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 鸽‖《梦想与神秘并存的地方》

 甘宁界 2020-08-19


白 鸽梦想与神秘并存的地方》

梦想与神秘并存地方

——海原·西安镇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侧记

白 鸽

2019年7月26日,海原县委宣传部和西安镇人民政府组织媒体和文艺工作者,参加西安镇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在采风的两天里,我始终为沿途的风景,为家乡这些年来的变化所感动和陶醉着,被两个乡镇的文化旅游核心区域的一些产业基地、养殖场,还有一条条穿山而过的等级公路所感染。但是,我总感觉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需要一个大手笔来把这一切酣畅淋漓地描述出来,我担心自己笔力不足,所以,一直没敢动笔,但心里总记挂着。

也许,对于一个用文字说话的人来说,采风回来是需要沉淀和酝酿一段时间的,也就是说需要等待那种所谓的灵感吧,起码我是这样。

7月30日,宁夏科协和海原县科协组织的科技专家到农村助力脱贫攻坚行动,我又以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受邀参加此次活动。当车子行驶在乡道上,当我再次领略这两个乡镇的风景和那一片片彩色的种植基地以及每一位倾心于这片土地上的耕耘者后,犹如一个水滴掉在平静的水面,所有思绪一同被溅起。那种难以抑制的冲动在内心晃动着,促使我不得不饱蘸笔墨,将自己内心积压的新旧思绪一起倾吐了。

彩色的梦想 

近年来,脱贫攻坚的春风吹拂着祖国大地,也吹拂着宁夏南部山区。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实干苦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当人们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时,都觉得不敢相信和不可思议,似乎这是一个很遥远的梦。

眼见为实,这一切被我亲眼看到。梦想就在山大沟深的海原实现,通过西安镇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我们看到,西安镇和树台乡蜕变得如同一处美丽的梦境。油菜、百合、茴香、荞麦和马铃薯在西安镇四季鲜,树台韩庄、大嘴、大岘一带的黄土丘陵上竞相绽放!

站在穿越一片被阳光普照的丘陵,一眼望去,朔风抚摸着漫山点头含笑的群花,空气清爽而又芬芳,一幅彩色的大画卷赏心悦目,展现在千里白云下。

大片茴香绿中加金,西安镇引进的“中沙格格”枸杞种植园,采取“互联网+园区+农户+品牌”的运营模式,给安详的千年古镇增添了丰饶和富裕。

为追求自然生态、小康富裕。西安镇又规划5000亩大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种植小番茄、吊瓜、迟菜心、甜菜心、菠菜等,走“物联网、冷链外运高端市场销售”模式,推行“生态农业、观光休闲、亲子采摘”的产业发展模式,体验现代农业的发展“风向标”。

树台乡,一个曾被荒凉、贫穷纠缠的地方,除了自然条件恶劣,信息和交通闭塞。小时候,当听到老一辈人谈到大嘴、大岘、铁岘沟等一连串村庄的名字,总是感觉与悬崖和沟壑有关,就连海原人都认为那是一个连条小路都没有的地方。居住环境不是一般的差。一个窑洞,一盏煤油灯,一台土炕,一张席子;一年几场风,从春天一直刮到冬天。吃水更是艰难,除了拉着骡马毛驴到沟壑深处驮水吃,再就是借助天上降下的雨雪水生活。所以,从西海固这个板块走出去的人最懂得“节约每一滴水”的含义。那些年,要是听说谁家把女儿嫁到这一带的村子,就说这女子没福气,是个受苦的命。居住在这一带的人常说:“麻雀扒着火车走了”。这是事实,也曾是海原最旱、最贫穷时的真实写照。都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不能不让娃娃上学。可在这山大沟深的地方,因为贫穷和落后不知耽误了多少学子的前途,我也差点被搁浅在这片枯焦的黄土旱塬上,感谢上苍的眷顾,给了我走出大山的机遇。

纵观今天海原的山塬梁卯,多姿多彩,满眼壮阔的景致,散发着生命的无限馨香。它正以它的丰盈和生生不息吸引着人们。万亩彩色梯田上,众鸟播放着喉咙里积蓄已久的乐曲,枝叶上摇曳着阳光与繁花融合的芳香。山坳里,挽着篮子的小媳妇采集着精灵的啼鸣,地蕉、蒿草、花朵弥漫,将人很快带入五彩缤纷的天堂。

这里不是世外桃源。这里是树台,一个与诗意联系在一起的名字。我听乡干部说,“2019年全乡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生共28名,通过老师、乡村干部走访劝学、讲解政策等,27名学生返校上学,为一名脑瘫患儿上门送学。”最可喜的是,我还听说我曾生活过的小村子,今年以600分以上好成绩考入大学的学生竟然有五六人。

更令人惊讶的是,“万亩秋杂粮种植基地”带来的可喜变化。全乡种植马铃薯3.5万亩,种植禾草2.5万亩,牛存栏3120头,羊存栏22300只,劳务输出4800人。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53.6元......

面对横亘在眼前的数座大山,如何把种养殖产业做好,如何丰富农户增收途径,服务好海原县经济发展,配合县委、政府做好“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树台乡党委、政府的思路很明确:一是突出养殖产业,丰富农户增收途径;二是破解“三保障”难题,提升农户满意度;三是强化环境治理,尽快改善人居环境。

在这些特色产业的带动下,农耕文化从一道道山梁上呈现出“彩色”的梦想。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退耕还林从一株山桃、一棵山杏、一片柠条林出发,涵养和滋润着乡民们的幸福日子;改变村容村貌从一棵小白杨开始,到千株云杉,加强绿化建设,提升老百姓理想的居住环境。

曾经的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是全国农村贫困地区中的特困地区,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然而今天,我认为西海固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空气纯净,水草丰美,清泉甘冽,牛羊塞道。湛蓝的天空下,一群轻歌曼舞的男女青年唱着、跳着。当一曲幸福的山歌混合着繁花的芳香,从彩色的山塬上飘出时,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是无法想象,也不敢相信的。最主要是,这一片热土孕育了具有“海原精神”的儿女,从“父母官”到“人民公仆”,他们就像哨马营河谷中那株傲然而立的古柳(震柳),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在长期的自然灾害中发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怨天尤人,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正因为有了他们,这一片有名的“旱塬”才有了令人向往的“神韵”。

所以,我完全有理由相信,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人胸怀大志,他们要比其它地方的人更懂得奋斗,因为经历过磨难的人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关于西安镇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的思考

文化旅游是一种带动性很强、活力十足的新兴产业,它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创业创新、农民就业增收,激发消费活力和社会发展活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也越来越火爆,先不说全国其它城市,就拿宁夏来说,沙湖、沙坡头、镇北堡影视城、水洞沟、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等,这些旅游景区都给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少效益。对于地处西海固一隅的海原而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1920年12月16日发生在宁夏海原的8.5级“环球大震”,给这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成为不可多得的自然文化遗产,它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具有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例如,西安镇哨马营那株被地裂撕成两半的古柳(震柳),石卡关沟最大水平位移遗迹,菜园破裂带遗迹,刺儿沟探槽遗址,西安州城垣遗址,李俊800米长的大滑坡,海子堰塞湖,万人坟遗址,甘盐池唐坡的田埂错动遗址,邵家庄破裂带遗址,干盐池城垣遗址,还有遍布海原大地的地震古包、陡坎、错断山脊、沟谷等,以及著名的海原大地震活动断裂带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保存最完整,研究和利用价值最高的“活教材”。所有这些遗留在海原大地的地震遗迹不单具有科考价值,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国内以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专家学者也非常重视这些地震遗迹的开发和保护。

上苍给你降临灾难的同时,也给你降临了征服灾难的勇气。那次“灾难的精神与经验”变成了今天的“文化与财富”,如果我们开发和利用好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或许海原就因这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

对于海原以外、特别是宁夏以外的人,几乎没人知道,这一片土地所潜藏的智慧和它的灵性。当我们经历了生离死别,回望那些从指尖流走的时光,发现这是一片富有精神内涵的土地。千百年来,儿女们在这里默默耕耘,挥洒真情,用血汗浇灌出了朵朵璀璨的文明之花,留下了许多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就以他们卓越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人类最早的地下居住环境——窑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海原县南华山下的“菜园文化”。

对于中华民族,窑洞和灯具鼻祖的诞生地在海原,“菜园文化”的出现,将中国历史改写了两次,一是把中国使用灯具的历史提前了2000年,二是把中国使用漆器的年代提前了2000年。并且,“菜园文化”中彩陶的出现也把中国史前的彩陶艺术推向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峰顶。因此“菜园遗存”的发现是伟大的、跨越时空的,它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也预示着海原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时期,各少数民族聚散无常,都曾在一片土地上演绎过自己的历史风貌。县境内陆肥水美,草木茂盛,是古代西陲的人间仙境。隋唐时期,在今海原县东部设置了最早的地方建置(他楼县和萧关县)。“丝绸之路”东西分道从这里经过,留下了一路灿烂的商旅文明。眺望历史,海原大地上跃动着多元文化的光波。古老的菜园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蒙元文化,灾难深重的地震文化,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还有几处古老的金字塔汉墓群,两千年后还凸显于这片土地,久久不肯衰退,我们可以想象,这些汉墓群下埋藏的文化价值,它的主人到底是何许人物?地位又是何等的显贵?

一处有影响、有品位的旅游境地,最重要是要看它的文化内涵。海原完全符合这一人文理念,海原大地震文化、菜园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等都是国家乃至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如果要用这一文化理念打造旅游区,可以从海原特有的文化背景出发,扩建“海原地震博物馆”,建立“菜园文化博物馆”,以丝绸之路上“石窟走廊”的美称打造“石窟走廊之乡”,让世人领略海原大地从新石器时期至唐、宋、元、明、清等历代文化遗存所展现的盛况。尤其是海原大地震文化,它不仅仅是历史遗留的一堆堆废墟,它背后蕴藏着巨大的人文价值,是几十万生灵惨遭涂炭之后换来的。除了以上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外,海原还有一些被历史遗弃在城市边缘地带的没有考证的近似于古崖居的古村落,以及一些被我们忽略的美丽乡村、休闲驿站,位列海原八景之首、类似于九寨沟的南华山风景区等。这一切犹如沙海里的金子,需要我们去淘,虽然困难重重,但其背后的物质和精神价值不可估量,这就取决于我们的认识。如果我们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打造一处旅游风景区,其文化价值的韵味深远、品位之高不在国内其它有名的景点之下。

事实证明,海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从2019年春季的“海原·关桥乡梨花节”到7月26日的“海原·西安镇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在短短两天的时间内,旅游专线上的所有考察点都挤满了游客,乡村音乐会、越野车野营音乐篝火晚会等特聚人气,很树形象,对宣传海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作为宁夏经济发展的一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海原无论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好的发展,如果再加强对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合理开发运用,用海原自身的优势吸引外界目光,促进海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流,让更多人走进海原,了解海原。或许这样能更进一步带动开创“旅游+”融合发展新局面,再助脱贫攻坚一臂之力。

白鸽,原名田玉珍,女,回族,宁夏海原人,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编著有《海原大地震》系列丛书,著有散文和散文诗集《望海原》,在《作家报》《散文诗》《宁夏日报》《朔方》《美丽中国》《宁夏教育》及人民网等报刊发表文学、摄影和学术论文作品,部分作品入选《中国散文诗100年大系》《中国21世纪散文诗年鉴》《宁夏散文诗选》《微观宁夏》(中英文版)。作品《北望贺兰山》荣获《塞上散文诗》举办的全国散文诗大赛一等奖。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南华山》文学季刊特邀编辑、《视觉宁夏》签约摄影师。

 公           告

维护原创,允许转载,

但须注明来源。

每一颗文字都是甘宁界人的精神绝响。

赞赏:赞赏资金50%为作者稿费七日后以微信红包的形式发放给作者,50%将用于平台维护,音频朗诵作品平台,作者朗诵者各30%十元以下不发稿酬(此规则从2018年1月1日执行)。仔细阅读,然后投稿。

长期征收下列稿件:

1、表现情感、记忆、风物类散文作品。,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

2、家庭教育、社会问题、生活世态类小说作品,短篇不超过10000字,中篇不超过20000字,20000字以上确实优秀稿件请分好章节,连载发布。

3、20行内精品诗歌,可以成组投寄。

稿件要求:

第一在主题栏填写真实姓名和作品名称。附照片和个人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