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最后一句,章法的四字真言

 灵芝才子 2020-08-20

又曰:“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尝闻教授,岂不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乎?'长史曰:“然,子言颇皆近之矣。工若精勤,悉自当为妙笔。'

称谓大小,指章法布置中,字形大小要匀称。

这个不难理解。

颜真卿说,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指的是要有对单字字形缩放的功夫。

换个角度理解,其实单字字形大小是相对的,并不是全大或全小,应是大小掺杂,和谐统一。

说起来也简单,但做起来就因人而异了。有些人天生对“和谐”有天赋,字形大小,章法排列,几乎不用练,天生就带。但是对我这种人来说,这是一种比笔法更难练的功夫,因为从小写字就不懂对称美,只懂抽象美。

举个例子,上图中字有大有小,笔画多的字会下意识写大一些,笔画少的字则下意识写小一点。

颜真卿所谓大小之变,就是这种相对的变。

笔画多的字要写的纤细一点,笔画之间要密集一些,这样大字就能写小。

笔画少的字,本身笔画就少,容易些小,所以写的时候要可以加重笔画,把笔画中的间隙加大一点,这样能撑开这个字,让他在感觉跟大字相仿。

《韭花帖》《兰亭》这类章法的字,多是这种技巧。

观其五六笔画之内的字和十几笔画的字,线条之粗细,空间之疏密,字形之大小,都是有差异的。

放大看兰亭,前两行和后两行,对比很强烈。

像苏轼手札这类,跟兰亭和韭花帖就稍有区别了。章法上,大多数字也是大小字比较协调,但有几个点的字形非常突出,这是在章法中营造的“眼”,可以说是在前者章法中进一步艺术化。

从规整到抽象,这是第一步。

像米芾这类,“意”更强些的,笔画多的写小,笔画少的写大,好像是跟颜真卿所言悖逆,但也成一种系统。

所以写字时,晋唐常规章法是基础,五代宋朝章法,甚至于明清章法,都是拓展。

如临帖时朝三暮四,只学笔法,不学章法,则一兔不得。这是我走过的弯路之一,有一个阶段便是单字或字组写出来都不至于难看,但通篇摆出就非常零散。

大小相称,是以单字中的对比营造章法,比较规整实用。

但唐中期以后,尤其是五代以后,小字的写法就丰富了起来,章法上也从单字大小匀称,变成了字组大小匀称。如下图,无论单字笔画多少,总会有几个字明显重,有几个字明显轻,形成行列或字组的大小相称。

这点,就是现代章法中所讲的“块儿”“面儿”

章法本质上都是在唐中期行草书中来的。

逐渐变成五代宋朝时的行书的章法。

到后来,逐渐变成了楷书的章法,亦或篆隶的章法,明朝时少,清末民初时比较常见。这些章法技巧在行草中,大众是认可的,但是到了正书身上貌似并不买账,所以至今很多人对明后部分书家的正书颇有微词。

建国后西方艺术思维影响下,加重了传统笔墨关系对比,就有了“流行书风”一说,也就是人言中的丑书。

道其根本,还是四个字,称谓大小。毕竟书法是矛盾中统一的,无论是笔画,单字,还是章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