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陇南历史上的水旱、饥荒等自然灾害

 寻梦向天歌 2020-08-19

  汉熹平二年(173年)三月,耿勋任武都太守,当年淫雨成灾,勋巡行属县,开仓赈济救活千余人。

  ——《耿勋碑》摩崖

  三国太和四年(230年)关中饥,司马懿表徒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振兴京兆,天水(礼县盐官)、南安(漳县盐井)盐池,以益军实。

  ——《晋书·食货志》

  晋泰始七年(271年)五月,雍、凉、秦三州饥,赦其境内殊死以下死罪者。

  ——《晋书·武帝纪》

  元康七年(297年)七日,秦雍二州大旱,疾疫蔓延,关中饥,米斛万钱,氐、羌反叛更烈,败雍州刺史解系。

  ——《晋书·五行志》

  怀帝永嘉四年(310年)五月,幽、并、司、冀、秦、雍等六州蝗灾、食草木,牛马毛皆尽。

  ——《晋书·怀帝纪》

  南北朝元嘉九年(432年)仇池发生大饥荒。

  ——《仇池国志》

  元嘉十七年(440年),仇池大旱,多灾异。

  ——同上

  梁天监九年(510年)五月乙亥,仇池大风拔树。次日大雨暴雪,杀鸟兽禾稼。

  ——《武阶备志》

  开皇十六年(596年)正月,因连续大旱饥荒。诏秦、迭、成、康、武、文、芳、宕、旭、洮、岷、渭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

  ——《隋书·食货志》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嘉陵江上涨、冲毁兴州以上栈道四百余间。

  ——同上

  雍熙三年(986年)七月二十七日,阶州福津县常峡山崩,自垄帝峡壅江水,逆流高十多丈,淹毁民田数百里。

  ——《宋史·太宗本纪》、《宋史·五行志》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八月,凤州大水灾,淹没民房。九月,朝廷发官仓粮赈济。

  ——《宗史·真宗本纪》、《宋史·五行志》

  大中祥符二年(1016年)六月,秦州独孤谷发生大洪水,冲毁长道县盐官城桥及官廨、民房二百九十五区,淹死六十七人。

  ——同上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七月,盐官又发生大洪水,死亡多人。

  ——同上

  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阶州久雨,白龙江泛滥。

  ——同上

  大观元年(1107年)秦、凤路各州大旱。

  ——同上

  大观三年(1109年),秦、凤、阶、成四州发生饥荒,朝廷发粮赈济,免收当年赋税。

  ——《宗史·徽宗本纪》、《宋史·五行志》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十月,文州民人为知州鲁安仁建生祠。鲁在文三年,发动群众抗旱自救,请求朝廷发粮救饥,救活数千人,故人民感恩,为立生祠。

  ——《陇右金右录》

  绍兴三十年(1160年)春,阶、成、凤、西和四州大旱。

  ——《宋史·五行志》

  淳熙元年(1174年),关外阶、成、西和、凤四大州大旱。

  ——同上

  淳熙五年(1178年)闰六月,阶州大暴雨连续整十天,发生大水灾,淹毁城廓。

  ——同上

  淳熙十年(1183年),成州、西和有饥荒,吴挺竭力赈济,分军队储粮救济群众,救活民众数十万。

  ——《宋史·吴挺转》

  淳熙十三年(1186年)秋,阶、成、岷、凤及利州路均阴雨成灾。

  ——《宋史·孝宗本纪》

  淳熙十四年(1187年)正月,阶、成、西和、凤州发生大饥荒,朝廷以四川积储米贷济灾民。

  ——同上

  淳熙十六年(1189年)四月,西和州连阴雨成灾,损害禾稼。闰五月二十日,阶州白龙江水入城,冲毁街市民房。七月,阶、成、凤、西和四州发生霜冻,农作物几乎全部冻死。冬,发生饥荒。

  ——《宋史·光宗本纪》、《宋史·五行志》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秋,祐川县(理川)发生大雹灾,庄稼无收。是年夏,阶、成、西和、凤四州阴雨成灾,损害庄稼。

  ——《宋史·五行志》

  绍熙二年(1191年)五月,兴、利等州大水。

  七月,嘉陵江暴涨,兴州被淹没三千四百九十余家。河池县虞关等处亦受淹。

  是年,阶、成、西和、凤四州大旱,发生饥荒。朝廷赈济。

  ——《宋史·光宗本纪》《宋史·五行志》

  绍熙四年(1193年)六月,阶州北峪河涨,大石如群羊奔走前导,洪涛随至,长堤数十丈,一瞬乃尽。

  ——《陇右金石录》、《武阶备志》

  嘉泰元年(1201年)七月,利州路大旱。

  ——《宋史·宁宗本纪》

  嘉定二年(1209年)六月,西和州发生大洪水,淹没长道县公廨、仓库。成州亦大洪水,淹没城内房舍。

  ——《宋史·五行志》

  嘉定十四年(1221年)阶、成、利、沔四州大水灾,朝廷赈济。

  ——《宋史·宁宗本纪》

  嘉定十七年(1224年)四月,西和州发生大火灾,烧居民及营房二千余家。《宋史·宁宗本纪》

  ——同上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五月,西和州雨雹成灾,无禾麦。

  ——《元史·成宗本纪》

  大德六年(1302年)阶州大旱。

  ——〔明〕《阶州志》

  至治二年(1322年)四月,徽州发生饥荒,朝廷赈济。

  同年五月,阶州大饥荒。

  同年闰五月,成州又发生饥荒,朝廷再赈济。

  同年十一月,成州大旱,病疫流行,朝廷赈济之。

  ——《元史·成宗本纪》、《阶州志》

  至治三年(1323年)十二月,岷州发生春疫、夏旱。

  ——《元史·黄宗本纪》

  元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四月,岷、洮、文、阶四州发生暴雨、洪水灾害。

  ——《元史·五行志》

  同年九月,汉中道文州霖雨、山崩。同月,成州发生饥荒。

  ——《元史·泰安帝本纪》、《元史·五行志》

  泰定三年(1326年)六月,巩昌府所属各县发生大雨、冰雹灾害。阶州饥,朝廷发钱钞千五百万赈之。

  ——《元史·泰定帝本纪》

  泰定四年(1327年)闰九月,土番、阶州发生饥荒,州民相食。朝廷拨发钞银一千五百锭赈济。

  ——《元史·百分之安帝本纪》、《万历·阶州志》

  泰定五年(1328年),阶州雨雹如鸡蛋,伤禾,有饥荒。

  ——《万历·阶州志》

  元天顺帝至顺元年(1330年)闰七月,西和州等地发生霜冻灾害。

  ——《元史·五行志》

  元统二年(1334年)四月,成州大旱发生饥荒,朝廷诏命发库钞及常平仓米赈济。

  ——《元史·顺帝本纪》

  至元元年(1335年)七月,西和州、徽州雨雹成灾,发生饥荒,朝廷发米赈济。

  ——同上

  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巩昌府雨雹成灾。

  ——同上

  宣德三年(1428年),阶州大旱,江水涸。

  ——《阶州志》

  正统四年(1439年)闰二月,赈岷、河、巩昌等地饥荒。

  ——《国榷》

  成化十三年(1477年)七月,文县霜霖,冻杀庄稼。

  ——〔清〕《阶州直隶州续志》

  成化二十年(1484年),毛鸟义任洮岷道。时值饥荒,鸟义设法赈济营救,救活人民甚多。

  ——〔清〕《岷州志》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徽州大饥荒,人相食,阶州大旱地赤,民饥相食。

  ——〔明〕《徽郡志》

  弘治十七年(1504年),阶州大旱,民饥,朝廷赈济。

  ——《阶州志》

  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6月,陕西徽州河溢,漂没居民牲畜。

  ——《明史·五行志》

  正德七年(1512年),临洮、巩昌府旱。

  ——同上

  嘉靖四年(1525年),阶州阴雨江溢,城崩。

  ——《阶州志》

  嘉靖五年(1526年)五月,岷州大雨雹。

  ——《国榷》

  嘉靖七年(1528年),阶州大旱,民饥。

  ——《阶州志》

  嘉靖七年(1529年),临洮、巩昌二府旱。

  ——《明史·五行志》

  嘉靖十六年(1537年)六月,徽州发生冰雹灾害,禽鸟多死。

  ——《徽郡志》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秋,徽州暴雨成灾,发生饥荒。

  ——同上

  嘉靖二十五年(1545年),徽州歉收,有饥荒,地方官恳请赈济,饥民稍安。同年夏,徽州多雨成灾,发生大洪水。

  ——同上

  嘉靖二十七年(1547年),徽州春多雨、夏旱,秋又涝,发生大饥荒。

  ——同上

  嘉靖二十八年(1548年),徽州大饥荒,民死遍野,盗贼四起,朝廷赈济。

  ——同上

  同年,白龙江暴涨,鲍德捐俸集资修桥、筑堤。文县大饥荒,斗米卖七千钱。

  ——《光绪·阶州直隶州续志》

  隆庆元年(1567年)七月,阶州多雨江溢。秋,霜伤禾。

  ——《万历·阶州志》

  万历十年(1582年),延安、庆阳、平凉、临洮、巩昌五府大饥荒。

  ——《明史·五行志》

  万历十三年(1585年),阶州连续大旱两年。

  ——《万历·阶州志》

  万历十四年(1586年)阶州日食,既而白昼晦,人遇面不见。五月,雨雹成灾。

  ——同上

  万历十五年(1587年),文县发生饥荒。

  ——〔清〕《文县志》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三月,阶州降重霜、草木叶俱枯。

  ——《阶州志》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文县发生大饥荒。

  ——《文县志》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四月,阶州降霜,杀草木芽俱林枯。

  ——《阶州志》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阶州大雹雨,伤禾成灾。

  ——同上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阶州冰雹成灾,猛水入城。

  ——同上

  泰昌元年(1620年)十二月,文县雨灰。

  ——《文县志》

  天启元年(1621年),阶州天雨灰三日,日赤如血,无光。

  ——〔清〕《阶州志》

  崇祯元年(1628年)阶州及文县旱。

  ——《阶州直隶州续志》

  崇祯五年(1632年)三月清明节,西和大风,昏暗不见物屋瓦皆飞,自午至晚始息。

  ——〔清〕《西和县新志》

  崇祯六年(1633年),文县大旱,入冬早霜,冬无雪。

  ——《明史纪事本末》

  崇祯七年(1634年)五月,西和县发生雹灾,冰雹大如鸡蛋,自盐官至石堡,禾苗全毁,岁大饥。

  ——《西和县新志》

  三月一日辰时,文县日色突变为绿黄色,人对面不相识。秋,阶州及文县蝗灾,大饥。

  ——《明史纪事本末》

  崇祯十三年(1640年),西和大饥荒,居民流亡甚多。

  同年,徽州、阶州、文县、成县发生大饥荒,百姓死亡无数,阶州城西门外掘万人坑,人相食。文县人民死亡十之八九,成县人口流亡大半。阶州知州王询申请赈恤,给银二千两。

  ——《西和新志》、《阶州直隶州续志》、《阶州志》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阶州及文县雨土泥。

  ——《阶州直隶州续志》、《阶州志》

  顺治十二年(1655年)四月四日,徽州大雪,次日降黑霜,草木皆死。

  ——〔民国〕《徽县新志》

  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徽州阴雨,至十月乃止,禾稼无收。两当迅雷七日,暴雨山崩。

  ——《清史稿·灾异志》

  康熙六年(1667年),两当雹大如兔,积满山谷。

  ——〔清〕《直隶新志》

  康熙十二年(1673年)礼县受雹灾,陇右道陈荪到县赈济。

  ——同上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阶州大雨月余,江水涨溢,冲决堤岸五十余丈。水由砖城下南门入,深三尺许至鼓楼,倾倒民房千余间。

  ——《清史稿·灾异志》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二十四日,文县雨雹,大如鸡蛋,割之,内有小鱼、松苔。

  ——同上

  是年六月,成县亦有雹灾,雹大如鸡蛋。

  ——《阶州直隶州续志》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两当发生旱灾,疾病流行,死人无数。

  ——〔清〕《直隶秦州新志》

  康熙六十年(1721年),礼县发生大饥荒,徽州亦有饥荒。

  ——〔清〕《礼县新志》、〔民国〕《徽县新志》

  雍正九年(1731年),黄岳宗任文县知县。值岁饥,由四川籴米,减价平粜,救活饥民甚多。

  ——《阶州直隶州续志》

  雍正十三年(1735年),礼县发生水灾。

  ——〔清〕《礼县新志》

  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西和因连年荒旱,知县王昆山全力抚恤,减粜给赈,救活百姓甚多。

  ——〔民国〕《西和县志》

  乾隆六年(1741年),朱元裕任礼县知县。时有旱灾,陇南各县地方官员隐匿灾情,为监察官所劾。上司派人实地考察,对秦州各县官多加劾治,独奖励朱元裕,曰:“实心爱民者”。                    --《礼县新志》

  同年七月,徽县山崖发水,淹没田禾。

  ——《清史稿·灾异志》

  同年,徽县大饥荒。

  ——〔民国〕《徽县新志》

  乾隆十一年(1746年)三月,礼县闾井、崖城雹雨成灾,毁坏庄稼,打死牲畜。

  ——《礼县新志》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七月,礼县贾家里暴雨成灾,冲毁民房及人畜。

  ——同上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徽县大旱,发生饥荒。

  ——〔民国〕《徽县新志》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邱大英任西和知县,时大旱饥荒,请求上司减粜仓粮赈济。

  ——〔清〕《西和县志》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徽县大饥荒。

  ——〔民国〕《徽县新志》

  乾隆四十年(1775年),徽县大旱,发生饥荒。

  ——同上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徽县夏旱,发生饥荒。

  ——同上

  嘉庆四年(1799年),阶州大饥。树皮被饥民剥食几尽,道尸相望。

  ——《阶州直隶州续志》

  同年,礼县连续四年饥荒,绅士黄齐贤每年捐粮二百多石赈济饥民,又捐同等数量之粮储于义仓。

  ——《礼县新志》

  嘉庆八年(1803年),西和东河水涨、决堤,城墙崩塌数十丈。

  ——〔民国〕《西和县志》

  嘉庆十五年(1810年)六月,礼县暴雨河涨,冲毁北关河堤。

  ——《礼县新志》

  道光三年(1823年)五月,礼县暴雨成灾,冲毁村落、土地。

  ——同上

  道光八年(1828年)夏,阶州北峪河决堤,西关铺舍、田园尽成沙碛,漂流西城门扉至蹇家巷。

  ——《阶州直隶州续》

  道光十四年(1834年),徽县发生饥荒。

  ——〔民国〕《徽县新志》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六月,文县大雨,江水涨溢,冲决南城。

  ——《文县志》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三月二十五日,两当暴雨,漂没人畜。

  ——《清史稿·灾异志》

  咸丰元年(1851年),礼县阴雨四十余日,地泄山崩,禾稼大损。

  ——〔民国〕《礼县新志》

  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礼县阴雨成灾,河涨,城关堤外居民受灾。

  ——《礼县新志》

  咸丰四年(1854年)夏,西和大旱,南北二川禾未长穗。六月大水,卢家沟门下半村被淌,房屋冲毁,人畜死亡。

  ——〔民国〕《西和县志》

  咸丰九年(1859年)五月二十三日,阶州大雷电,雨雹如注。

  ——《清史稿·灾异志》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十七日,阶州雨雹,大如鸡卵,深如三四尺,溺死人畜甚多。

  ——《阶州直隶州续志》

  同治六年1867年(),礼县大饥荒,饿殍载道。

  ——《礼县新志》

  同治七年(1868年),西和大暴,斗麦值四串多钱,因出粜社仓粮数百石,百姓免于死亡。

  同年十月一日,西和大雪盈尺,冻死飞禽无数,菜蔬无收。

  ——〔民国〕《西和县志》

  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二三日,阶州雷电,雨雹如注,大风揭屋拔树,屋瓦皆飞,摧所城楼及北城楼,死二十九人。

  ——《阶州直隶州续志》

  同治十年(1871年)五月二十二日,阶州白马关大雨雹,平地水深数尺,淹死二百一十二人。

  ——同上

  光绪三年(1877年),礼县、文县发生大饥荒。

  ——《清史稿·灾异志》

  同年四月十六日,成县雨雹成灾。

  ——《阶州直隶州续志》

  光绪四年(1878年),徽县秋无雨,直至次年五月始雨,发生大饥荒。成县、文县同时亦旱。阶州、成州发生大饥荒。

  ——《清史稿·灾异志》、《阶州直隶州续志》

  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初一日,阶州白龙江水涨,西南一带城堤无存,文县城南河同时涨溢,淹没人畜无算。

  ——同上

  光绪七年(1881年)七月,暴雨引发山洪,长道镇溺死七人,长道以西四十里溺死牲畜数十头,礼县受灾四十七户。

  ——〔民国〕《西和县志》、《礼县新志》

  光绪九年(1883年),阶州江河水暴涨,冲毁南北二堤。

  ——《阶州直隶州续志》

  光绪十年(1884年),阶州暴雨,河水冲激,城垣破损。

  ——同上

  是年(1884年),六月十六日夜,岷州大雪。树枝多压折。东北乡禾稼尽损,两乡冻死一人。

  ——《岷州续志采访录》

  光绪十一年(1885年),阶州白龙江决堤。

  ——《阶州直隶州续志》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六月二十六日,岷州大雨,洮河溢,冲毁南北乡西坝里唐家庄民田一顷二十余亩。

  ——《岷州续志采访录》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朝廷赈济阶州、文县水灾灾民。

  ——《清史稿·德宗本纪》

  是年(1895年),陕西大饥荒,饥民流落西和一带者甚多。

  ——《民国·西和县志》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徽县发生大饥荒。

  ——《民国·徽县新志》

  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初,岷州大雨四昼夜,平地山谷出水,洮河溢,毁野抓桥,沿岸民舍田园漂没,山体滑坡,道路中断不通者二十余日。

  ——《岷州续志采访录》

  溥仪宣统六年(1909年),甘肃全省旱。

  ——《清史稿·灾异志》

  民国五年(1915年)六月九日夜,西和暴雨终宵,东河大涨,淹没东关民房甚多。

  ——《西和县志》

  民国十年(1921年),两当县暴雨,冰雹成灾,省政府发平银2500两赈灾。

  ——《两当县志》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两当全县大旱,秋苗出土三寸,干枯殆尽。

  ——同上

  是年(1928年)夏秋之交,西和大旱旷日,继有暴洪灾害,姚家河、石堡一带受重灾。

  ——《西和县志》

  是年(1928年),全省50余县旱雹相继,春耕不能下种,夏旱魃为虐,寸草不生,颗粒不收。又时值秋河战乱,天灾人祸相加,粮价昂贵,饥民号寒,哀鸿遍野,积尸梗道,人相食。甚至有掘尸、碾骨、易子而食者,实为甘肃空前未有之奇灾。全省灾民多达244万余,国民党政府拨赈灾款及募捐赈洋216.000余元,发各县急赈。

  ——《中国救荒史》

  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大旱、7月突降暴雨,广乡水浸六里,夏秋粮无收,民以树皮、草根裹腹,幼弱饿死路野。西和大饥荒,斗粮十元有奇。

  --《两当县志》、《西和县志》

  是年(1929年),康县天大旱,为百年罕有。禾稼干枯,粮食未收,民众大饥。

  ——《康县志》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两当伏旱,秋禾晒死,粮价暴涨,病疫流行。

  ——《两当县志》

  是年(1930年),康县窑坪左家沟、秦家庄,因先一年大饥荒。

  ——《康县志》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武都、徽县直至陇东、河西等县大旱,播种困难。已出土禾苗,亦多被枯死,民大饥,逃亡者甚众。至夏,武都、礼县、陇西等县复继以冰雹,暴雨。洪水为灾,冲田毁稼,房屋、牲畜冲毁者亦甚。

  ——《甘肃省政府民政工作报告》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武都县旱、雹,复野猪食禾,受灾区占全县三分之一。灾民达15000余人。哀鸿遍野,辗转流离,端赖寻食柳芽、野菜、树皮、油渣、草根度荒。

  ——《甘肃省民政厅工作报告》、《武都县志》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六月二日,西和西乡晚家峡以上,南乡河口一带大暴雨夹冰雹,庄稼受损。

  ——《西和县志》

  是年(1938年),甘肃灾害频仍,如春以来,临洮、礼县、武都等县旱、霜、雹、洪水、暴风相继为灾,禾毁甚重,民多饥。

  ——《甘肃省政府公报》

  1941年7月,本省受旱、雹、虫、霜灾害者达40余县,其中礼县等30县灾情严重,省政府办理秋耕贷款。

  ——《礼县志》

  8月,礼县旱雹灾害受灾农田37000余亩。

  ——同上

  是年(1941年),西和等县冰雹、旱。

  ——《西和县志》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七月二十七日夜,暴雨成灾,决东、北二提,水淹东、北二关,城内积水,倒塌民房甚多,溺死男女数十人,冲毁大桥铁索桥。

  ——《西和县志》

  民国三十二年(1949年)五月十日,暴雨成灾,南乡马家台受灾最重,冲没50余人。

  ——《西和县志》

  1955年6月,宕昌连降暴雨,农作物受灾严重。

  ——《宕昌县志》

  是年(1955年)6月,西和有15个乡64个行政村连续遭冰雹灾害。

  ——《西和县志》

  1956年7月,全县有16个乡连续5次降暴雨,受灾7295户,政府发放救济款3万元赈济。

  ——《西和县志》

  1957年7月24日晚,礼县境内的新寨,江口等11个乡受到暴雨、洪水的袭击,灾情极为严重。

  ——《礼县志》

  1958年7月,西和连续五次降暴雨。花园、河口、青羊、姜席等15个乡受灾,共溺死8人,牲畜10头。

  ——《西和县志》

  1959年6月至7月,西礼县部分地区受灾严重,人口外流,原礼县片的白关乡北山等3个大队,1300多亩庄稼受到了雹灾,人畜伤亡较重。

  ——《礼县志》

  是年(1959年)4月,西和农村春荒日趋紧张,农民大量流向陕西等地。

  ——《西和县志》

  是年5月,姜席地区大暴雨,是夜河水暴涨,晚家峡峡口被树木柴禾堵塞,峰坪村被淹,淹死群众103人。

  ——《西和县志》

  是年6月5日,稍峪集暴雨成灾,云华山山洪奔泻,溺死干部群众23人。

  ——《西和县志》

  1962年6月21日,西和洛峪、河口、石峡、何坝、长道等9个人民公社先后遭冰雹袭击,淌殁1人,成灾农田5.7万亩。

  ——《西和县志》

  1964年7月19日至21日,康县暴雨,洪水侵袭,部分地方山地滑坡,石落土垮。

  ——《康县志》

  1968年,礼县沙金、白河、桥头、草坪、上平、白关、滩坪等15个公社遭受旱雹、洪、冻等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140624亩。

  ——《礼县志》

  1971年6月26日,武都降暴雨,地区电信局机务站遭泥石流冲毁,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即迁站于城关东校场。

  ——《武都县志》

  是年(1971年)7月8日,地委向省上报《关于遭受洪、雹灾害情况报告》指出:入夏以来,全区发生暴洪灾害18次,6个县都程度不同地受灾,受灾公社55个,大队229个,生产队806个,受灾总面积153213亩,死伤群众40人。冲走大牲畜16头,羊10只,猪10口。毁坏房屋1045间,圈棚14间,水磨43座,桥涵5座,水渠50条,河堤15条,水库1座,水轮泵站4处5台,冲毁土地4553亩。……

  ——《中国共产党陇南大事记》

  1973年7月18日,礼县12个公社的106个大队遭受雹、洪、风灾害,受灾面积105800多亩,651间房屋被毁。8月份旱情严重,燕子河流量只有0.2㎡/秒。

  是年,春夏大旱,县境内小支流全部干涸。

  ——《礼县志》

  1974年8月2日,康县特大暴雨,山洪暴发,28个公社受灾。

  ——《康县志》

  1975年12月,两当气温下降到-15℃以下,造成罕见冻灾,小麦苗大部分被冻死。

  ——《两当县志》

  1976年3月,西和全县有13个公社发生严重春荒,有7639人外流,53人浮肿,6000多人干瘦。

  是月,春寒低温,6万亩小麦冻死,包谷籽霉烂,严重缺苗。

  ——《西和县志》

  是年6月至7月,持续阴雨26天,小麦秕籽,秋田荒芜。

  ——《西和县志》

  1977年7月5日至6日,康县大暴雨,山裂坡滑,秧田河洪峰高达20米,毁农田202000亩,死亡9人,各乡损失惨重。

  ——《康县志》

  是年(1977年)5月21日,西和长道、姜席等10个公社骤降大雪,冻死田苗1万多亩。

  ——《西和县志》

  是年6月23日,全县14个公社,100个大队遭受20年未遇特大雹洪灾害,受灾农田7.55多万亩,冲毁河堤21处,渠道16条,房屋53间,牲畜26头,东河水浸入北关所在机关及民宅,损失严重。

  ——《西和县志》

  1978年7月2日,西和大暴雨,漾水河与马元河暴涨,石堡沿河岸农田被淹,马元河两岸石砂浸地,公路被毁。

  ——《西和县志》

  是年(1978年)6月14日,武都金厂地区突遭特大雹灾,给当地3个公社、27个大队,造成严重损失。

  ——《武都县志》

  1979年6月24日,南河、新寨、狮子几个公社遭受特大雹洪灾害,受灾严重。

  ——《宕昌县志》

  是年(1979年),礼县从入春开始,旱冻、雹、洪、涝、虫、病等自然灾害接连不断,个别村庄、堤坝、良田被冲毁,全县粮食作物受灾达52.3万多亩,占总面积的59%。

  ——《礼县志》

  是年(1979年)7月14日,西和城特大暴雨,漾水河与白水河暴涨,水淹北关一带,进水深达1米,32个单位,厂矿被淹。

  ——《西和县志》

  是月18日,城关、王家、卢河、石堡、长道、大桥、马元7个公社、296个大队暴雨成灾,溺民5人、伤24人,有245户群众无家可归。

  ——《西和县志》

  1981年5月,西和连续三次暴洪、冰雹灾害,何坝、十里、姜席、城关、石堡、洛峪、太石河7个公社先后受灾,使1.67万亩农田绝收,死亡7人。

  ——《西和县志》

  是年(1981年)6月下旬,岷县、宕昌、武都、文县等地部分公社遭受暴、洪灾害。受灾60个公社、266个大队、1035个生产队、176210亩农田。……

  ——《中国共产党陇南大事记》

  是年(1981年)8月14日至 21日,两当连降暴雨,嘉陵江等流河暴涨,山体发生滑坡,交通阻断,站儿巷街区被淹,造成百年不遇的严重水灾。

  ——《两当县志》

  1982年8月上旬,西和连续4次暴雨,有8个公社4万多亩农田受灾,淹没群众3人。

  ——《西和县志》

  是年(1982年)5月10日下午,阿坞、金木、牛家降大暴雨,受灾面积60667亩,冲走房屋28间,牛14头,羊16只,猪11头。

  ——《宕昌县志》

  1983年10月2日,西和入秋以来连续阴雨,何坝大队山体滑坡达数日,下滑面积8.57万平方米,滑动土方约42万立方米。夜间,山体蠕动发生隆响声,地下水溢出,泥石流涌进村庄。

  ——《西和县志》

  1984年6月12日至8月4日,两当降水39天,264毫米,部分地区伴有冰雹、大风。

  ——《两当县志》

  是年(1984年),礼县降水量达751.9毫米,造成历史上罕见的暴洪灾害,洪灾使全县通讯、交通中断,大片良田树木被毁,许多村庄出现滑坡、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甚重,造成各方经济损失达5300万元。

  ——《礼县志》

  是年(1984年)8月2日至3日,康县特大暴雨,21873户、10838人受灾,倒塌房屋2457间,损失空前。

  ——《康县志》

  是年(1984年)6月19日至27日,西和全县连续9天暴雨,城关地区雨量达120.2毫米,何坝、河口地区达207毫米,许多地方出现险情,交通、电力、电讯中断,县城参加农村工作会议的600多名干部提前休会奔赴灾区抗洪抢险。

  ——《西和县志》

  是年(1984年)8月2日凌晨3时至11时半,西和城关地区雨量达32.6 毫米,大桥、何坝等乡交通、电力、电讯现次中断。

  ——《西和县志》

  是月3日子夜2时,特大暴雨酿重灾,城关地区雨量达49.6毫米,石峡、六巷、洛峪、雨量更大。全县多处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山体滑坡,交通、电讯、电力全部中断。石峡街河提决口,街区洪水高达3米,淌殁群众61人。邓家山铅锌矿泥石流涌入矿区,毁掉机房。洛峪街洪水漫街,摧毁“八一”桥梁。

  ——《西和县志》

  是年(1984年)8月3日,武都县城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八三、八四”洪水灾害。……3日凌晨,暴雨如注,致使城南之白龙江猛涨至1890立方米\秒,白峪河流量最高达764立方米\秒,(又据《甘肃省情·陇南地区》,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北峪河最大洪峰流量844立方米\秒)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洪峰。致使县城(明城)人民街公安大楼、中山街地区电影公司以东地区全被水淹,新市街积水1米以上。最低处积水深达1.45米。……城西钟楼滩一片汪洋,城关校场尽成湖泊,城内2\5被水淹没,房屋倒塌13200余间,121个地县机关被淹,11200余人被迫转移至旧城山或乡下栖身……

  ——《武都县志》

  1986年7月23日杨店乡遭受了特大暴雨、冰雹、风灾。--《两当县志》

  1987年6月24日至25日,西和连续两次暴雨,有12个乡镇受灾,成灾面积16.15万亩。

  ——《西和县志》

  1988年7月11日,两当县出现了两次持续性强连阴雨天气,致使山洪暴发,泥石流泛滥,河堤冲毁,公路塌方,农田被淹。

  ——《两当县志》

  是年(1988年08月,西和先后有5个乡50个村受暴雨侵袭,受灾面积1.79万亩,溺死群众3人。

  ——《西和县志》

  1989年7月,入夏以来,陇南全区部分县乡接连遭受暴洪、滑坡等自然灾害,有186个乡镇的约88.02万亩农作物受灾减产……

  ——《中国共产党陇南大事记》

  1992年8月,全县连续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冲毁秋田1420亩,淹没粮田5711亩,灾害造成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两当县志》

  1997年5月27日,两当县遭受冰雹袭击,持续20分钟……毁坏农田5640亩,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2万元。

  ——《两当县志》

  1999年5月6日,两当发生罕见的特大冰雹情,冰雹直径大4厘米,厚积10厘米,持续17分钟。

  ——《两当县志》

  2000年5月31日,宕昌县北部阿坞等地发生150年不遇的特大暴洪灾害,全县26个乡镇201个村、422个社、33841户、154095人严重受灾,造成34人死亡、183人受伤,冲走大家畜833头,羊、猪、鸡7759头(只),倒塌房屋735间,学校17所,淹没农田20.34万亩,冲毁公路213.6公里,桥梁2座,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

  ——《中国共产党陇南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1、《阶州直隶州续志》 〔清〕叶恩沛等编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7年第1版

  2、《文县志》 心斋氏编纂  光绪二年新镌

  3、《新纂康县县志》康县县志局编印 天水西关雨儀书局承印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冬月出版

  4、《仇池国志》李祖桓著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6年5月第1版

  5、《康县志》康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9年12月第1版

  6、《陇南地方史概论》陈启生编著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2年5月第1版

  7、《宕昌县志》宕昌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5年10月第1版

  8、《西和县志》西和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年6月第1版

  9、《武都县志》武都县地方志志编纂委员会 曾 礼编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年6月第1版

  10、《礼县志》礼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5月第1版

  11、《徽郡志》郭从道主编 梁晓明点校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3年9月第1版

  12、《中国共产党陇南地区大事记》  中共陇南地委党史办公室 编  2003年7月印

  13、《两当县志》两当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1版

  14、《阶州志集校笺注》武都区史志办公室编  曾礼校注 轩辕出版社  2012年8月第1版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了市委党校徐武析先生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感谢!已刊发在2012年滴期《陇南论坛》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