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雷玉奇《一点感言——读马金莲小说《父亲的雪》》

 甘宁界 2020-08-19


读书 ‖雷玉奇《一点感言——读马金莲小说《父亲的雪》

一点感言

——读金莲老师《父亲的雪》

雷玉奇

           

再读金莲老师《父亲的雪》,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其实我只是喜欢读小说,但我始终不会读。大部头的小说我读的不多,可能三五部吧,而且都是现当代的,晚清以及近代名著,国外名著,毫不惭愧的说,我几乎不曾触及,更遑论通读。读的稍多的,还是《小说月报》。《小说月报》让我知道了当代的好多名家。有池莉,方方,阿袁,铁凝,冯骥才,刘震云,许春樵,刘照如,冬安居,葛水平,李金波,赵大河,毕飞宇,汪曾祺等等,还有些我忘了名字的,当然也有马金莲老师。

不会读小说,也就读不出名堂来。书上说,小说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是作者通过娴熟的表现手法,从生活实践中摄取素材,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感想、感受和反应社会时代的载体,包括情感纠葛,伦理纲常,人性写实等等。这些理论的东西,其实我一点都不懂。我的一点感言,也只是我在拜读作品的时候所感受到的震撼,或者说是文字带给我的一些冲击,算不上正儿八经的感言。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只觉得大师们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极强。他们能在场面宏大情节交错的故事里纵横驰骋,也能在弹丸领域和不毛之地上伏笔掘进,绘织出波澜壮阔七彩画卷,个中韵味,其文自现。金莲老师在《父亲的雪》中所表现的属于后者。

作品对“雪”的场景描写贯通全篇,既是行文倾注情感的明线,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暗线。

父亲在“我”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在那个饥饿的年月,父亲的离去,意味着更大的灾难。而灾难的承受者,便是年幼的孤儿和守寡的母亲。世间所有的苦情和凄厉,也莫过于此!对于母亲和孩子来说,父亲走了,天也就塌了。原本饥饿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祸不单行,麻绳从此从细处断了!

为了生存,为了能活下去,母亲强忍着骨肉分离的决绝被迫改嫁,带去了姐姐,留下我和哥哥,在巴巴家寄养。

雪是父亲离开人世之前寸断肝肠的所有阵疼;雪是孤儿寡母历经岁月磨难的全部沧桑;雪是手足之情给予温饱狠命撕扯的纤绳;雪也是传递人物情感的温情纽带。

小说的情节线索始终如一地迂回在一个弹丸之地的领域。情节简单,描述了我在雪天去“新大”家做客的前前后后;人物也不多,却塑造出了一个受尽饥寒的广阔社会空间。笔触极尽节制之能,用细节刻画时代背景的凄切,用细节刻画人物经历的磨难,把饥荒的场景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勾勒殆尽,并浓情地渗透给读者。读来思绪凝重,悲戚萧然,文字的气氛始终在一再提升的悬念里迂回,却巧妙的拿捏着分寸,不使透顶。

用如此有限的材料,在如此有限的空间,营造出如此盛大而震慑心魂的场面,真是太令人震撼!

记得有人曾说金莲老师的作品宏大处疏能走马,细节上密不透风,确实如此。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命运的归宿,全部密织在密不透风的细节上。

我读过的作品本不多,有如此震撼力的作品自然更是少见了。

作者简介:雷玉奇,70后文字拾荒人。情系黄土汗渍农耕痴情文字。撰写报告文学、散文30余万字,散见于《现代生活报》《六盘山》等,近年有作品刊于《甘宁界》《花露文学社》等微刊。参与编撰《领袖固原·优秀企业家档案》等书目。自由职业。现打杂于某公司。

公     告

维护原创,允许转载,

但须注明来源。

不论大漠烽烟,还是长河落日,亦或一条小溪、半弯清流,每一颗文字都是甘宁界人的精神绝响。

赞赏:赞赏资金50%为作者稿费七日后以微信红包的形式发放给作者,50%将用于平台维护,音频朗诵作品平台,作者朗诵者各30%十元以下不发稿酬(此规则从2018年1月1日执行)仔细阅读,然后投稿。

长期征收下列稿件:

1、表现情感、记忆、风物类散文作品。,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

2、家庭教育、社会问题、生活世态类小说作品,短篇不超过10000字,中篇不超过20000字,20000字以上确实优秀稿件请分好章节,连载发布。

3、20行内精品诗歌,可以成组投寄。

稿件要求:

第一在主题栏填写真实姓名和作品名称。附照片和个人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