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文)窗户与眼睛里的诗美生活

 01一线 2020-08-20

(杂文)窗户与眼睛里的诗美生活

文|01一线

窗,屋墙通孔,助户为明。《说文》解字:“窗在墙曰牅(you),在屋曰囱。囱从穴作窗。牖,以穿壁以木为交,窗也。”如“四旁两夹窗”。出自《考工记·匠人》,是窗之范式。本义是房屋通风透气采光的装置。如:窗子、窗户、窗口、窗友(即同学)、窗花。窗台、窗纱、窗帘、窗幔、窗明几净。


窗,是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成为建筑的审美中心。有板棂窗、格扇、隔断、支摘窗、遮羞窗等。窗棂,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窗棂(子)即窗格(子)(窗里面的横的或竖的格)。窗棂不同于窗框,窗框是窗的四周木框(铁框、铝框……)。早期窗户如王其均画作《心舒窗牖》。


据说山西大同南郊辽代许赟墓出土的砖雕破子棂窗睒(shǎn)电窗也是宋代不能打开的窗户之一,但是它不多见。睒电窗的美感在于窗棂弯曲横向排列,远看如水波纹,富有韵律美感。由于制作耗时耗材,元明以后逐渐消失。不过,日本人把这种技艺学去了,并成为日本禅宗建筑的一种形式。如日本镰仓圆觉寺舍利殿的“睒电窗”。宋代有一种极少见的窗户,叫阑槛钩窗,少见的原因是一般人用不起。阑槛钩窗与一般开在墙面的窗户不同,它有一定的高度,像木门一样,又名“格子门”。《营造法式》中对阑槛钩窗的“槛”的高度有明确规定,“槛面高一尺八寸至二尺”,大约与成人坐着一样高。值得一提的是,阑槛钩窗的造型一直流传到明清时期,只是少了置于槛座上的格子窗,被称为“美人靠”。


唐代之前的窗户多为直棂窗和破子棂窗,这种窗户是用一种木条嵌入墙内的形式固定在墙体内,不能打开。往更早追溯,窗户是人类在穴居时期的凿洞行为,同样不能打开。唐代的直棂窗与破子棂窗一直流行到宋代初期,且对宋代人民的生活影响深远。毕竟又美又能打开的窗户,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得起的。目前在我国,我们能从出土的宋墓中看到这两种窗户的影子。


宋代窗户的精致美感,是在宋代人民对美的追求下产生的。宋代人民审美极高,尤其是宋徽宗皇帝,那是一个被江山耽误的艺术家。因此,宋代窗户在宋人追求精致和情趣的推动下,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艺术化。这种美,我们从传世的宋画中可见一斑。宋代当权者与士大夫不同,他们有窗纱可用。而窗纱的存在,也让宋代窗户的美上了一个境界,成为宋式美学之一。直到现代,窗纱仍在使用。至于涉及窗纱的诗美,诸如,黄公度《卜算子·寒透小窗纱》:“寒透小窗纱,漏断人初醒。翡翠屏间拾落钗,背立残釭影。”晏几道《阮郎归·来时红日弄窗纱》:“来时红日弄窗纱,春红入睡霞。去时庭树欲栖鸦。”李祁《青玉案·绿琐窗纱明月透》:“绿琐窗纱明月透。正清梦、莺啼柳。”蒋捷《霜天晓角·人影窗纱》:“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宋代窗户的美是朦胧的。这种朦胧源于窗棂上贴的一层窗户纸。在宋代,能贴窗户纸的不多,多是文人与有钱人家。穷人只能用茅草堵塞窗户口取暖,意境与美感都离生活太远。北宋王安石在《纸暖阁》中说自己用写过字的楚地谷皮纸和吴越藤纸糊窗:“楚谷越藤真自称,每糊因得减书囊。”冬天是贴窗户纸的高峰期,古人云“睡觉满窗晴日。手寒不了残旗”。冬天贴窗户纸防风防寒还不影响美感,纸的朦胧不影响光进入屋子,到了晚上,有“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的唯美意境。宋·夏圭《梧竹溪堂图》,这是一幅山居生活画,画有三重空间:人、茅舍、自然。茅舍旁边的梧桐、修竹、栏杆用浓墨,远处青山隐隐用淡墨。一人独坐室内似有所思,意境悠远的山居生活大抵就是如此吧。宋·佚名《深堂琴趣图》,相比之前两幅,这幅画中的场景相对华丽。画中深堂内置大屏风,窗户都关着,正门却大开,感觉琴声跑到自然里去了。从宋画中可以看出,在高审美的推动下,窗户不光能打开,还有各种形制。不管是什么样的屋舍,都有适合的窗形与之搭配。原因在于人类营造技术的进步与宋代工巧匠的本领。从宋代李诫奉敕编修的《营造法式》上可以看出,宋代建筑已将大木作、小木作独立出来。


《营造法式》全书共三十四卷。书中木构架的柱、梁、枋、额、斗拱等属于大木作。门、窗、藻井等属于小木作。此书图文并笺,将窗的式样、纹饰、名称一一罗列。因此宋代的窗的形式越来越多,装饰也越来越华丽起来,以至于到了宋代后期,窗的种类与形式比门还多。从宋·李嵩《夜月看潮图》来看,李嵩是一个擅长木工的画家,年少时曾以木工为生。很多人评《夜月看潮图》把重点放在钱塘中秋夜潮来时。实际上,临江的建筑也是亮点。深夜、江边、凭栏、望月,宋人的情趣审美,高,实在是高。


人多半喜欢站在窗边遐思。比如,宋代李清照,她喜欢倚窗作词,关于窗的诗词就输出了二十多首,可见她是怎样一个喜欢靠窗的女人。又比如《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因开窗时的一时失手,遇见了西门庆,打开了禁忌之窗。《水浒传》第二十四回:“这妇人手里拿叉杆不牢,失手滑将倒去,不端不正,却好打在那人的头巾上。那人立住了脚,正待要发作;回过脸来看时,是个生的妖娆的妇人,先自酥了半边,那怒气直钻到爪洼国去了,变作笑吟吟的脸儿。”其实,潘金莲的开窗行为代表了中国窗户的一个开创性发展,就是能够自由开关窗户。


窗的存在,可以让人通过小小的窗口去感知世间万物。也可以关上窗户,静享万般自在。窗,更像是古代文人对个人空间、心理空间与宇宙世界的思考。

在古人的眼里,窗景如同一幅幅佳画,窗外有清明的烟雨、飘舞的落红、竹林的清风、寂静的明月,还有花香浮动,虫鸟低鸣。以窗框景,半遮半掩之间,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小小的窗户提供着独特的视点,又体现了以小见大、惹人遐想的审美趣味。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道:“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爱从帘、屏、栏杆、镜以吐纳世界景物……中国这种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意识,已经成为我们宇宙观的特色了。”


南北朝: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唐代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李白:“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又“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李商隐“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又“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又“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戎昱:“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宋代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王禹偁:“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既有天人合一,就会有窗人合一。人与窗户同是和谐体。大致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女性意象表达。女人与窗,窗与香阁,温香软玉,令人遐想。诸如,吴文英《风流子》:“窈窕绣窗人睡起,临砌脉无言。”李之仪《留春令》:“香阁深沈,红窗翠暗。”二是男性的意象表达。不管白天夜晚,古代窗户再怎么开,屋内光线始终是有些暗淡的。因此这种暗度更适合男性的感情抒发,尤其适合文人士子对尘世间的感伤与不平。诸如,陆游《鹊桥仙》:“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辛弃疾《贺新郎》:“一尊搔首东窗里。”三是隐士内心的意象表达。不管世道如何沧桑,宋代文人都能平和地去表述内心对生活的愉悦。通过宋词可以看到他们对窗户和生活环境的情感,以及那种没有广阔山河,没有激情豪放的内心表达,更可以看到文人的诗词正从山川河流走进田园庭院。诸如,陆游《破阵子》:“幽谷云萝朝采药,静院轩窗夕对旗。”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辛弃疾《临江仙》:“夕阳已久倚窗尘。苏轼《哨遍》:“但小窗容膝闭柴扉。”晏殊《清平乐》:“一枕小窗浓睡。”


其它表达与窗户的杂曲和诗词类。还有诸如,崔国辅的【杂曲歌辞·妾薄命】虽入秦帝宫,不上秦帝床。夜夜玉窗里,与他卷罗裳。陈子良【新成安乐宫(一作新宫词)】春色照兰宫,秦女坐窗中。柳叶来眉上,桃花落脸红。拂尘开扇匣,卷帐却薰笼。衫薄偏憎日,裙轻更畏风。张祜【相和歌辞·读曲歌五首】窗中独自起,帘外独自行。愁见蜘蛛织,寻思直到明。陈子昂【酬晖上人夏日林泉】闻道白云居,窈窕青莲宇。岩泉万丈流,树石千年古。林卧对轩窗,山阴满庭户。方释尘事劳,从君袭兰杜。


聂胜琼《鹧鸪天》:“寻好梦,梦难成。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卢仝《有所思》:“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秦少游“举手推开窗前月,投石冲开水底天”。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在诗社里的别号枕霞旧友的史湘云《菊影》:“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郭敬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灯影桨声里,天犹寒,水犹寒。梦中丝竹轻唱,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  落满肩,笛声寒,窗影残,烟波桨声里,何处是江南。”


最感北朝乐府《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宋代苏轼的《柳子玉亦见和因以送之兼寄其兄子璋道人》:“晴囱咽日肝肠暖,古殿朝真履袖香”。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名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从人物画的角度来说的。而我们看到,早于他一千多年,中国的孟子就已经从识人的角度把这个启发说得非常清楚了。参见《孟子》的《离娄章句上》。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的意思是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睛,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日莲宗的《妙法尼》说:“巨人也好,侏儒也罢,其志气乃表现在一尺的脸上;一尺脸上的志气,则尽收在一寸的眼睛中。”所以,与其察言观色,不如观察他的眼睛。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级美容大师。观察眼神,洞若观火。别听他说得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你要看着他的眼睛。心胸狭隘的人眼里装是别人的缺点,贪财好色的人总盯着女人的脸蛋和别人的钱袋,无事生非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别人的小错误;相反光明磊落之人,他眼里边看到的是公平正义,宽容大度的人,眼里看到的是自己的未来,言出必行的人看到的是每个人诚实守信。


生活不是苟且,也不是远方,它就在你的眼前,抬起头推开窗户,就是诗和田野。生活的诗意并不是脱离生活的虚无追求,不是逃离眼前的生活去海南看海,也不是辞职旅行周游世界。而是在眼前的日常生活中重新发掘出意义。它可以是小小的助人为乐的善举,可以是工作取得一点进步时的满足感,可以是和亲人或爱人享受的美好时光,也可以是下班后摆弄花草,装饰屋子。这些能够为生活带来亮点的事不一定要和物质相联系,即便人不能离开物质活着,但是也不能为了物质活着。每天的工作,读书,做事都是为了人本质的提高,为了自己灵魂的提升,而不是仅仅为了换取金钱。


诗歌的眼睛,是心的最后皈依。有感窗户视界与眼睛里的人间诗美生活,着手一小诗,以表情怀。“画地经天谁畅亮,寻思遥看一逢床。明眸双眼千方敛,聚尽人间善恶张。”



作者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2019年中国优秀CIO获得者,高峰论坛特邀嘉宾,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著名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设备技术、企业管理、网络与信息技术。个人辞条列入大型文献《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百度百科》、《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2018年进入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会,担任学会理事和期刊《文山艺苑》编委,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2019年4月13日当选吉安县文学协会副主席,担任协会期刊《庐陵文苑》编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