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约车没有平台

 读懂财经 2020-08-19

程维酷爱战争。在滴滴四楼图书馆入口的第一排书架,摆满了战争的书,据说程维最喜欢去那。

原因很简单,自打创立滴滴,程维几乎没有一天不在战场上。从最早和快的的代理人之战,到和Uber的网约车终局之战,再到现在和美团、嘀嗒的局部战争。他想要活下去,更想要赢。

和Uber合并完,有人问程维,滴滴的下一个对手是谁。他说没了。为此,程维还特地把挂在办公室墙上的字从「日拱一卒」换成了「虚心」。

某种程度上说,程维的判断是对的。无论是新来的美团,还是原住民曹操专车们,都很难撼动滴滴“一统天下”的大局。

但即使如此,滴滴还是不赚钱。

今年年初,36氪得到的一份滴滴出行内部流传出来的财务数据显示,滴滴在2018年的亏损高达109亿元。不久前,有消息称,滴滴计划将烧钱的自动驾驶业务剥离,或是为上市做打算。

亏钱的,何止滴滴,还有祖师爷Uber。

说到底,网约车不是一个新的生意。打车在滴滴之前就已经存在。滴滴借助了风险资本和用户对新生活方式的需求而赢得一席之地。但矛盾是,用户并不愿意为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支付太多溢价。

为了增长,滴滴承担了这部分溢价。这也是它为什么不赚钱的最大原因。除非滴滴最终能够创造比传统供给模式更高的生产力,否则可能很难扭转局面。

当滴滴创造了更高的生产力,将不可避免地会走向自营。从长期看,除顺风车外,网约车世界里没有平台。


/ 01 /

为什么滴滴做到最大还不赚钱?

在很多人眼里,网约车平台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生意。

首先,网约车的网络效应明显。车源越多,用户越多;用户越多,车源越多。其次,网约车运营模式轻得多,不像外卖,有很高的人力成本。

可这样一桩美好的生意,偏偏就是不赚钱。截至目前,全球最大两家网约车平台滴滴、Uber都在亏损。下面,我们就通过Uber财报来看看,网约车为啥不赚钱?

2018年Uber核心净营收100亿美元,同比增长39%。“核心净营收”是指扣除给司机的补贴(或称奖励、返现)后优步的实际收入。

近两年Uber毛利润分别为30.19亿美元和44.02亿美元,毛利率则基本稳定在43%左右。

对大部分公司来说,毛利率稳定是好事,对Uber却恰恰相反。Uber讲的是平台的故事,盈利的核心逻辑是规模效应。即成本相对固定,交易量提高,带动毛利率提高。

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再怎么亏损,投资人却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盈利能力的重要原因。然而,我们没有在Uber上看到平台该有的规模效应

究其原因,Uber成本的增长主要来自超额司机激励。除常规的补贴外,优步另外还向司机支付的数倍于此的“额外激励”。

去年,超额司机激励从3.06亿美元增长到8.37亿美元,增长173.53%,远远超过收入增长的39%。

根据优步给出的模型,没有“额外激励”时变现率约为20%,即10美元总订单金额优步拿2美元。“额外激励”后,变现率为负10%。也就是说,优步为获得10美元总订单金额要倒贴1美元!用户出行次数越多、订单金额越高,优步倒贴的钱就越多。

超额司机激励,极大地抑制了平台规模效应带来的盈利空间。而40%左右的毛利率,基本只能覆盖相对固定的运营、行政和折旧费用,研发和营销投入都是亏出去的。

滴滴的成本结构也大致如此。今年4月22日,滴滴网约车执行总裁陈熙晒出了2018年第四季度滴滴的“账本”。

根据这份账本,2018年第四季度,司机奖励、业务经营成本、纳税、支付手续费等三项,分别占总流水的7%、10%、4%,其总和为21%。相较之下,抽成则为19%,因此,网约车业务亏损为2%。

同样,在滴滴接近盈亏平衡的成本结构中,没有涉及营销费用和研发投入。从过去两年Uber数据来看,营销费用和研发投入每年大概能占到总订单金额的10%左右。

而这10%也成了滴滴们无法跨越的距离

/ 02 /

“滴滴模式”的悖论

合并Uber中国一年后,程维接受了《财经》杂志采访。

当被问及滴滴创立以来,做了哪些大的创新时,程维的说法很有意思:“九死一生,活下来就是最大的创新。滴滴在产品和企业发展上都无先例可循。”。

在提问者看来,商业模式的创新不算真正的创新。程维显然不这么认为。

但商业模式的创新算是真正的创新吗?要说算,滴滴提升了打车效率。要说不算,滴滴并没有创造新的需求。而这也是网约车商业模式的一大问题。

打车需求,在滴滴之前就已经存在。无论是滴滴,还是美团,本质都只是靠风险资本和用户对新生活方式的需求赢得一席之地。但矛盾在于,用户并不愿意仅仅为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支付溢价

换句话说,过去不打车的人不会因为滴滴的存在而开始打车。在人力成本很高的欧美、日本国家,普通价格下几乎不可能有随到随叫的出租车服务。随到随叫的出租车服务,始终应该是一个高价、小众的市场

但没有更多用户打车,GMV和收入的增长从哪来。没有增长,就没有高估值,更别谈上市了。某种程度上,滴滴通过承担这部分溢价,来换取订单量的增长

比如司机跑一单要收15元、用户只肯付13元,滴滴补贴了2元。对司机、用户来讲,交易价格都没有改变,中间的“坑”滴滴填。1单补贴2元,10亿单就是20亿元。

网约车平台固然有双边网络效应,但反过来说,两边都是上帝,没有定价权。与微信等社交产品需求端的网络效应不同,滴滴更偏重于供给端的规模效应。

由于服务差异化不大,打车类软件的供给端规模效应是有极限阈值的。也就是说,到某个节点后,供给端增长带来的边际效应将会递减

按Lyft的创始人说法,“我们这行是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存在的,但到了一定的点也就没用了,一般这个点就是三分钟的从接单到抵达的时间限制”。

换句话说,只要能在三分钟内坐上车其他平台和滴滴的体验基本没有差别

这就带来两个问题。第一,由于网约车区域性明显,其他平台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单点突破的可能。第二,用户在不同打车软件间的迁移成本低,谁便宜就用谁。

所以目前为止,都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在这个市场中形成真正的垄断。即使滴滴,也在不断被嘀嗒、首汽等对手挑战。

从这个角度看,除非滴滴能够创造比传统供给模式更高的生产力,否则可能很难现在扭转亏损的局面。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滴滴、Uber们不惜一切代价重金投入自动驾驶。通过技术创造更先进的生产力,才是滴滴实现盈利的关键

滴滴也确实在这么干。去年5月,滴滴出行获得了在美国加州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的许可。9月份,滴滴在北京拿到了自动驾驶技术路测的牌照。2019年7月25日,滴滴宣布与丰田在智能出行领域展开合作,丰田将对滴滴投资6亿美元,双方成立合资公司。

当滴滴有一天能实现自动驾驶时,势必会走向自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从长期看,除了顺风车外,网约车的世界没有平台。

然而,在这天还没到之前,滴滴的网约车战事就永远没有结束。

文/夏益军

夏益军:一年财务顾问经验,三年互联网研究经验。重点关注互联网领域,内容社交流量,电商物流,科技金融,一个都不能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