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注意,阿司匹林与这些药同用需警惕

 飞龙在天2r7y7c 2020-08-19

阿司匹林这个药物大家都熟知,它属于环氧酶抑制剂,是使用最多、使用时间长的非甾体抗炎药。

如此常用的阿司匹林,也有药物不可与其同服,这点值得我们关注,为了更安全合理的用药,下面将与阿司匹林不能同时使用的药物进行整理,尽可能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

以下这些药物与阿司匹林同服需警惕:

注意,阿司匹林与这些药同用需警惕

阿司匹林+布洛芬:增加心血管事件概率

分析:由于布洛芬与阿司匹林同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会干扰阿司匹林对血小管的不可逆抑制作用,具有心血管风险的患者使用布洛芬可使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受限,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应避免两者联合使用。

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合用引起肾脏病变

分析:由于对乙酰氨基酚和阿司匹林同属于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剂量合用可引起肾脏病变。应避免两者联合使用。

阿司匹林+螺内酯:抑制排钠

分析:利尿药与高剂量阿司匹林合用时减少肾前列腺素的合成而降低肾小球滤过。阿司匹可降低螺内酯的活动性代谢物索体舒通的促肾小管分泌作用,抑制其排钠。加重毒性反应。

阿司匹林+苯巴比妥:增强毒性

分析:由于阿司匹林竞争性与血浆蛋白结合,而使苯巴比妥,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游离出来,从而增强了该药的作用或毒性。

阿司匹林+丙磺舒、苯磺唑酮:增加痛风病发作风险

分析:阿司匹林与丙磺舒、苯磺唑酮合用,可降低促尿酸排泄的作用,导致增加痛风病发作风险。

阿司匹林+肝素、华法林、氯吡格雷、噻氯匹定:增加出血风险

分析:由于肝素、华法林、氯吡格雷、噻氯匹定可引起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计数较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肠道出血,这些药物与阿司匹林合用,有加重凝血障碍及引起出血的危险。

阿司匹林+尿酸化药:增加毒性反应

分析:尿酸化药可减低阿司匹林排泄,使其血药浓度升高,阿司匹林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药后可能导致阿司匹林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反应增加。

阿司匹林+碳酸氢钠、抗酸药:增加毒性反应

分析:碳酸氢钠、抗酸药(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增加阿司匹林自尿中排泄,使血药浓度下降,但当阿司匹林血药浓度已达到稳定状态而停用碱性药物,又可使阿司匹林血药浓度升高到毒性水平。

碳酸酐酶抑制药可使尿碱化,但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不仅能使血药浓度降低,而且使阿司匹林透入脑组织中的量增多,从而增加毒性反应。

阿司匹林+甲氨蝶呤:增加毒性反应

分析:阿司匹林与甲氨蝶呤同用时可减少甲氨蝶呤与蛋白的结合,减少其从肾脏的排泄,使血药浓度升高而增加毒性反应。

阿司匹林+丙戊酸钠:延长出血时间

分析:丙戊酸钠与阿司匹林合用,由于减弱血小板聚集而使出血时间延长。

阿司匹林+胰岛素、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容易酿成低血糖

分析:阿司匹林与胰岛素、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合用,高剂量阿司匹林具有降糖作用而增加降糖效果,且与磺酰脲类竞争结合血浆蛋白。容易酿成低血糖导致昏迷。

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降低抗高血压作用

分析:阿司匹林可减弱部分降压药的作用,降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抗高血压作用。

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增加水杨酸过量的风险

分析:糖皮质激素可增加阿司匹林的排泄,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减少血液中水杨酸的浓度,且由于皮质激素增加水杨酸的消除,在停止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后会增加水杨酸过量的风险。应避免两者联合使用。

另外,糖皮质激素有刺激胃酸分泌、降低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对胃酸的抵抗力,若与阿司匹林合用可能使胃肠出血加剧。

阿司匹林+发汗解表药荆芥、麻黄等及防风通圣丸:加重肾脏的毒副作用

分析:发汗解表药荆芥、麻黄、生姜等及其制剂(如防风通圣丸)与阿司匹林合用,易引起发汗太过,产生虚脱。

阿司匹林+碱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使疗效降低

分析:由于阿司匹林为酸性药物,碱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如瓦楞子、 海螵蛸、朱砂等与阿司匹林联用,使疗效降低。应避免联合使用。

阿司匹林+有机酸成分的中药:加重肾脏的毒副作用

分析:由于阿司匹林为酸性药物,有机酸成分的中药,如乌梅、山茱萸、陈皮等与阿司匹林合用,排泄减少,加重肾脏的毒副作用,引起结晶尿或血尿。应避免联合使用。

阿司匹林+含乙醇的中成药:增加对消化道的刺激

分析:因乙醇与水杨酸等对消化道均有刺激作用,阿司匹林属于水杨酸类药物,含乙醇的中成药如各种药酒等与阿司匹林同服,同用后能增加对消化道的刺激性,严重者可导致胃肠出血。

阿司匹林+含有糖皮质激素的中药:加重对胃黏膜的损伤

分析:含有糖皮质激素样物质的中药甘草、鹿茸与阿司匹林合用,加重对胃黏膜的损伤。应避免联合使用。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是一个安全性高的非处方药物,规避可能的风险,在合用其他药物时,仍然需要周密考虑和谨慎选择。

参考资料

◆1、刘坚等.《国家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06

◆2、陈新谦等.《新编药物学(第1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01

◆3、张石革等.《药学专业知识二(第7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02

◆4、徐德生等.《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7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