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宁界·励志】:宁安‖《砥砺人生 凝华成珠 ——记宁夏中卫残疾青年李宜舒》

 甘宁界 2020-08-19

【甘宁界·励志】:宁安‖《砥砺人生  凝华成珠 ——记宁夏中卫残疾青年李宜舒》                  


 
宁安

砥砺人生  凝华成珠  

宁安      

砥砺人生  凝华成珠 

——记宁夏中卫残疾青年李宜舒

宁安

【人物简介】:李宜舒,字致远,1991年出生于宁夏银川市。自幼脑瘫,活动受限,身残志坚,经磨炼已经能够站立行走。习茶道,学埙乐、洞箫、口琴等,现在均能够达到熟练演奏和表演的程度。现磨、盘菩提,渐入化境,广结善缘 ,得到业界认可。于中卫市区香山东路(老财政局对面)盘店开张“香山茶道”,传播茶文化。日前,以香山茶道参加中国首届汉元素茶文化竞赛,获得二等奖的不俗成绩。

残疾青年李宜舒


中的李宜舒




李宜舒经营传播的文化



李宜舒,字致远,1991年出生于宁夏银川市。

初次接触他,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里,和市新媒体行业协会主席姚思杰君去一家茶庄结缘的。

致远是位残疾人,在他一岁的时候不幸由于脑缺氧导致脑瘫,因病致残。当时,他的父母得知自己的爱子患此恶症的噩讯时,肝肠寸断,可怜的父母,他们当时连死的心都有了。医生断言:孩子可能永远也站不起来了。这个现实对于一个家庭的打击是致命的,也是毁灭性的。这是他们仅存的唯一的孩子,怎么会是这样?第一个孩子七岁夭折,第二个孩子脑瘫,这让谁能够接受啊?祸不单行,天无绝路,凭着对孩子博大的本能挚爱,他们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把孩子治疗好。抱着这样的热望,拭去清泪,禹禹而行,伴着漫长的投医问药的一路坎坷和辛酸,也伴着致远日渐成长,日子一天天的走过。

医生建议,日后要加强肢体的康复锻炼,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尤其郑重提出最好能够让孩子学习一种乐器,借以锻炼手指的功能,同时,培养自信,借助音乐怡情养性。

当致远第一次独自站起来、第一次独自迈出第一步、第一次独自完成一个简单的动作、第一次独自有了“简单意义上的”自己的“作品”……他的父母喜极而泣,这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大的褒奖啊,就像在暗无天日的挣扎中眼前的亮光频闪,这让他们不断的看到了希望,这也让他们不断的坚定了为孩子治疗和康复的决心和信心。

致远接触的第一件乐器是埙,起初埙在他的手上只是一个玩具,随着不断的锻炼和不懈的努力,日后渐能够吹奏出音符、曲调,逐渐能够熟练演奏,直至浸化遣怀。后来,又学习洞箫、口琴等,现在均能够达到熟练演奏和表演的程度……

手的功能日渐恢复,日渐灵巧,腿的功能日渐持重,日渐好转,身体其他部分的功能日渐回归,日渐趋好……

数十年如一日血和泪的浸润,终于出现了奇迹。这其中的努力是经过了多少次的失败,浸透了一家人多少辛酸的泪水和血汗,承载了父母多少殷殷期盼和执着的付出!

埙是致远的启蒙乐器和拿手重器,也是开启他心智的良师益友和洞世菩提,静听他的埙乐独奏,其声呜呜然,时而凄厉低沉,时而婉转跌荡,时而轻柔舒缓,时而高亢悠远……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就像在娓娓细诉着过去的朝朝暮暮和未来的缥缈无定。

“我的左手不好使,左腿不好使,左半边整个都不行,包括左眼视力……”致远平静的说。脑瘫所造成的后遗症对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肢体功能,语言功能,智力功能、视觉、听力等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的功能障碍。天可怜见,好在他的心智不缺,宅心仁厚,好在他的雄心未泯,自强不息……

谈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从记事起,从挪蹭,爬动,爬着走,扶墙欲立,扶墙能立,扶墙能走,独自能立,独自迈步,独自能走……

练过乐器,学过泥塑,骑过单车,习过茶道,盘过珠子……都有独到修为……

每一次的成功都伴随着太多的跌倒和跟头,都伴随着无尽的锥心惨痛和彻骨哀伤,每一次的成功都是生命中的一次全力挣扎和浸血升华,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命运的无尽促狭和吝啬馈赠,每一次的成功都是生命火花的璀璨和炼狱般的重生……

记忆中的童年几乎是在身边孩子们的歧视、欺负、凌辱、唾骂、砸打中苦捱过来的。尤其是童年时不能正常行走的他,经常爬到外面,用自己渴望的眼光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渴望能够如同龄人一样正常生活的时候……周围的歧视谩骂如影随形,更有甚者,周围有些孩子把尿撒在饮料瓶中,冲他兜头浇下,尿水任由头顶、脖颈、脸颊、嘴角肆流,而他却没有丝毫反抗的能力,可心智不缺的他,有自己敏锐的感觉和正常人细腻的感情,无望的他牙关紧咬,不得不忍受这些外来强加的不堪……小时候的致远,几乎没有哪怕普通意义上的伙伴和朋友……

谈到这些的时候,致远脸上是淡定和从容的微笑,甚至还有些大男孩特有的腼腆。边说边熟练的洗茶、冲茶,他说,现在的想法早就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对已经过去的这些东西,心里没有一丝的仇恨或敌意。现在还得感谢他们,是他们历练和帮助了我,是这些经历牢牢地、深深地着激励自己要和正常人一样站起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八岁的时候,父母含泪把他送进了学校,为了让他能够和正常人一样接受教育,一瘸一拐的他在摔倒、爬起的往复中,身体的伤痛早已经淡去,如激流中羸弱渺小的一叶扁舟,在生命的汪洋大海中栉风沐雨,磕磕绊绊,一路走来,坎坎坷坷,伤痕累累,却也历久弥坚。

他平静的述说着。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军训,5公里野营拉练,纯粹的野外活动,自己想去,特别想去,可就是担心。本来,平时连正常的行走都左摇右晃,步履不稳,去参加这样的活动,能走下来么?能不担心么?还是父母给了他巨大的决心和信心,父母毋庸置疑的要求我,这个活动必须参加。记得父母给我的小背包里放的除了一些必需品之外,还有绷带、创可贴、医用胶布、消毒液……这个第一次也是让我刻骨铭心的一次……回来的时候,是父亲去接的我,他身着戎装,看见我的时候,站在那里,眼里噙满热泪,给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2008年的时候,父母支持我从宁夏艺术学校申请退学,我希望自己在家自学,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去学习自己所需要的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此以后,家就成了我学习、生活、成长的广阔战场。

他不紧不慢的说。十八岁左右的这几年是他生命中最快乐的日子,身体机能的恢复日渐趋好。学习之余,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课余才艺训练任务之外,就是打扫卫生,整理内务,这也是父母从小给自己培养的生活习惯;再就是帮父母打理酒店,和父母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父亲参加的所有社交活动几乎都有自己的影子。致远的父母在银川经营着一家酒店,生意还挺不错。每隔三四天,天不亮,他就得独自骑着三轮车在凌晨三四点钟的时候,到北环批发市场的菜市去买菜,精挑细选,讨价还价,倒也游刃有余,其乐融融。

他接着说。十八岁生日的时候,父母把自己经营的酒店全部交给我经营,就是想锻炼自己独立生活、养家糊口的能力,十八岁就是成年人了,就得明白和承担起男人肩上的责任和担当,就该闯一番天地了,就该拥有有自己的天地和事业了;这也是父母自始至终在教育和激励我自强自立的一番苦心所在。高高兴兴接过父母经营的酒店,十分努力的打理,第一个月经营下来,结算后的亏损着实让人目瞪口呆,生活远远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不是一帆风顺和轻易获得,这堂课的教训和震动来自灵魂深处的战栗……

2011年,致远和父母一起举家迁往中卫,定居创业,这是父母和他经过考察和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说起来中卫的缘由,致远还是记忆犹新,侃侃而谈。中卫生活节奏舒缓,环境优美,中卫人友善可亲,人情味浓,不像银川人,人与人之间太金钱化……这里特别适合我的发展。

致远说到自己的创业历程,还是离不开父母的培育,是他们一直灌输,要不断培养自己的爱好,要有自己真心喜爱的爱好,并把自己的爱好能够当成自己的事业,潜心奋斗……

直到我见到第一串珠子之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他幽幽的说。当第一次见到那一串珠子的时候,整个人就像是中了魔一样,被串珠的魔力所深深地吸引了,那种圆润,那种大气,那种通灵,还有说不出的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就有了拥有它的冲动,就有了想创造,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打磨出自己喜爱的作品的冲动。

固执的我,在这个时候,就是要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要证明自己。2012年,购置了自己拥有的第一串珠子,还有工具,板挫、台钳和车床,开始了自己喜欢的事业。第一次打磨珠子,手没有力道,也没有技巧,凭着满腔的热情,一口气之下就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投了进去,说是打磨珠子,其实珠子也在打磨自己。失败,一次次的失败,还是不能正常操作,手上到处皮开肉绽,窟窿天窗,肉体的痛楚早已经习以为常,还能够忍受,最受不了的是来自内心深处深深地愤懑、对自己无能的自责和无力虚脱后无尽的哀伤,难道我就连这个东西都做不了吗?愤怒,无法自制的愤怒直往上冲,理智就像决堤后失控的滔滔大水,肆意而下,顺手就把心爱的珠串狠狠地掼向地上……心里尽是满满的愤怒和空空的虚无。实话说,这是我第一次发火,第一次发这么大的火。

想法和现实的差距太大了,打磨珠子,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工艺的精巧和对手工技巧的要求都是极为苛刻的,何况是残疾的我,左手连正常的握力都达不到,更别说是从事这样精细的操作了……

平静之后,就默默地满屋子一颗颗的寻找、捡起洒落的珠子,重新制串,默默地琢磨自己失败的原因,就这样几天不吃不喝,苦苦钻研……后来,当然后来我成功了,成功的打磨、串出了我的第一颗、第一串颈珠……

每一颗珠子都得经过去壳、打眼、去毛刺、抛光、扩孔、挑色等工艺,才能够成为现在我们面前看到的这样的珠子。对待每一颗珠子,我都能够感觉到它们是有生命的,是有灵气的,我能够和它们交流,它们能够让我平静下来,我们相互理解,它们能够让我通过自己的双手让它们焕发出生命的灵光,每一颗珠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在我的眼里,我能够一眼认出每一颗珠子,甚至能够准确无误的说出它身上的个个印记……望着眼前一颗颗几乎一模一样的珠子,再看看致远的平静的神态,我的震惊发自内心……

珠子在我的手里成型、成品、盘磨、供养,我也感觉到珠子在打磨我,在雕琢我,在成就我。我在其中渐渐地开悟,有发自内心的快乐,也有痛彻心扉的辛酸。后来细细想来,我选择珠子,喜欢珠子,可能也与我追求完美的心性有直接的关系。

珠子有它的承载,承载着岁月静静地流淌,细数时光在经意和不经意间的流逝,和陪伴珠子的你一道轻轻地、悄悄地通过肌肤的触碰、温润,述说交流岁月的痕迹,也是一种记忆和冥冥之中的礼拜。静静地,淡淡的,快乐着,摩挲着;天地之间,仿佛只有这永恒,一如珠子的圆润,没有痛苦,没有悲伤,只有这圆通的手感和舒缓的滑动,让你忘却尘世间的一切妄念,心底漾出不能抑制的快意,内心逐渐变得强大,祥慈,平和,宽仁……

开始做珠子时的感觉就是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了证明自己,通过对珠子的雕琢,得到心灵上的宁静,潜意识里达到自我疗伤的目的。这也是我最近琢磨的,我想,应该是这么回事,这个层次也浅了。现在,我感觉到更多的是通过与珠子的互动,相互磨合,通过自悟,驱逐自己的魔性,回归自己的本真与平和。

通过自己的双手加工珠子的过程,就是赋予珠子以灵性,赋予珠子以价值,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发自心底的快乐。我能够做到,我有能力做到,我还有能力把它做得更好,更完美,我有了自己和社会认可的价值。这虽然有些固执,有些偏激,但我是在用心去做,用心去创造,对得起自己,丝毫不隐瞒,丝毫不欺骗自己。我是在用心的去做着我最喜欢的事情,快乐着,充实着,并把它当做了我自己的事业。

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头脑的残疾,心灵的残疾,精神的残疾,这会把你堕入无尽的黑暗,昼夜无明,永远没有尽头。没有人能够真正意义上去扶你站起来,让你强大,只有自己,只有通过自己,才能够让自己堂堂正正挺立,精神上真真正正强大,才能够平静立世。懦弱者只会把天堂变成地狱,坚强者则会把地狱变成天堂。

我现在做珠子的理念已经与以前不一样了,我现在的追求就是能够为珠子的主人提供纯手工制作的串子,在制作过程中,我拒绝使用现代化的工具,如车床,带电作业等。纯手工的制作过程,才能够充分达到人和珠子的全面交流和对话,才能够充分的雕琢出珠子的灵韵,才能够静静地聆听珠子的话语,明白珠子的灵动和心声。

谈起珠子,不善言辞的他如数家珍,侃侃而谈。珠子一般用来做佛珠,如菩提子,金刚子,莲华子,木槵子,及砗磲、珊瑚等都可以用来制作成珠,广而言之,世界静物,都可为珠,现在市面上做珠子的材质多为琥珀、蜜蜡、玛瑙、绿松石、青金石、玉器、翡翠、珊瑚、碧玺、小叶紫檀、黄花梨、沉香、崖柏、金丝楠木、红木......,都是比较名贵的东西。我不主张使用名贵的东西,容易让人迷失本真,菩提本无价,材质非价值。

有一次遇见一位老婆婆,念珠上挂一把小剪刀,当时我很不理解,问其故,方知这把小剪刀一直是被老婆婆放在供奉的唐卡旁边,日日同受礼拜,老婆婆认为小剪刀也具有了神佛的灵性,所以把小剪刀当做法器,作为手串的一个组成部分。

佛珠是佛教徒念诵经文以其记数的随身法具,在僧俗间广泛使用。源于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种类型。能够起到“真言印契,收摄其心......”的功效,意指“菩提”,是梵语“bodhi”的音译,有“觉悟”的意思。爱菩提子的人,都拥有不染尘世的灵魂和玲珑澄澈的心。供奉菩提子,也称盘珠子, 其实盘的是珠子,磨砺的是人的心性,以期达到至柔至仁的化境,其魅力也就在于此!

每串佛珠的数目都有不同,如1080颗、108颗、54颗、42颗、36颗、27颗、21颗、18颗、14颗、12颗、6颗、3颗、1颗等,各有深刻寓意,每种串法都有讲究,非随意成串。佛珠的质料繁杂,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菩提子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在使用过程中,不必过分地计较它的构造、颗数和质料才好。只要能做到"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也就可以早证菩提、成就涅盘了。

我最喜欢星月菩提,致远欢快的说着,并取出他自己的得意之作,一串星月菩提。星月菩提是三大菩提(星月菩提、金刚菩提和凤眼菩提)之首,遍布世界,中国尤盛,海南毛感星月菩提品质最佳。把玩盘错时,偶有裂痕,圆润通透中有种残缺美,无法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让人感动......

“正月菩提......上玄月菩提......文盘......武盘.....包浆.......阴皮...... 红皮、顺百.....”

如今,致远的技艺已经日趋成熟,追求完美的他凭着自己对珠子的独到理解,在打磨珠子和珠子砥砺于他的过程中,天资启悟,日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人珠对话,互相砥砺,幻化光华,凝聚精气,附加在其上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日渐增值,得到了业界和同行的认可和赞誉。经他之手打磨、盘玩的菩提,串子,珠子等早已远销港澳地区,全国各地均有销售,他在业界的声名渐起,求购、订购者不绝。

浸淫于俗世的浮躁喧嚣,虽不能清灵脱俗隐于山林,但亦能常伴菩提清气。爱菩提子,非万念皆空、不问尘事,但求存一份怡然自乐的禅意,怀一颗悲天悯人的慈心。盘玩修行,磨的是棱角,盘的是内心,要的是灵台清明,情致愉悦,身心自在,善化心安。

这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千年传承,念珠由参禅悟道的法具演变成了众生大智慧的象征......

爱好者持珠盘戒,修身养性,让人在面对烦恼、喧嚣时,不尤不饰,不骄不躁,并祈求平安、长保喜乐......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和佩戴念珠,使佛珠在宗教寓意之外更成为时尚文化的符号......

 25岁的致远已经娶妻生子,担当起了养家立业的重任。文气的他与家人共同努力,于香山东路(老财政局对面)盘店开张“香山茶道”,布茶道,播埙乐,盘佛珠,悟人生;开化境,结善缘,积福报,沐吉祥。

人生如珠,须经砥砺;人生如茶,细品慢酌。

砥砺人生,凝华成珠;苦涩香甘,静心以对。

谨以此文,赞致远身残志坚、励志提气,呼社会各界伸出援手,鼎力扶持,助其梦圆中卫。宁夏电视台的《印象宁夏》栏目于2009年曾经做过李致远的相关报道。

(撰稿于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图片由作者提供)



宁安,原名刘光华,六零后,医学硕士,研究方向:医学统计和流行病学。供职于宁夏中卫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余喜欢用文字记录心情。

公     告

维护原创,允许转载,

但须注明来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