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贤为能

 红谷斋主人 2020-08-19


读《荀子》第二十 《解蔽》

(峻岫)

(原文)

昔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齐是也。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奚齐蔽于欲国而罪申生;唐鞅戮于宋,奚齐戮于晋。逐贤相而罪孝兄,身为刑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祸也。故以贪鄙、背叛、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之也。鲍叔、甯戚、隰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齐。召公、吕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禄与周公齐。传曰:知贤之为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此之谓也。此不蔽之福也。

荀子说:昔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齐是也。从前大臣中被蒙蔽的人有唐秧奚齐。唐鞅宋康王的宰相。奚齐又称姬奚齐是晋献公的儿子。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唐鞅因为谜于权势而杀了载子。载子任宋国太宰被唐鞅驱逐齐国去了。唐鞅是一个不分对错,不辨是非的人。《吕氏春秋》记载:宋康王问唐鞅,我杀人越多,那些人越不怕我,这是为什么?唐鞅回答:大王杀得都是该杀的人,所以人家不会怕你,大王要叫人家怕你“不若无辨其善与不善而时罪之,若此则群臣畏矣。”可见唐鞅驱逐载子,就是被权力欲望所迷惑。奚齐蔽于欲国而罪申生奚齐晋献公骊姬的儿子,晋献公死后,奚齐的母亲骊姬杀掉了太子申生,奚齐被荀息立为国君,此时他只有十四岁,结果大臣里克又杀掉了奚齐。奚齐的死,不仅仅是权力欲望所致,而是他母亲骊姬的倒行逆施造成的。“唐鞅戮于宋,奚齐戮于晋。”不久唐鞅就被宋康王杀掉了。而奚齐泽死在晋国的土地上。“逐贤相而罪孝兄,身为刑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祸也。”表面上看,唐鞅是因为驱逐有德才的载子,奚齐是加罪于长兄,而自己才受到“刑戮”的,其实他们受蒙蔽是有原因的,就是他们被自己的权利欲望所害。“故以贪鄙、背叛、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之也。”所以说,自私、贪婪、欲望、背叛、争夺,不分是非,不辨对错,必然会危及自身,受到法律的惩处,不免坐牢、杀头掉脑袋。这样的道理,自古皆然。“鲍叔、宁戚、隰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齐。”相反的例子也有,鲍叔牙是一个贤人,是他推荐了管仲,成就了齐国的霸业。宁戚是春秋时期的卫人,出身贫寒,齐桓公拜宁戚为大夫,他也是成就齐国霸业的人物之一。齐恒公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隰朋,他与管仲、鲍叔牙共同辅佐齐恒公。隰朋曾率军会合秦军平定了晋国的内乱。管仲病重推荐隰朋接替自己,可惜隰朋也在同年而亡。这里说的鲍叔牙、宁戚和隰朋,都是聪明的人,仁德的人,没有私欲的人,不会被蒙蔽的人,所以才有了齐国的强盛和齐恒公的霸业。“召公、吕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禄与周公齐。”还有召公、吕望、这些人都是仁德的,聪明的,不会被蒙蔽的人。召公名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受封燕国。吕望就是姜尚,姜子牙,他出身贫寒,做过厨子,做过屠夫,被周文王发现,大器晚成,封为太师。召公和吕望这样的人,不谋求名利,不贪图权势,不追求私利,所以他们的名字能够与周文王周武王齐名。古书上说“知贤之为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认识贤人就是明智,为贤能的人铺平道路就是有能力。努力地认识贤能的人,任用贤能的人,他的福气就一定能够长久。要认识贤人,任用贤人,就是不要受蒙蔽,不要被蒙蔽。如何做到不受蒙蔽,那就是不要被利益欲望蒙住了眼睛,要出以公心。大公无私,就不会被蒙蔽。(署名 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