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见《红楼梦》的时候,只是因为它是四大名著之一,有着盛大的美名。但真正拿在手中翻读的时候,才终于知道为何闻名遐迩。 书中人物很多,这是我开始读的第一感受。但深入其中,也发现他们各自鲜明的人物性格与形象。 首先就来说一说两位金陵十二钗之首——薛宝钗与林黛玉。 带着主观意识来说,我是很喜欢和欣赏宝姐姐的。 第一,她的性格。在此,只取几点进行学习探讨。 世故通明,廓然大度等优秀品质,在我看来是可以不吝赞美的。 例如,文中说 忽来一个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但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 后来,尽管黛玉一次次挖苦宝钗,可是宝钗却“浑然不觉”,从未心存芥蒂。心胸开阔与八面玲珑,在为人处世时极为重要。 ![]() 她的自矜无情同样动人心魄。 我记得曹公曾引用唐代罗隐《牡丹花》中的一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来赞颂宝钗是书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所谓无情,既指宝钗的仪态端庄、不风流、不轻浮,应该也指她的性格,无有滥情。 书中所言,宝钗生的病是“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而热毒需用冷香丸去医。脂批中说“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综上所述,宝钗是有作为仙人的思凡之心,以及对人间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那句诗说“任是无情也动人”,“任是”也表明宝钗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一副皮囊,更多可圈可点也在于举手投足之间透露出的慈悲。 ![]() 第二,她的才情。 她见到宝玉的一句诗中有绿玉,而元春方又将“红香绿玉”改为了“怡红快绿”。便提醒宝玉换个字,将“绿玉”改为了“绿蜡”。 原文, 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臆,笑道:“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 宝玉对其评价也是高的。 ![]() 再见于《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的《咏白海棠》,也是一个例子。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李纨(在诗社)评此诗第一,就是因为“这诗有身份”。宝钗用白海棠来自喻,以花写人,反映清洁自诩等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宝钗是个理想中的人。结局到底意难平,可却早有伏笔。——“金簪雪里埋”,金簪意旨宝钗结局,钗为两股,而簪为一股,即为最后宝钗孤独一人死去。 在我看来,“金玉良缘”或许并非她本意,只是当时时代背景下所牵涉的家族利益不得不让她这样去做(当然可能也有私心)。宝钗的的确确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且她是顺从的,可她什么都清楚,更为可怖悲哀。 ![]() 与堂妹宝琴相比,天壤之别。 谈完宝姐姐,就来说说林妹妹。 我一开始真的以为她只会是个哭哭啼啼的娇弱女子。但读完后,其实她只是身子柔弱,却骄傲万分的人。 她的性格我是最喜欢的,很真实。 菊花诗会后,刘姥姥游大观园时,因她的举动而“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笑得两手捧着胸口”等。我就知道了,颦儿也不是一直哀怨哭泣,也有打趣儿的时候: 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她一句话。她是哪一门子的姥姥,直叫她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 ![]() 当然,颦儿也有毒舌的时候: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颦儿口齿伶俐,并且常以“比刀子还利害”的语言,揭露周围不合理的现象,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如果说,颦儿和宝姐姐本来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那么她们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反抗,一个是顺从,但都可悲可叹。 ![]() 与宝姐姐的端庄贤淑不一样,颦儿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从一个人眉骨里,看出三分气度。倒也的确是我见犹怜。所以很明显的,她的所忧所虑,都可以在她的诗中呈现。 ![]() 第二十七回中颦儿吟诵的《葬花吟》是其代表。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名为咏花,同样的,实则写人。“质本洁来还洁去”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同“玉带林中挂”展露出的清高孤傲是一致的。 ![]() 接着,第四十五回中的《秋窗风雨夕》同样透出苦闷、颓伤。全诗十五个“秋”,秋意肃凄,道出颦儿愁绪缠身、消沉无力的心情,家中无亲、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等一一借诗显明。此章节,钗黛冰释前嫌。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结局到底意难平。木石前盟之间的缠绵情意,道不清,说不明。 说完了宝姐姐与颦儿,就又再说说我喜欢的另一位——邢岫烟。书中对邢岫烟描写得不多,但一篇《咏红梅花》却让我对岫烟产生兴趣: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特别是最后两句,安贫乐道,透显一身的傲骨,有着似不融化的雪一般的气质,贞静恬淡。 再到第六十三回里,宝玉在去栊翠庵的路上与她在沁芳亭相遇,宝玉正为“槛外人”(妙玉拜贴的署名)之事百思不得其解,却是岫烟为他解了谜。 ![]() 同样的,岫烟说:“我和她(妙玉)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所思所见都是如宝玉夸赞她的“举止言谈,超然如野鹤闲云”一般无二。而这样的高评,岫烟也将它主要归功于妙玉的“倾囊相授”。 再后来,宝玉的玉石不见时,她也请求妙玉扶乩帮忙寻找。待人平易,清贫而不孤高的她,最终在书里的结局也算是如意。 枕上红楼一梦,重品纸中悲欢。我今有感,畅所欲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