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多岁得了高血压,还能活几年?“网红医生”张之瀛告诉你答案

 为什么73 2020-08-20

▲能力者众,惟仁者卓。

院长在线按+

今年初,在疫情防控局势最紧张的情况下,一些有健康从业资质的头部医疗类社交媒体账号甚至肩负起数据统计、信息公开、科普辟谣大任,成为百姓获得一手信息和抗疫经验的主要平台。江湖“变天”的背后,是一大批专业拥有学术研究和临床背景的医学人才转型线上、输出严谨专业知识的结果。拥有超过500万粉丝的“网红医生”张之瀛,就是其中缩影。

1

网络问诊已成为不少人的首选方式

三年前,如果你想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搜索医疗知识,大概率会跳出五花八门的不同说法,以及不知道是真是假的养生理论。

但现在,网上医疗科普和网络问诊已经进入了“正规军”时代——医学类科普内容的专业度越来越高,甚至网络问诊已成为不少人的首选方式。

今年初,在疫情防控局势最紧张的情况下,一些有健康从业资质的头部医疗类社交媒体账号甚至肩负起数据统计、信息公开、科普辟谣大任,成为百姓获得一手信息和抗疫经验的主要平台。

江湖“变天”的背后,是一大批专业拥有学术研究和临床背景的医学人才转型线上、输出严谨专业知识的结果。拥有超过500万粉丝的“网红医生”张之瀛,就是其中缩影。

2

不爱“唠嗑”的医生,不是真“暖男”

在医院,如果今天是张之瀛大夫当班,要打听他的“下落”,他的同事八成会告诉你,“他在唠嗑呢。”这不是说他玩忽职守,而是——他在例行查房呢。

通常在例行查房时,医生们询问完病情、开出治疗方案,就算完成工作。但患者往往因为缺乏对病情的专业知识,总是希望医生开出治疗方案后,能多花些时间解释自己的病理和治疗原理。而张之瀛,正是患者们期待的那种医生。

“病人问我病情,我就打心眼儿里想好好的告诉他怎么回事。”张之瀛主攻的心内科,患者大部分是有些年纪的人。除了询问病情,也喜欢唠些家长里短,他也耐心陪着聊——查一次房20张床,他往往从早上8点聊到12点还聊不完。

工作十几年,张之瀛始终坚持与病患充分沟通,也因此口碑极佳,被认为是“接地气”“超耐心”的暖男医生。他将这解释为“自己脾气就是这样,每个人性格不同,而我就是喜欢主动跟人家讲细点,我怕患者没听清楚,还不好意思问我”。

3

2万条原创的背后,是一颗藏不住的真心

开始自媒体创作和进行线上问诊后,张之瀛也把他的耐心、体贴和专业带到了线上,不仅收获了大量线上患者的好评,更收获了500万粉丝们的无价的信任。


一次,他收到一份网友感谢。这个姑娘的父亲在当地小有成就,应酬颇多,一辈子事业风风火火,但脾气执拗。人到晚年,更是对家人劝戒酒的意见充耳不闻。但“只有张医生的话,他听。”姑娘说:“每天晚上,父亲一回家就把自己关房里,听您的视频节目。有的时候,父亲都是听您的视频睡着的,我还需要进屋帮他关手机。”

还有一位在80年代移民加拿大的华裔,通过在今日头条看张之瀛大夫医学科普的内容,对其产生了信任,专程飞回国内找他就诊。她说,“原以为只有西方世界才有最好的医生,没想到晚年会专程坐着飞机回国看病。” 通过自媒体,张之瀛大夫的医疗知识打破了空间的界限,帮助到了更多的患者,这也是他经常感觉到做自媒体“值了”的时刻。

张之瀛最早投身自媒体,是源于一名医者的良心和职业信念。在网络上医学信息还零散混杂的时代,张之瀛看了就有些坐不住,他担心良莠不齐甚至是带有误导性的内容,会让患者错误地判断病情,甚至耽误治疗。因此三年前,抱着“自己有力量就写一写,把不真实的东西辟辟谣”的心态,张之瀛大夫开设了个人的头条号,从此一发不可停。

他的内容有自己的原则,首先就是必须“专业、科学,大力辟谣”。

在选题上,尽管张之瀛知道流量重要,但依然坚持内容的价值至上。只要有患者需要,即使是冷门的、阅读量少的话题,他也照发。

他做过一期“继发性高血压辨别之Liddle综合征”的内容,因为内容太小众,所以播放量不高,但当看到唯一一条评论说“感谢这则内容让他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时,他就会由衷的开心。他说:“每次当有粉丝跟我说,因为看了科普,提前发现了身体问题,或者避免了更重的病情发生时,我都感觉有满满的动力,自己的付出是多大家有帮助的,很高兴。”


张之瀛的耐心和贴心,也体现在他创作过程中的细节。医生做科普最大的价值是专业度,但也需要兼顾医学严谨性和大众科普通俗性的结合,要将艰深难懂的专业内容翻译成“人话”;针对年轻人,还得注重代入感,不然年轻人可能看不下去。为此,张之瀛需要花很多时间在内容的话语转换上,常常是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床,查阅大量资料,自己消化完再一一“翻译”,工作量巨大。这样巨大工作量的事情,他坚持了3年为读者和观众带来了超2万多条有价值的原创内容,也在问诊平台收获了超过98%的好评率。

4

坚持创作,坚信第二个月总会比第一个月好

即使投入了大量精力,但医生转型自媒体,始终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医学类科普,其公益性远远大于商业性,再加上工作节奏本身就快,还需要解决一些视频剪辑、新媒体平台操作等难题,想要开始,其实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张之瀛特别理解这种感受,“但,要去做,关键是迈出第一步。

张之瀛的第一期视频,就是用手机前摄像头录像的,对着镜头说完,就直接源文件上传发布了——“没有剪辑,没有字幕,什么都没有。”但是这期内容也获得了41万的播放量。

但在他看来,只要内容够专业够有用,那就一定会收到网友们的喜欢。不过张老师也说:”做得多了,自己也会开始想要追求更好的视觉效果,会有目标的去做更多的尝试。要相信第二个月总会比第一个月好,第三个月就可以成专家,重要的是没有功利心。”


在选题上,张之瀛也善于利用周边的资源获取创作素材。平日问诊时患者问的一句话,可能第二天就会成为他第二天的文章标题。比如“30多岁得了高血压,还能活几年?”“阿司匹林应该早晨吃晚上吃?餐前吃餐后吃?”

这种选题不仅接地气,是粉丝们真正关心的话题,而且在休息间隙就能完成。在创作上也不会很复杂,因为都是深刻在脑子里的知识点,只需在录视频之前,大概梳理一下讲的顺序,然后结合每天看病的临床案例,一次性说出来,就可完成了。


5

投身医学科普,用真知灼见影响更多人

这么多年下来,张之瀛最深的感触是,自媒体创作,让线下问诊与线上科普相辅相成,推动着他在医学这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中,保持持续学习、提升专业的状态:

在网上与百万粉丝的交流,让他更加知道患者关心担心的是什么,在线下问诊的时候,他会提前跟患者们沟通清楚。而且为了不断输出专业的,对患者有帮助的医学科普内容,他一直在跟随国内顶级教授出诊、不断接触最新案例和最顶尖的思路,日常也会大量查阅资料、自我学习,这个对他的医学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

也就在我们采访后的几天,张之瀛大夫不仅正式被聘请为国家级高血压领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而且还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心脏专家霍勇教授做客“瀛在健康”节目,谈对于互联网医学科普的看法。霍勇教授表示:“医学科普在今日头条等平台的传播很重要,是可以提高大众对疾病认知和防范的,有助于实现国家健康中国2030的总体规划。”

在医疗科普越来越重要的当下,8月17日-9月7日,今日头条发起“寻找真知派”创作大赛,以“世界需要真知,世界需要你”为主题,面向全网寻找【健康】、【国际关系】、【财经】、【军事】、【科技】五大领域热爱分享的行业从业者、学术界研究者和高校专业教师等真知人士。希望大家用专业的知识背景去伪存真,帮助更多的人。

作为“寻找真知派”活动健康领域的导师之一,张之瀛也阐述了他对自己行业领域内“真知派”的见解——温暖、靠谱、接地气,这也是他始终坚持的职业准则。他也将秉承着这样的原则,去寻找和他一样的人,用专业的健康知识影响更多的人。最终评选出的“真知派”,不仅有机会获得今日头条的年度20万签约金和亿级流量曝光等扶持资源,还将获得独家节目定制和与导师首期共创的机会。

能力者众,惟仁者卓。如果你身负专业才华,热爱分享真知,那么你的机会来了!

本文为推广,资质已审核。

详细信息,点击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