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培训的三种心态:当时激动、想想感动、最后一动不动,为什么

 赵氏教育 2020-08-19

四川行知教育网讯:教师培训的三种心态

当时激动,想想感动,过后一动不动。

当下,教育培训如火如荼,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据有关数据显示,国家在教师培训上投入了相当的财力、物力、人力,而教师却感觉人越来越不好育,书越来越不好教。

按理说,教育培训和教师培养大量投入了,教师的教育无力感不应该有,至少不应该越来越严重。造成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甚至负增长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有人这样调侃当下的教育培训:当时激动、想想感动、回到学校一动不动。说得直白点,就是在培训时听着讲座和观摩课例激动不已;走出培训会场,大家谈论起来,很是激动,雄心勃勃的样子;回到学校后,一动不动,培训时听到的好观点和好策略见鬼去吧,还是按照自己的套路跟着感觉走,班级管理抑或课堂教学还是“重复昨天的故事”,用自己的“旧船票”去登无数学生的“新客船”。

当时激动

当下的教育培训,主讲人一般来自高校、教科院、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文化公司、师训中心、一线教师,大多以专题讲座、课例研讨、跟岗培训、团队拓展训练等形式进行。

应该承认,高校教授、专家、名师、学者的讲座,理论扎实、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加上讲授技巧,往往能引发参培教师的深度共鸣,感觉台上专家完全说到心坎上去了。

比如,台上专家吐槽现在学校要求老师们备课,做填空题,特别是三维目标分开写,其实是不懂教学,不尊重教育规律。用脚趾头想想都能明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三维目标是水乳交融,须臾不可分割的。这位专家讲的大实话直击教育弊端,当即获得了台下教师一片热烈掌声。

无论是专家讲座,还是课例研讨,抑或是跟岗培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一种浅层次的直观感觉而已,要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是有很大难度。

想想也是,专家集几年,甚至十年八年心血研究提炼出来的成果,浓缩在几十张PPT,在几十分钟内展现出来,岂能是我们一听就通,一看就会的?

事实上,参加培训做得最多的动作就是举起手机“咔嚓”“咔嚓”拍PPT,围着讲座的老师拷贝课件,有时记录一点儿笔记。

还有一种情况,讲座内容离一线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有点脱节,换言之就是讲的内容不能解教师当下的渴,培训输出与教师需求不对接。

想想感动

培训内容,无论是讲座,还是课例,都是精心打磨的,在内容和形式上总会给与会教师一种震撼,不由得啧啧称赞,专家学养深厚,上课教师教学技艺高超。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心向往之,甚至恨不得马上学过手来。

就拿先前流行的群文阅读和当下追捧的整本书阅读来说。应该说,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参加过“语文与整本书”相关的培训和教研活动。聆听专家讲座、在观摩名师课例时,心里瞬间觉得: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孩子多读书,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实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培训间隙,无论走在路上,还是就餐,抑或回酒店休息,大家禁不住对培训内容,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说得热血沸腾,一副雄心壮志,有的甚至信誓旦旦:回去后,要在自己的学校或班级上尝试群文和整本书阅读。

不可否认,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培养读书习惯。这也符合统编教材倡导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理念,也说明了我们的教研活动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聚焦当下语文教育的热点、焦点。

回到学校,一动不动

无论培训内容多么高大上,总是基于个人独特的某种理论和经验,这种理论或经验建立于自身知识和工作背景基础上的。教师要理解消化吸收某个教育观点或者某种教学策略,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尝试、摸索、探究,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个尝试、摸索、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障碍,这种障碍可能是自己信心不足,能力欠缺,也可能来自外界,担心他人闲言碎语,因而心存顾虑,犹豫不决,最终不了了之。

譬如,A老师参加不少整本书阅读的教研活动,自己也很认可整本书阅读的观念和做法,被选为种子教师。回到学校,Ta也曾想过在班上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但是要去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而且自己也要认真读才行,要花不少时间。

最让Ta担心的是如果去做这些,学生得购书,自己得阅读,关键这样会用掉一些教学时间,这样会不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呢?一旦成绩垮掉了,不要说自己和学生难受,领导关难过,家长那里也不好交差啊。

反正,自己现在的成绩也还马马虎虎,按照自己熟悉的套路和招式去教,成绩很稳定,至少不倒退。整本书阅读好是好,自己要慢慢摸索,有风险,说不定最后落得费力不讨好的下场。

唉,不要瞎折腾,还是按照原来的办法,轻车熟路,稳打稳扎,不说保丰收嘛,至少不会歉收。

应该承认,这位老师的想法具有相当普遍性。这就是为什么培训回来,我们一动不动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当各级各类培训仅仅止于“想”的层面,而不去落实,不在现实中“动”起来,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劳民伤财。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当我们花钱费力请教练在游泳池边上讲了一大堆先进的游泳好处和游泳技巧,最后你连水都不下,站在游泳池边犯愁:教练讲的游泳能够锻炼人体的呼吸肌,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缓解精神压力,消除疲劳,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思来想去,还是不下水为好。

打通“最后一公里”

如何让教育培训起到实效?让参培教师回到学校后,不但自己“动”起来,还要想办法让其他教师“动”起来,“做”起来。

具体说来,参培教师回到学校要向领导汇报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涉及哪个版块工作就由该项目责任人结合学校实际拟定活动方案,方案要具有操作性,重激励引领,轻强制惩罚,要让广大教师在活动感受到成长,体会到成就感,特别是感觉到做出改变可以让教育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比如,德育版块就由分管德育的行政负责,教科研由教科室负责等等。当然,这样的活动不应是一阵风,或是一种运动,需要坚持下去,久久为功。

切不可,像有的学校,参培教师回来,学校领导还不晓得培训内容是什么;学校没有组织二次培训,或者让参培教师用教学诠释培训心得,展示收获。

教育培训是一个链条,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参培教师回到学校“动”起来。教育培训只有打通“最后一公里”,才能让参培教师不再是当时激动、想想感动,而是回到学校立马行动,如此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编辑:田田

责编:付艺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