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步梧桐下|滇池,一个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高原湖

 百姓文学社 2020-08-18

作者简介

 漫步梧桐下,福建长乐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创作,崇尚自然美景,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人生,愿惜墨的文字既表达人生观感,也增添读者愉悦。

春/暖/花/开


滇池,一个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高原湖
 文|漫步梧桐下

        滇池,古称滇南泽,又名昆明湖,位于昆明坝子西南部,东起呈贡区旁,南入晋宁县内,西至西山之麓,北临大观公园,湖面海拔1886米,总面积330平方千米。滇池是排在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之后的中国第六大湖泊,也是全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

        滇池名称的由来难以考证,常见有三种说法。一是地理形态说,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滇池因“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二是寻音考义说,认为“滇者,颠也。”也有的认为是彝语的“甸”,即大坝子之意。三是民族称谓说,《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楚将庄蹻入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先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无论何种说法,滇池地区历史悠久,据考证已有3万多年的人类生活史、2400多年的滇中文化史、125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765年,南诏国修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作为华夏大地的一个组成部分,滇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传奇的故事与丰厚的内涵。
       据史载,早在公元前279年的战国时期,楚国为了向西南地区扩展,楚顷襄王派将领庄蹻率军通过黔中郡入滇。后因黔中郡被秦军占领,庄蹻归路不畅,便留在滇,“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史记·西南夷列传》),融入了当地民族并建立滇国。这便是庄蹻入滇且滇池地区与内陆文化融合的最早史话。

       公元1274年,赛典赤·赡思丁受元世祖委派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设省后首任最高行政长官)。在治理云南六年间,赛典赤统一政体、兴农业、均赋税、省徭役、设义仓、开驿道、建孔庙、立学舍等,有力促进了云南经济发展。赛典赤治滇的最大功绩是兴修水利,首先是疏浚滇池汇入河流,设坝闸以节水分洪,除去滇池盆地水患。昆明上游水库松华坝,就始筑于赛典赤治下。其次清除滇池出水口的淤泥砂石,整治河道险阻,使滇池水可顺畅流入金沙江,避免城市被淹,同时“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赛典赤去世时,昆明老少悲恸连日,百姓以诗文戏曲传唱其政绩功德,在三市街口建忠爱坊纪念他。忽必烈亲自宣布“赛典赤虽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诛之”。
        公元1383年,明朝开国将领、朱元璋义子沐英征伐西南平定叛乱后,奉诏镇守云南,在任九年间推行驻军屯田,招引移民垦殖;调整赋税制度,缓解军民困苦;修建水利设施,支持农桑发展;拓展道路交通,便利工商百业,也极大推动了云南经济发展。沐英任职期间,也大修水利工程,扩大滇池,根治水患,疏浚河道,修建明渠,既保证农业水利灌溉千顷良田,又组织军民新垦农田九百余万亩,其卓著的政绩有口皆碑。朱元璋曾高兴地说:“自从沐英镇守在西南,朕就高枕无忧了。” 沐英死后,沐氏子孙12代承袭黔宁王的爵位,镇守治理云南达260余年,伴随明朝始终。

       作为内陆湖,与大海相比,滇池很小,可小小的滇池,却孕育了一位远航大海的杰出人物。公元1405年,一个名叫郑和的中国人率领当时全世界无与伦比的庞大船队,从福建五虎门出发,浩浩荡荡南下太平洋、西进印度洋,甚至抵达非洲索马里和肯尼亚,开始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可少有人知道,郑和这位15世纪初叶伟大航海家的出生地,就在滇池岸边的晋宁。因此不难猜想,他儿时曾在滇池湖面放出第一只纸船,就开始了他远航的梦想。
        浩瀚的滇池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蕴藏着灿烂的文化。正如岳阳楼之于范仲淹,黄鹤楼之于崔灏,滕王阁之于王勃,位于滇池北部的大观楼,也因孙髯翁的长联而闻名天下。昆明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765年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挥毫写下180字长联成为旷世绝作。这幅长联,上联写景抒情,展示滇池旖旎风光,像一幅山水画卷,令人心旷神怡;下联论史感怀,勾勒云南历史烟云,如一篇叙事史诗,让人慨然兴叹。全联自然美景与历史沧桑交汇,情景相生,浑然一体,气势磅礴,意境高远,令人击节叫绝,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滇池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有盘龙江等20余条大小河流汇入湖中。海口河是滇池唯一的出湖河流,经螳螂川注入普渡河,汇入金沙江。1910年,云南成立了耀龙电灯公司,从德国引进技术与设备,在昆明滇池出水口螳螂川上,修建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即石龙坝电站。而今,该电站已入选中国工业遗产名单。
        座落在滇池岸边的西山,是一个峰峦起伏、林木苍翠、百鸟争鸣、景色秀丽的森林公园。在参天古树掩映中,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等古刹殿宇,叠阁凌虚,层楼映水,含烟晓雾,金碧联辉,成为滇池边上的名胜风景区。 西山主峰悬崖峭壁上的龙门石窟,是西山胜境的精华所在。沿陡峭的石阶拾级而上,登上龙门,凭栏俯视,举目远望,海天一色,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
        从昆明城东南眺望西山,宛如一位美女仰卧在滇池岸边,她的头、胸、腹、腿部历历在目,长长的黑发飘浸在湖水中,显得丰姿绰约,妩媚动人,所以又叫睡美人山。

        在西山森林公园,有一处陵墓吸引游人前往拜谒,那就是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登上林荫石阶路,一眼瞥见聂耳雕像和深墨色的墓碑,会油然想起聂耳作曲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心里不由肃然起敬。伴着阵阵林涛声,耳旁仿佛又响起那雄浑激昂的歌声,依然令人热血沸腾,催人泪花闪闪。
        山因水而美,水因山而秀,山水成就了滇池的灵性。1985年立冬之际,从西北利亚贝加尔湖飞来了成千上万只红嘴鸥,滇池草海是其重要的栖息地之一。此后,红嘴鸥年年飞来昆明越冬,成了昆明滇池最富有动感的美景。在大观楼前看鸥,以著名的孙髯翁长联为背景,使历史产生诗化的美感,那一片片扑朔迷离的翼翅,亦如卷帙浩繁的历史奔来眼底,顿感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在海埂堤上观鸥,只见一群群鸥鸟翩飞翔舞,或在湖面追逐游轮,或在堤岸啄食翻飞,那千百仪态的矫健姿影,莫不让人感受到一片片洁白的美,流动的美,轻盈的美。

       在老昆明人眼里,滇池既有海的壮阔,又有湖的秀美,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群山叠翠的滇中盆地。多少年来,对于远在异域他乡的昆明人来说,滇池不只是一个地理符号,而是一座母亲湖,是那醇醇乡音的韵,浓浓乡愁的根。尤其每当阳春三月,最念滇池草长莺飞,鸥逐帆影。因此忆滇池,解乡愁,是对个人生命原点的一种凝望。
       但是,由于滇池位于昆明城区的下游,处于低凹地带,成为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地。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域经济发展,城镇人口膨胀,环保认识不足,污水处理不力,上游各条河流大量污染物汇聚排入滇池,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水污染极为严重,成为昆明人心中永远的痛。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几十年来,我们以强加的方式污损了滇池的声誉,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还她以清白?

        昆明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滇池治理当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持续开展 “高原明珠保卫战”,主要釆取环保宣传、加大投资、环湖截污、生态保护、河道治理、㡳泥疏浚等综合治理措施,取得较好成效。至2018年,滇池水质已由劣V类上升至Ⅳ类。值得称赞的是,2008年12月省市政府启动外流域引水的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至2013年12月完工正式通水,每年可向滇池补水5.6亿立方米,有利于渐进性置换水体。可以预见,滇池水质还会好转,如果能恢复到可在湖水里沐浴游泳,那将是昆明市民的梦想。

       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人民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碧水,记得住乡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昆明人,最希望的事,当然是还滇池为湖水清澈、碧波荡漾的本来面貌。

《作家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