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随笔 ‖ 鲁帅兵《粮食的故事》

 甘宁界 2020-08-19


生活随笔 ‖ 鲁帅兵《粮食的故事》

粮食的故事

 鲁帅兵          

大吃大喝才是浪费,国家富了,更应提倡节俭和光盘行动。吃光满桌的好肉好菜,比扔掉倒掉强。

以前与朋友吃饭,临结束时,我会主动打包将一些东西带走。这并非贪婪、清高、不体面、丟人显脸,而是人应该有的品质。十年前有一次在省城,有友约我吃饭。那时我不吃肉食,对于本民族人所喜欢的大肉更是进而远之。可他们点了许多这种肉食,我只是吃了几口素菜,因为天热,提议早点离开。他们才知我不喜大肉的习惯。临走时,我请服务员为我打包。他们几位提出放下算了。这里老板是其客户,常打交道。这样做似乎有些掉脸面,说起来反为不美。

我本农家出身。知道农家苦,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所以对于脸面这一说,似乎没有苟同的想法。于是让他们先到外面等我,执意带走了当日打包的东西,后送于同行者。现在想来这“光盘行动”是一件可以点赞的行为。

上学那会,吃饭时见学生将大米饭、面条、馒头倒掉,回来说与父母听。他们可惜得不得了。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我上师范学校。学校学生伙食真地不错。一日三餐,确实不赖。一月二十几元饭菜,由国家统一发放。学费也免收。每年假期到来,还会领到五斤左右大米。当年上学用过的一个提包还在老家北屋墙上挂着。那时有大米吃可不容易。在乡下农村,哪家过红事,喜宴上有一碗蒸熟后拌了糖、上面放几个剪成花的红枣,那真让人眼馋地不行。

大概早年粮食是大家最珍惜的东西。糟踏粮食,自然成了多数人尤其农村出来的人的痛恨。假如有谁真被学生科的老师发现在倒饭菜、丢馒头,一旦通报,那人就成“千夫所指”了。我当年有位政治老师,曾当过某中学校长,后进入师范教书。其学问和为人皆为同学称道。对于学生糟践粮食事,在课上真没少讲。他可是个让人怕但又让人敬的先生。

时过境迁哟……

我的专门收集旧物的盒子中,还有几十张地方粮票、各校同学朋友送的食堂粮票,还有1991年上学时,在粮站办得“粮油供应本”。那时的我们这代学生,考上中专后,就有了这个本,成了大家眼中的“端铁饭碗”的人。“铁饭碗”、粮食、固定的收入,那个年月成为许多人的追求……

呵呵呵!今早读到关于粮食的文章,又让我写了这些文字。老人有老人的想法。虽说躲过吃剩菜了,也没啥大惊小怪。如今日子好了,更要提倡节俭。铺张浪费之风确实不好。够吃就行,何必非得有几十个菜才罢休?

多点实在,少点浪费,励行节约,从身边事做起!

2018.2.21(大写初六早晨)

   

诗人简介:鲁帅兵,笔名寒山居士,宁夏西吉红耀九年一贯制学校英语教师,从上大学开始到今天的教学之余,用自己的烂笔头写了大量的“抒情文字”,也翻译了大量的外文作品,自认为难登大雅之堂,但也坚信凡事只要坚持,总会有好结果的。先后有十多篇译(论)文在《学英语》、《英语辅导报》、《英语考试向导》等发表。6次参加《英语辅导报》的全国英语教师翻译竞赛,5次获一等奖,一次获二等奖。《如何上好语法课》曾经于2001年获得国家基础外语研究国家级三等奖;还有4篇教研论文在中国基础教育学会获奖。

公     告


维护原创,允许转载,

但须注明来源。

不论大漠烽烟,还是长河落日,亦或一条小溪、半弯清流,每一颗文字都是甘宁界人的精神绝响。

赞赏:赞赏资金50%为作者稿费七日后以微信红包的形式发放给作者,50%将用于平台维护,音频朗诵作品平台,作者朗诵者各30%十元以下不发稿酬(此规则从2018年1月1日执行)仔细阅读,然后投稿。

长期征收下列稿件:

1、表现情感、记忆、风物类散文作品。,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

2、家庭教育、社会问题、生活世态类小说作品,短篇不超过10000字,中篇不超过20000字,20000字以上确实优秀稿件请分好章节,连载发布。

3、20行内精品诗歌,可以成组投寄。

稿件要求:

第一在主题栏填写真实姓名和作品名称。附照片和个人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