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衰老与死亡,如何独自度过生命最后的岁月?

 若初的星辰大海 2020-08-14

一个愿意陪你读书的写作培训师

原创|第327篇

文|若初


01

在中国,有两种教育最缺乏。

一个是性教育,另一个是死亡教育。

这两种教育的缺乏,表现出来,就是大人们总在试图遮遮掩掩。

跟孩子在客厅看电视,屏幕上突然蹦出男女主的激情戏,他们就慌不择路的赶紧换台,要么起身去给茶杯续水;

身边有人去世的时候,他们支支吾吾、口齿不清地用个极微小的声音”人没了“,就想蒙混过关,搞得自己好像给孩子解释清楚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似的。

小时候我不明白,总恍惚以为是自己犯了什么忌讳,长大后,我才发现,原来不是我犯了什么忌讳,而是是大人们太可笑。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终究要去解答”啪啪啪“繁衍后代这道题,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也终究要面对”人终有一死“的命题。

遮掩、或者逃避,有用吗?

自欺欺人!

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能遇到阿图·葛文德《最好的告别》这本书,它让我正视并思考一些”衰老与死亡“的问题,比如:

在生命最后的岁月,如何保持一种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如何面对”风烛残年“时的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

在我们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如何使生活存在价值?

当我们年老体弱,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是什么使生活值得过下去?


02

作家菲利普·罗斯把衰老和死亡这件事,形容得很苦涩,但又真实且扎心:老年不是一场战斗,是一场屠杀。

一个人在二三十岁遇到经济问题,还可以去努力去拼搏,你还有余地可以去战斗。可是当你八九十岁,面对衰老和虚弱的问题,你该拿什么去战斗呢?钱吗?孩子吗?这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去缓解你的困境,却无法解决你的困境。

在衰老和死亡面前,人的局限性是真的,有资本的人才战斗,没资本的,就只剩下屠杀,亲历一场手无缚鸡之力的”屠杀“,被岁月无情的屠杀。

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们想象中是什么样?

想做优雅的老太太是吗?行啊!

书里就有一个例子,高龄独居的爱丽丝·霍布森,77岁了。她热情,思想独立,从不刻意掩饰她的年龄。一头自然的白发。她的手上长满了老年斑,皮肤皱皱巴巴的。穿着简约但熨烫得整整齐齐的衬衫和扣子,嘴唇上抹了一点点口红。

这或许是我们所能想到比较体面有尊严的老年生活了。

但是,再过了几年,她还是要面对”自己身体更虚弱“了的现实,在家里时常磕磕巴巴走路不稳,她终究还是被孩子送去疗养院(非不孝顺的贬义,只是一种社会养老形态而已),过群居生活,住进了一种变相的“监狱”里,失去了人生自主权。因为,好的生活,是享有独立性的生活。

一个人想着七十多岁,活成巴黎街头时尚的老太太,ok,没问题呀,可是当你90岁呢,当你100岁了,你的身体情况还允许吗?

能身体康健,活动自如,却一夜睡下去就自然死亡的老人,那是多么幸福的一种人生结局啊,这才叫优雅体面了一辈子。

但更多的人,还是要面对身体零件的不给力,生活不能自理,一边不想麻烦晚辈给人家添乱,另一边又不得不依靠他们在生活,只能尴尬地活着。

如今二三十岁的人,可能很少会去想自己年老时究竟会面临怎样的困境。

阿图·葛文德在书里描述了两个“八大”。

八大日常生活活动:如厕,进食,穿衣,洗浴,整容,下床,离开座椅,行走。

八大日常生活独立活动:自行购物,做饭,清理房间,洗衣服,服药,打电话,独自旅行,处理财务。

我们总有一天,会无法胜任这些在现在看来十分简单的任务。

变老的过程,就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

我们会亲自经历失能、失明、失智甚至生活品质逐渐下滑,最后滑向深渊。

我不怕死亡,我只怕”无法自理“式的衰老。

因为比死亡更可怕的,死亡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

比活得久更可怕的,是社交圈里,别人都退场了,而独留我一个人在风烛残年里”等死“。

03

如果说,生的愉悦和死的坦然,都是生命圆满的标志。

那么,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解答的终极难题。

不出意外的话,我想我起码会活到60岁以后,所以,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我不畏惧死亡,因为60岁,我应该也活够了吧。

可是,我害怕60岁之后的人生,怕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怕自己没有足够丰厚养老的钱。

阿图·葛文德在书里分享到:勇气是面对知道需要害怕什么或者希望什么时体现的力量,而智慧是审慎的力量。

我希望自己拥有面对衰老的勇气,并且不缺乏面对衰老的智慧。

不过,这一切,可能也只是杯水车薪,螳臂当车而已。

如何体面的独自度过生命最后的日子呢?

阿图·葛文德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他提到了一个老人的例子,算是间接指出了一个方向:存钱,不要早早退休,没有财务困难,保持社会联系,避免孤独。

所以,衰老的老人,其实就是面对3个问题:

身体健康与否?

养老财产够花与否?

身边有人陪伴并驱散孤独感与否?

我们只能说尽力去做好让自己身体健康,财产够用,但还有一句俗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其实,人生真的没有什么是能抓住的。

谁又能想到一个看着活蹦乱跳的人,会突然得癌症呢?谁又会想到一个智慧了一生的老人,最后却与时代脱轨,失智被人骗走一生财富呢?

我们能做的,真的只是尽力而已,尽力不让糟糕的情况发生,尽力为自己做更完全的养老准备,仅此而已。

至于驱散孤独感的陪伴,为什么能和健康与财富并列为老人的3大问题呢?

或许年轻的时候,我们不觉得孤独感是什么严重的事情,觉得独来独往才痛快。

那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我们精力充沛,活动自如,人生有太多的空间可供我们去追逐与挥霍,我们的活动范围是很宽广的。

可是年老的时候,我们生命的范围被限制,在那一亩三分地里,陪伴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的生命,天生互相依赖。

人,终究是社会的一份子,要与人发生关系,而不是活成一座孤岛。

从养老的角度看,财力雄厚,结婚生子,确实比较安全,可以让老年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有保障。

可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养老,为了老来有伴,为了无法自理时子女的照料,而去强迫自己从功利的角度去结婚生子,甚至牺牲衰老之前的岁月,是否又值得?

这其实又是一个新的难题:你究竟是选一生痛快,临终潦草收尾?还是选择一生负重,临终老有所依?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当然最优解是一生婚姻幸福美满,家庭和顺,而且老有所依,颐养天年。

可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鱼与熊掌兼得”的运气和能力,大多数人面对的,只是二选一的选择题。

我更认同作者阿图·葛文德在书里的观点:把今天过到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我们,在生命的终点,都能有一个体面且优雅的结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