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昌平谈农村:关于“内循环”的建立——致黄奇帆先生》有感

 文野 2020-08-19

昌平老师首先说:

“笔者是黄奇帆先生的粉丝。最近关于黄奇帆先生建立“内循环”的文字,笔者都已认真看过。黄奇帆先生认为在外部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建立内部循环体系要放大招,对此观点笔者很是赞同。但是,放什么样的大招好呢?我和黄奇帆先生的想法有所侧重,供黄奇帆先生参考”。

对于昌平老师这个提法,我是极为赞同,并引起共鸣。

昌平老师接着说到:

“黄奇帆先生的侧重点是盯着大资本、民营企业家、新技术、产业链、供应链与城镇化等因素下,思考‘内循环’。”

昌平老师对黄奇帆侧重点定位,笔者认为非常准确。简而言之,黄奇帆代表了市场交易供给侧的观点。也是相当一大部分人的观点,他们代表着“生产力'的意见,“制造业'的看法,“产业链'的呼声,“企业家'的内在想法,都是要求加快创新,强化管理,补齐短板,完善产业链,为市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与服务。可以说黄奇帆先生的观点,反映了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家的普遍意见,也是相当一部分经济精英的主张,更影响了社会上普罗大众的思想,具有广阔的市场。

这些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是,这都不是建立“内循环”的关键,其关键是“内需”。昌平老师这个观点与笔者一致。

昌平老师接着讲:

“什么是内需的关键?是农民得有很多钱。再说一遍:如果农民没有很多钱,所有的内需都是假象,建立起来的“内循环”也是假的,只是给快过世的人打强心针而已'。

这句话真说对了。不仅昌平老师这样说,笔看这样认为,就是高层也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要求。社会上普遍呼吁:百姓无钱消费,便是内需不足的真实反映。只不过,昌平老师关注的是数亿农民的利益,而笔者呢?关注的是除了少数中产阶级以外其余大部分人的收入问题,即城市市民,工厂工人、大学毕业生以及不得志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等。这些人共同购成了市场交易中客户的主体。

“内循环”下的内需,一定是让农民有更多可支配的钱

昌平老师如此说。

怎样才能让数亿农民有钱呢?昌平老师这样认为:

“让农民有很多钱的关键是什么呢?是让农民群体的财产能“死钱变活钱”,增加农民可支配现金流数百万亿、甚至是千万亿。面对9亿庞大的农村人口,增长农民数百万亿、甚至千万亿可支配现金流的关键是什么?这需要创新一种特别的金融。目的是支持农民的沉默财产,可以“死钱变活钱”。然而什么样特别的金融能支持农民沉默的财产“死钱变活钱”?只有村社内置合作金融,再说一遍:只有村社内置合作金融。”

在这里,本文作者建言:

假如说,农民通过村社内置合作金融,把农民自已的财产盘活,与黄奇帆观点所代表的供给侧进行交易,是不是就真的启动了内循环?

远远不是的。笔者与昌平老师的分岐就在这里

除了黄奇帆先生所说的供给侧创新改革,昌平老师所主张的增加农民收入之外,还需要一个稳定的,能够使两者之间进行循环交易,周而复始的市场交易机制,使“企业供给→人民增收→企业营销'之间形成稳定的循环流动,即价值循环。这样一来,昌平老师所主张的内置金融才不会成为一锤子买卖,使农民在变卖土地等财产后一无所有,坐吃山空。同样也使得供给侧改革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企业营业收入支持,而不致于导致新的产能过剩,形成新的经济危机。

很显然,单有昌平老师的村社内置金融是远远不够的。

人民不是靠自已变卖财产生存,是靠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生活

高层提出的“扩大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具有了特殊的战略意义。

对于企业家们而言,不反对你们创新管理,降低成本,但反对将广大员工作为成本与负担来对待,更不能在一有危机来临,就把他们抛弃,象甩包袱一样。他们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力军,更是企业的客户主体,是企业财富变现的源泉。

正因为如此,如何正确处理“员工”“客户'与“企业'的关系,建立“员工增加劳动收入→客户提升购买力→拉动企业营业收入”三者关联闭合循环流动价值循环才显得特别有意义。

笔者坦言:

只有建立全国规模的价值循环体系,理顺了企业,员工与客户的利益关系,才有可能去重新构建消费内循环,科技内循环,才有条件去做黄奇帆先生所主张的技术创新,商务创新之事,和昌平老师的农民增收之事,真正实现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是事关兆亿人民安心工作生活幸福的大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