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撒哈拉沙漠:一年的雨水不够泡杯咖啡,却有3000人离不开

 行走在陌路 2020-08-19

撒哈拉沙漠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个谜,由于牵涉到太多国家,使得撒哈拉沙漠的面积自始自终都没有明确数字,就连NASA和欧空局也只能通过航迹测出大致面积,也就是目前被广泛引用的920万平方公里。

9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4个法国或18个泰国那么大,也就比美国小了那么一点点,足足占了非洲大陆的三分之一。不计算争议地区的话,撒哈拉沙漠一共被十个国家“瓜分”。

除了埃及相对稳定,剩下的九个国家多数时候都处在动乱中,使得撒哈拉沙漠至今都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实地测量。另一原因是,现代环境学通常把年降雨低于250毫米(世界沙漠平均水平)的荒漠统称为沙漠,如按此计算,撒哈拉沙漠的面积则在1100万平方公里以上。

除了是全球最大沙漠,撒哈拉同时也是除南北极之外的第三大荒漠,还是地球上日照时间最长的地区,撒哈拉东部每年日照都保持在4200个小时以上,无限接近理论上的阳光最大值,使得这片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常年高温40℃以上,巅峰期曾记录到47℃,仅次于美国加州的死亡谷。

在马里北部的阿扎莱盐矿区,科学家们经常在白天监测到地表温度80℃,苏丹港的甲砂存储区更是达到83.5℃,乍得北部博尔库的地表温度也经常在75℃左右。

撒哈拉沙漠的成因至今没有定论,科学家们只知道大概在700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偌大的海洋,在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时因冰川消融造成北非大规模季风,使得这片海洋迅速蒸发消失。

然而,撒哈拉沙漠还有很多难以置信的气候现象:由于恰巧处在地球的22-24.5°倾斜角之间,北非季风的轨道路径与其他地区都不一样,从亚洲刮来的潮湿信风刚到非洲就遭遇高压下沉气流无法形成降雨,而海洋遗留下来的盐分却不断吸收日晒高温以致地表寸草不生,在恶性循环之下日益扩大形成现状。

按照《柯本气候学》分类,撒哈拉沙漠中(非边缘)可供人类建立城镇并维持生活的绿洲只有18个。但实际上,撒哈拉沙漠里的大型绿洲至少在500个以上,只可惜大多数绿洲水源都被盐晶或矿物质污染,部分绿洲湖泊的盐度甚至超过30%,马里阿扎莱盐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人们都不用晒制就能从湖中直接取得盐矿。

而撒哈拉南部的气候更加诡异,夏季平均温度在40℃以上,冬季却平均只有13℃,冬季夜里经常有大面积的霜冻,高海拔区域甚至平均冰冻期超过25天/年。换句话说,如果误入者对撒哈拉气候不太了解,就算白天没被高温热死,入夜后也会冻死在沙漠,谁能想到去沙漠还要带上大棉袄?

高温、缺水、没有绿植又气候反常,这些自然因素让撒哈拉被誉为“人类禁区”,就连殖民非洲的欧洲殖民者都没眼看,在人类有记载以来,这片偌大的沙漠几乎没有变化,唯一有变化的是,人口越来越多,因土地沙化而废弃的城镇越来越多。

因为赖以生存的淡水湖逐步萎缩变小,NASA就曾指出埃及南部的托什卡湖,2002年至2012年缩小了80%的面积。多出来的1143平方公里土地,目前跟沙漠没什么区别。

令人意外的是,人类早在50万年前就在撒哈拉沙漠中心区活动,考古学家们在摩洛哥、毛里塔尼亚以及阿尔及利亚等地都找到了古人类留下的痕迹,埃及纳德拉城堡残骸上还留有古人壁画,其历史能追溯至5000-5500年前。

与此同时,意大利考古队也在撒哈拉中部找到河马、大象、犀牛以及罗非鱼的化石,另一组考古队则在利比亚南部找到多个石洞和石屋,以及被丢弃在附近的山羊化石,这些化石的历史也都在5000年左右。这些证据证明,几千年前的撒哈拉沙漠并不像当下这么不适宜生物存活。

如今,大约还有25个部族的250万非洲人在撒哈拉边缘生活,其中最大的定居点是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在这250万非洲人里,只有不到3000人是在真正的沙漠内,也就是苏丹人称呼的巴卡拉族。

巴卡拉族其实就是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人后裔,他们的祖先于8世纪初期被派往征服北非,为阿拉伯帝国第三位哈里发(君主)立下赫赫战功,甚至沿着撒哈拉边缘行军,只依靠骆驼运送物资就敢横渡直布罗陀海峡打到西班牙本土。

在征战北非后,部分贝都因人被留下统管各个部族,但他们没想到的是,阿拉伯帝国最后却被蒙古攻陷,大多数留在北非的贝都因人选择隐姓埋名并融入其他民族,只有少部分贝都因人坚持祖训不与外族通婚,被多番排挤追杀后被迫隐遁撒哈拉沙漠深处,他们终身游走于沙漠内部,没有国籍、福利,也没有土地,如今较大的族群只有11个,分布在摩洛哥和苏丹境内。

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在过去十年里多次召唤贝都因人回国,并许诺以本地土著的身份给予国籍和福利,除了部分苏丹贝都因人回去,多数人都不愿离开撒哈拉沙漠,目前仅存约3000人。

机缘巧合在摩洛哥认识贝都因女子婷巴克娜,她19岁时和17岁的妹妹一起拿到摩洛哥特批的国籍,从零开始在达尔贝达大学学习英语和法语(贝都因人都会阿拉伯语),随后又考取导游执照成为摩洛哥少有的撒哈拉女向导,姣好的面容再加上通晓英法语,让婷巴克娜颇受欧美游客青睐。

2017年后,婷巴克娜放弃薪酬优厚的向导工作,回到沙漠深处与族人商议,由她带领游客体验部落的游牧生活,所得收益全部用来改善部落生活,如今,她的哥哥也加入摩洛哥籍,成为撒哈拉沙漠数一数二的“百事通”,从小到大都在沙漠深处生活的他,哪根草能吃、哪丛灌木有毒都一清二楚。

虽然有了游客也有不少收入,但撒哈拉贝都因人的生活水准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因为游客所需物资全部要依赖骆驼长途跋涉才能抵达11个部落附近的营地,就算送来的米面和水足够多,他们仍然要妥善保存以备不时之需,族人们的正餐经常是一杯咖啡和一块硬如石头的烙饼。

临走时,婷巴克娜问我:“一年雨水都不够泡杯咖啡的地方,你是不是呆腻了?”

我笑着反问:“那你和那3000个贝都因人为什么不离开呢?”

婷巴克娜望着远处的天空悠悠的说:“我们不能走也离不开,不能走是因为贝都因人的祖训,离不开是因为我们没有土地,就算世俗接受我们,文化习俗都不一样的我们,怎么维持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