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天地 | ​徐为富: 难忘当年"水改旱"

 香落尘外 2020-08-19

文:徐为富 \ 图:堆糖

我的故乡坐落在射阳河畔、位置偏僻的卲尖小岛上。由于四面环水,地势低洼,不知从何年何月何日起,居住在小岛上的先人们为了生计和抗遇洪涝灾害,就用“人工挖,肩扛挑”的原始方法,就近取土,垒高了宅基地,也堆起了一块块能长庄稼的垛子田,把整个土地搞得支离破碎,很不规则。农耕模式均以单茬为主,垛子田长玉米、黄豆、地瓜等旱作物,后改种棉花(经济作物)。低洼田只长一季水稻,产量低而不稳,而且一遇洪涝灾害,常常是"望天而收",严重制约着小岛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发展。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现省、市、县委提出的粮棉生产达《双纲》(即粮食亩产800斤,皮棉亩产1OO斤)的任务指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县四明公社大港大队党支部书记尹开通(后担任四明公社党委书记,因病早逝),率先大胆提出"水改旱"的设想,并倡导:开沟理墒(每宽一丈五一条沟,一尺深),雨过田干;老牛耕翻土地,全部人工碎垡(那时没有拖拉机);铺足基肥,适期抢种。三步曲不误农时,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好心的人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怕担风险和浪费劳动力,婉言相劝,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还是踏着老祖宗的步子,稳一点好"。而一些鲁夫懒汉则煽风点火,公开跳出来反对。说什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甚至断言"水改旱,必讨饭"。一时间谣言四起,眼看这一新生事物就要胎死腹中。

中共射阳县委时任书记李子健得知情况后,不但审时度势,而且扶正压邪。他多次骑着自行车,带领一班人到大港大队实地参观和调查,注意倾听当地干群意见,很快形成共识,除及时下发文件,全面推广大港大队"水改旱"的经验和做法,并破例召开全县四级干部(县、公社、大队、生产队)流动现场会,响亮提出"学大港,田改良,闯新路,达双纲"的口号,营造了强烈的氛围,更在全县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掀起"水改旱"的热潮。

在那些日子里,虽然集体经济还是公有制,大呼隆,但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县广播站每天早、中、晚定期播出县农业局农艺师的讲座,"水改旱"知识真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而生产队长吹哨子,养牛农人们的"呖呖声"半夜三更就不绝于耳,形成特殊年代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社员们劳动的热情异常高涨,打早工披星戴月,开晚工精神抖擞,白天红旗招展,晚间挑灯夜战,特别是晚间你追我赶的劳动场景让人目不暇接,欢快的劳动号子声常常响彻云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县冶炼厂(原我公社通洋农具社前身),为了支援生产,不误农时,日夜赶制了二万只碎垡小锄头。工具既轻便又耐用,很快被一抢而空,而且供不应求。这一做法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扬。

汗水换来了喜悦,辛劳结出了硕果。我所在的向阳大队第二生产队一九七二年首次"水改旱15O亩,当年麦子亩单产280多斤。接下来的几年中,"水改旱"3O0多亩,麦子亩产高达450斤,双季相加,远远超过《纲要》指标,人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水改旱"的实施一晃四十多年了。虽然一波三折,但先进的技术尝试,尤其是生产模式的改变,在那个年头谈何容易。但只要我们坚信党的领导,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前景是广阔的。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以上是我人生旅途中一段难忘的记忆,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砥砺前行的动力。谨以此文,献给众多8O后、90后、0O后的年青朋友们珍藏和铭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