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板浦笔记:小镇石鼓多少事

 昵称16177767 2020-08-19

老家小镇板浦,堪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亦可称为历史文化小镇。地方虽不大,名字却好响亮。千余年来,小镇历史文化古迹实在甚多,比比皆是,处处都有讲究,处处都有说道。
然,小镇诸多的古迹,给予我印象最深刻的,好像也就是石鼓吧!
石鼓,形状似鼓,故名。石鼓是国之重器,亦被后人称为“汉字的活化石。”
石鼓历来是文人不朽的话题。我翻阅过一些资料,发现从古至今,写过石鼓的文人数不胜数。愚以为,其中写得最有才气的、最能打动人心的大约这两个人。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做石鼓歌。”这是韩愈的诗句。韩愈的这些文字记录着秦统一前的历史。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龙起。”这是苏东坡的。
还是回过头断续下转到老家小镇的石鼓吧!我是在小巷里长大的,我喜欢在小镇的各大街小巷穿越,至于哪条街,哪条巷,尚有石鼓,我一清二楚,了如指掌。
熟悉板浦的人都知道,通鱼巷是一条历史老巷。巷中二许的故居,却如一颗蒙上尘埃璀璨的明珠。然而遗憾和痛惜的未免太多。通鱼巷的二许故居,年深月久,早已物是人非,破败不堪,满目疮痍,看了让人心痛不已。如今宅院两旁惟遗下一对石鼓,虽历经风吹雨打,字迹不清,伤痕累累,却足够显现当年二许高贵的身份和显赫的地位。二许的故居,诞生了海州文化史上二颗最闪亮的星星。二许誉满天下,名垂青史,当之无愧。
而最让小镇人引以为荣的,想把功名利禄全抛下的文坛巨匠李汝珍故居门前,同样也有着石鼓。在千古奇书《镜花缘》的映衬下,显得不同寻常,耐人寻味。我仔细观察,石鼓如今保存的非常完整,完全不像二许故居的石鼓那样残缺。
古代的石鼓代表了非富即贵的意义,只有身世显赫,立过功名的家庭门前才受得起石鼓这种标志。
青山有幸埋忠骨。

牵扯到石鼓,必定要说到曾叱咤风云的清朝武状元卞赓。卞赓状元府旧址的那一对石鼓,更是不能遗漏。只不过沧桑巨变,一对石鼓,今已不复存在,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并不妨碍世人的津津乐道。或许正因为它的无迹可寻,才能任凭世人将其想象得越加完美而大作惋叹。关于卞状元的死因,民间说法很多,有人说吞金而亡,有人说拔剑自刎,一时间,众说纷纭,历史的真伪,着实难以窥见其真面目。尽管如此,卞状元依然名传天下,光耀千秋。
再把西顾巷引进视野。当西顾巷的汪家大院又出现我的眼前时。不过,这一次我不想说别的。我想说的是汪家大院的石鼓。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汪家大院的石鼓,非常醒目。石鼓做工精美细致,富有风韵,无不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此外,小镇的上空有光辉艳如云的饮食文明大光环,这灿烂的光环笼罩着十足的市井平民的生活。迄今为止,小镇街巷许多的角落里,隐藏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典民间小吃。什么张七香猪蹄、什么高七肉夹馍、什么朱大军油条······唉,不说也罢,一说一大堆,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道不尽。
小镇人是幸运的,是有口福的。我同样也是幸运的,且口福不浅。我时常一个人寻一家小吃摊,坐下吃着我所喜爱的美食。吃完脍炙人口的小吃,然后怀着崇敬之意,迈开步伐,向那些有历史的地方进军,去瞻仰这些石鼓,去领略小镇历史古迹风韵。

时光如水,历史有痕。俱往矣,大江东去浪淘尽。无论岁月怎样把小镇曾经的繁华和鼎盛一点点消磨殆尽,可我们仍然能从这些历史中,有心地去打捞一些散落的碎片。我始终深信历史绝不会轻易被抹去,甚至消失。
有人说我,这是一种情怀,有人说我,这是一种风流······我用文字,记录石鼓是小镇历史文化的复活与精神的传承。
未来小镇的辉煌会犹如秋园三月的桃花,年年季季,生机勃勃,灿烂绽放······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连云港板浦人。喜欢看书、写作。时常有文章发表。连云港读书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