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侯景之乱是如何意外影响了西魏统一进程的?

 瓜子心 2020-08-19

前言

八王之乱事件发生后,西晋帝国周边的游牧民族趁机挺进关内,并相继建立了诸多少数民族政权,史称五胡乱华。胡人的南下给中原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西晋宗室琅琊王司马睿在琅琊王氏的辅佐下,在建康重新建立起晋帝国,也就是东晋。

琅琊王司马睿

j为了驱逐胡人,收复西晋旧土,东晋不断发动北伐战争,但因国力贫弱屡屡失败,最终在刘裕的干预下终结了东晋帝国的气运,历史再次进入更加混乱且黑暗的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中原大地上兴建起了各种各样的割据政权。这些割据政权虽然都有想要统一全国的念头,但都因各自实力不足而迟迟未能如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魏、西魏和梁朝逐渐崛起,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统一希望的三个大型封建王朝,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原东魏将领侯景因反叛旧主而被迫逃亡至梁朝,受到梁武帝的庇护。不久又心生反叛之意,率领部众反叛梁朝,史称侯景之乱。侯景之乱对南北朝的历史走向影响极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后来西魏的统一进程。

西魏、东魏、梁朝三足鼎立的后三国时代


起兵反叛东魏,却因作战不利被迫流亡至梁朝

西魏与东魏本为一体,皆属于北魏。尔朱家族覆灭后,宇文泰与高欢成为北魏的实际控制人。二人都希望能够更进一步,使权力更加集中。公元534年,高欢通过另立新帝元善见的方式成为北魏的唯一实际控制人。宇文泰心有不甘,令立元宝炬为帝并自封为丞相,与高欢进入对峙状态,北魏也因此一分为二,这才形成了西魏东魏对峙的局面。

然而高欢所把持的东魏占据了北魏境内最为优良的地理位置,不仅先前就是北魏的经济中心,自然环境也远远优于西魏。反观西魏,因地理位置偏远,所以经济状况一直不容乐观。宇文泰一直想要夺取东魏的土地,与东魏连年处于交战状态,双方的军事实力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西魏权臣宇文泰

侯景本为尔朱荣部将,在尔朱家族覆灭后选择投靠高欢,成为高欢的心腹重臣。但高欢生性多疑,虽然对侯景依赖程度较深,但也时刻提防侯景失控,并也看出了侯景的野心。对此,《北齐书·本纪·神武》中有着详细记载:

"侯景素轻世子,尝谓司马子如曰:'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子如掩其口。至是,世子为神武书召景。景先与神武约:得书,书背微点,乃来。书至,无点,景不至。又闻神武疾,遂拥兵自固。神武谓世子曰:"我虽疾,尔面更有余忧色,何也?'世子未对。又问曰:'岂非忧侯景叛耶?'曰:'然。神武曰:"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顾我能养,岂为汝驾御也!'"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侯景早已与高家之间心存芥蒂。虽然声称自己的反叛是被迫的,是因为与高澄不和,但也仅仅是借口而已。早在高欢执政时期,侯景就已经心生夺权之意,但却一直没有机会下手罢了。而高欢也早已经察觉到来自侯景的威胁,但此时高欢的生命也已经走到了尽头,想消除侯景的威胁也有心无力,只好托付给高澄解决。

东魏权臣高欢

侯景虽然拥有庞大的野心,但自身能力却与其野心并不相符,所以暗中与西魏之间达成了秘密协议,准备将东魏治下的河南六州献给西魏,并求得西魏的军事庇护。与此同时,侯景又向梁朝送去橄榄枝,许诺以中原之地换取梁朝的政治及军事上的支持。

站在侯景的角度看来,此举无疑是正确的。在自身势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与西魏及梁朝达成秘密军事协议,可以有效提高兵变的成功率。但在笔者看来,侯景此举实在是小人行径。在旧主高欢死后,侯景不仅没有竭力辅佐世子高澄,反而动起了谋反的念头。不仅如此,侯景还将东魏的土地当作自己在乱世之中生存逐利的筹码,不惜拱手送给敌人,丝毫没有人臣之道。

虽然侯景拿出的筹码足够让两方的统治者动心,并自愿为他提供军事庇护。但高澄也并非等闲之辈,毕竟手中握有王旗,可以号召东魏全部力量剿灭侯景的叛军。见大势已去,侯景匆忙逃入梁朝境内,得到了梁武帝的庇护。

侯景之乱的始作俑者侯景

酝酿谋反事宜,枪尖对准梁国

梁武帝为何会选择收容一名叛将?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有二:

  • 其一,侯景在为东魏效力时就一直苦心经营河南地区,对河南一带的地形和军事布防了如指掌。梁朝虽然占据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但却一直心心念念想要收复河南一带。将侯景纳入自己的麾下,无疑会提高将来北伐的胜算。

  • 其二,梁武帝希望借招降侯景向两魏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梁朝是一个"包容大度"的国家,欢迎其他两国的文臣武将前来投奔,以此削弱东西两魏的实力。

然而梁武帝却太过自负,认为自己完全能够驾驭侯景,并丝毫没有察觉到他的野心。在梁武帝看来,侯景仅仅是走投无路才来投奔,所以一定会对自己尽心尽力,却不曾想到侯景也意图夺取梁朝的统治权。

为侯景提供庇护的梁武帝

侯景成为梁朝武将后第一件事便是向梁武帝请求赐婚,希望与当时梁朝境内的王家和谢家两大名门结为姻亲之好。

从侯景此举就可以看出他极大的野心,在刚刚进入梁朝境内就想要依附于当地的世家大族,为自己未来掀起叛乱寻求一个坚实的依靠。但梁武帝以侯景出身低微为由拒绝了这一要求,遭到侯景的记恨,成为后来引发侯景之乱的间接因素之一。

然而促使侯景发难的直接原因是梁朝与东魏之间的关系由恶转好,这让侯景十分不安。《资治通鉴·梁纪》中曾有相关记载:

"谢举、朱异曰:'景奔败之将,一使之力耳。'上从之,复书曰:'贞阳旦至,侯景夕返。'景谓左右曰:'我固知吴老公薄心肠!'王伟说景曰:'今坐听亦死,举大事亦死,唯王图之!'于是始为反计,属城居民,悉召募为军士,辄停责市估及田租,百姓子女,悉以配将士。"

从当时的局势可以分析出,东魏本身就不愿与梁朝交恶。东魏最大且最难缠的敌人一直都是西魏,在与西魏缠斗多年的情况下,东魏的国力早已严重受损,即便是坐拥地利也不可避免的开始衰落。在面对西魏时,东魏尚且有些吃力,更不要说同时与梁朝开战,如此东魏将会陷入双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之中。为了一个叛将就破坏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实在是有些不值。这也是东魏选择在两国刚刚血战后便提出言和的原因。

所以东魏方面提出愿意与梁朝恢复和平关系,并想要以俘虏的梁武帝之侄萧渊明换回侯景。东魏拿出的筹码明显更加诱人,在萧渊明面前,侯景没有任何价值。与此同时梁武帝也已经给了东魏明确的回复,那就是愿意以侯景交换萧渊明,得到消息的侯景因此开始着手准备反叛梁朝。

梁武帝的侄子萧渊明

侯景抢先发难,拥兵反攻梁朝

在此之前,侯景受封为豫州牧镇守寿阳一地,此次反叛自然以寿阳为根据地。为了获取更多的兵源,侯景宣布废除梁朝制定下的苛捐杂税,许多百姓都对他感恩戴德,自愿参军入伍选择与梁朝为敌。

公元548年,完成战前准备的侯景终于发难,在杀害梁廷安插在寿阳的军官后攻向梁朝首都。梁武帝虽然及时得到了消息,但却一直不肯相信,也没有想到是侯景是为了与东魏交好一事才掀起叛乱。在未得到朝廷明确旨意的情况下,各地守军都不敢贸然前往平叛,这就促使了侯景之乱的规模快速扩大,为后来梁朝遭受重创埋下了伏笔。

在梁武帝明白事情的严重性时已经为时已晚,叛军距离京师已经愈来愈近了。匆忙之中,梁武帝派遣萧正德为平叛都督,却不料萧正德早已经被策反。

为了提高兵变的成功率,侯景暗中与萧正德建立起了联系,声称兵变结束后要拥立他为梁朝皇帝。此言正中一直有着称帝野心的萧正德的下怀,当即就同意担当侯景的内应。在侯景兵至建康城下之时,就是萧正德打开了城门放叛军入城。

侯景之乱中叛军所攻下的重要城市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宗室藩王也在率兵勤王的路上,但因作战不利被侯景一一击败。侯景见胜利的天平正在向自己一方倾倒,于是开始向梁朝其他地区扩张。此时湘东王萧绎也接到了梁武帝的密诏,受封为梁国大都督,总览一切军政。宗室再次开始了反攻。

在萧绎的努力下,局势很快发生了逆转,侯景连吃败仗不得不退回建康城中。公元552年,王僧辩在最后的决战中击败侯景,侯景部将羊鹍见大势已去故而将侯景刺死,随后又把尸体送至建康。至此,侯景之乱终于结束。

侯景之乱

在笔者看来,侯景之乱表面上只是一次兵变,但它却给梁朝和江南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在兵变发生以前,梁朝为三国中最为富庶的一方,主要就是因为依靠着江南繁荣的经济区。但在经过长达四年的战乱后,江南一带的经济基础被破坏殆尽,人口数量也大幅减少。各路宗室率军勤王之时疯狂劫掠地方民财,导致社会秩序完全混乱,宗室的尊严和影响力也不复存在。

不仅如此,侯景之乱还导致梁朝的皇权呈断崖式下滑,虽然中央朝廷最终得以重建,但却对地方彻底失去了控制权。一时间梁朝各地涌现出许多群雄,如王僧辩、陈霸先等等,他们割据自立,对梁廷构成了严重的军事威胁。然而梁廷又无力解决这些威胁,只好放任其坐大,最终诱发了梁朝的灭亡。

陈朝开国君主陈霸先


结语

长达四年的侯景之乱不仅使繁荣富庶的梁朝快速走向灭亡,还破坏了南北朝末期三足鼎立的局势。在此之前,梁朝尚且有争夺天下一统的希望。但在战乱结束后,梁廷就连平定群雄割据的能力都已经丧尽,更不要谈及统一东西两魏了。在这种情况下,西魏开始吞并原属于梁朝的土地,实力快速膨胀,逐渐赶超了东魏,使后来西魏吞并东魏(也就是北周吞并北齐)提供了可能。

不仅如此,梁朝的衰败也导致南方的统一局势发生了变化。许多居住在南方的蛮族也开始活跃起来,纷纷参与到瓜分梁朝疆土的活动中来,已经完成统一的江南地区也因此再次陷入到分裂中去,严重阻碍了后世一统的进度。不过,侯景之乱所带来了大规模人口流动反而促进了统一进程,使当时的南北百姓都意识到统一才是规避战乱的最佳途径,为后来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北齐书·本纪·神武》

2.《资治通鉴·梁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