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有联大,赣州有联中——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赣州联中)

 一花一世界HKS 2020-08-19

赣州联中的创办得到了江西国际救济会的支持。到赣县后,秀州中学顾惠人校长加入了国际救济会。后排右一。

西南有联大,赣州有联中——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赣州联中)

1939年江西省南昌基督教青年会南迁赣县,已在这里创办一所青年中学。决定创办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后,江西省教育厅发出指令“悉该校为维持正义,不甘事敌,毅然撤退,迁赣联合设立,热心毅力,殊堪嘉尚”!后又发出训令“准予迁赣联合办理”。

9月3日,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后常被简称为赣州联中)正式成立,校门口旗帜飘扬,黄底黑字的巨大校牌上题写着“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九个大字,这便是秀州中学在战时的又一化身。顾惠人出任校长,张福良、蔡智传、潘作琴、余行鲁等为校董。俞沧泉老师随后也率领部分学生到达赣县,协助顾惠人校长分担校务。赣州联中开学时,全校初高中8个班,教师26位,学生416人,其中救济生168人,分别来自各省28个公私立学校。高年级同学多数来自江浙沦陷区。

西南有联大,赣州有联中——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赣州联中)

赣州联中的第一学期,主要就是接待安置工作。同学们饱受流亡之苦,大多都身无分文,衣物尽失,身染疾病,亟待救济。因此,这时候的接待安置工作,实际上就是要把衣、食、住、医等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都包揽下来。但在战时经费、物资都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些是十分困难的。幸而有国际救济会提供给学校部分办学经费,拨给救济生伙食费,每人发棉被一条,棉大衣一件,大家才得以度过寒冬。当时赣县缺医少药,在国际救济会的帮助下,生病的同学可以到天主堂医院免费诊治、住院。

为克服学校经费困难,由顾惠人和俞沧泉等倡议,同学们积极响应,组织成立了联中战区学生生产互助社。师生们在课余积极从事生产劳动,如扩展农场饲养猪羊,开辟荒地种植蔬菜等。为节省开支,甚至解雇了学校的厨工,自办伙食。同学们还到张福良会长所主持的麻业改进处领取麻丝纺成麻线,或到青年会所设的营养食堂当服务员,或联系机关做抄写工作,或做家庭教师、设摊贩卖等,各尽所能取得一些酬劳。 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劳动收人归公,合理分配,根据互助原则,集体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据校友姚鹏飞回忆,“一个学期下来,除了向学校交纳部分学费以弥补学校经费困难外,还发给每位救济生几个零用钱。第一任社长是张如坤,我和厉一飞担任第二、三任社长”。

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也是从上海流亡到赣州联中就读的。他学习刻苦,思维敏捷,高中时期就已经阅读一些高深的研究书籍,同学们常见他进进出出腋下夹着那本Duff教材(美国版大学物理课本)。崇尚科学的他,常与一批同学讨论讨论往往继续发展为争论,“真理愈辩愈明”,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位聪明好学的小同学,因为他比一般同学小两三岁,长得腓的,大家亲呢地称呼他“小胖子”。李政道活动能力很强,曾任赣州联中学生会主席。

西南有联大,赣州有联中——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赣州联中)

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第一届高中毕业合影。(二排右六为顾惠人校长,右五为俞沧泉主任。三排右五为李政道)

顾惠人为学校请来的一位物理老师是厦门大学的教室甘承道先生。那时,李政道已不再满足于高中和大学的物理教材,而是一有空就向甘老师请教,师生一起探讨问题。甘老师渊博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为李政道在物理方面的突飞猛进提供了有利条件。

爱国教有家陈树琴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到赣州联中读书。据陈飞回忆:“顾惠人校长是我父亲陈鹤琴的好友。当年父亲让我和我弟弟一心在顾校长创办的赣州联中读书很放心。赣州联中是秀州中学在抗战期间的行生学校,继承了秀中的优良传统。”

1943年夏季,江西省进行会考,赣州联中培养出的首届高中毕业生表现优秀,沈德绪同学名列榜首。赣州联中的学生参加赣州各校话剧、论文、大型壁报等竞赛,也均名列前茅。

1944年年末,日军进犯赣县,不得已再次流亡,与1945年3月15日在寻乌开学,共有8个班级。学习条件非常艰苦。

西南有联大,赣州有联中——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赣州联中)

据1952届校友何敬培回忆:

睡的全是地铺,一间宿舍只有那么一盏油灯;吃的多半是最便宜的菜,比如芥菜、麦子菜(像莴笋叶带点苦味),百多名就餐者,一天一斤猪油,实际是肥肉熬好了分为两顿进行炒菜之用。然而就餐者都明白,这是为了爱国、不做亡国奴,我们要发愤图强,条件差,要奋斗。

在寻乌喘息稍定,形势又告紧急。6月9日,江西寻乌赣州联中接到国军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后方办事处令:“时局紧张,着联合中学提前结束,以免无谓牺牲”。于是联中提前考试,结束学期,从寻乌撤离。为了感谢寻乌当地政府、士绅以及民众的关心爱护,临行前一周内,顾惠人校长发动学生在学校旁边掘了一口井作为纪念。

6月19日,师生员工60余人安全抵达福建长汀。有了从当地教会借来的房屋,师生们有了容身之所。暑假期间,有部分学生找到工作,其他学生由学生发了一定得遣散费,以转学他校。

短短的三年时间,赣州联中就结出了丰硕的成果。1943年,以流亡学生为主体的1943级高三毕业生,在江西省全省高三毕业生会考中,取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1943年到1945年,三届高三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升入了理想的大学。

在赣州全市性的写作、讲演、游泳、球类、田径等项比赛中,赣州联中均名列前茅。

赣州联中培育了多名学者、专家、教授和许许多多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成绩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了贡献。除了人所共知的李政道院士外,还有沈德绪(被誉为浙江“黄花梨之父”)、吴逢清(长期从事医学教育的教授)、盛志廉(著名的家畜育种专家)、沈宝棣、田金浪、周佩珩、凌信伟、方儒雅、周景星……等多位专家、学者。解放后已知下落的二百多名联中校友,据不完全统计,有十人以上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在解放战争时期,1945级的应家骥学长,创建了福建省南安游击队,1947级的杨铁渊学长,参加了浙东游击队,他们不幸先后被捕,壮烈牺牲。更多的校友,在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中,成了领导骨干和业务骨干。

抗战胜利,原嘉兴秀州中学的学生返回嘉兴继续办学,原赣州的师生,则在赣州一中续教续学。

至此,赣州联中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从1942年到现在,七十多年过去了。赣州联中,已经成了一曲绝唱。但是,她的影响将长期存在。对于嘉兴秀州中学来说,赣州联中的艰辛历史,将永远是激励后人的一曲凯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