚定了学习的信心。

放寒暑假,我待在家里,天天都能享用“妈妈味”,不失为一种幸福,哪还有理由不好好读书呢!记忆犹新的是妈妈烘饭时烘出锅巴是最美的味。瞧,那锅巴,色泽金黄,气味飘香,诱人得很。吃起来,更是发出“嚓嚓”的响声,既可口,又爽心,那才叫美呢!这时,妈妈启迪我:要像锅巴一样,坚强,勇敢,有力量,今后才会有出息。聆听妈妈的话儿,我眨眨眼,点点头,对妈妈的感激油然而生。久而久之,我爱吃妈妈烘的锅巴饭,吃着吃着就豁然开朗、有了感悟,然后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在妈妈的鼓励、支持下,我不懈地努力奋斗,先后考入了中学、中专,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了一席之地,不能不令我自豪、令妈妈荣光。当一次次进步、一项项成绩纷至沓来时,我欣慰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践行与诠释,更感激“妈妈味”里的那些蜜爱。

成家立业后,我出差、培训在外,或忙于工作与应酬,或照顾小家,就很少吃到“妈妈味” 的饭菜了。时间久了,便会想念那些给我力量与滋养的“妈妈味”,而且时常在梦中忆起。哎,受不了煎熬,索性回老家去享用 “妈妈味”。灶还是那眼灶,鼎罐还是那鼎罐,饭还是干、稀饭,菜还是素、荤菜,盐巴、酱油等作料还在,但时过境迁,菜肴种类越来越多,“妈妈味”越来越美,幸福指数越来越高。遗憾的是,妈妈挡不住岁月的脚步,早已身体佝偻,银发倍增,老态龙钟。可喜的是,妈妈人老志气高,精神矍铄,还与爸爸一起耕耘着五亩多田土,还做着几十年如一餐的“妈妈味”饭菜,随时静候我的回归品尝,以表达她老人家对儿子永远的关爱。面对此情此景,我还能说什么好呢,唯有专心地享用环保且色香味美的饭菜,才不会愧对锅巴般的“妈妈味”里如蜜的爱。

杂志社平台推广:

 xdzxshige@126.com 洪春生、王成元
xdzxsanwen@126.com 苏胜和、黄勇英
xdzxxiaoshuo@126.com 王景泉、王军英
xdzxxinxiu@126.com 宋桂杰
xdzxyinwen@126.com 耿秀萍
xdzxzawen@126.com 张慧强
cnd666@126.com   吴苗苗、龙怡珍 


顾   问:董守和、依凝、周佳
主    编:刘云宏(微信:lyh815818)
在线编辑:高红瑞(微信:ghr1376978810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