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输不起”的孩子,缺少什么锻炼?

 咩咩羔 2020-08-20

为家长提供游戏化育儿指导

为孩子提供游戏化心理支持


提问

男孩4岁,特别争强好胜,跟家人玩游戏一定要赢了才可以。

就拿搭积木来说吧,自己搭的不对倒下了,或者父母比他搭的快了就会发脾气,使劲推倒别人的,还会大哭大闹很久。在家的时候就会搞得人很心烦,出门玩还会因为争胜负把别人家孩子也给弄哭,特别尴尬。

爸爸提问:

不想让他这么输不起,有没有什么办法锻炼一下孩子?

孩子“输不起”,是比较容易让家长烦恼的问题,我们接到的类似的咨询非常多。

而且,这样的问题常常来自爸爸,尤其是男孩的爸爸。把儿子培养成勇敢坚强的男子汉,是爸爸们普遍的愿望,因此也就更容易因为孩子爱哭,退缩而焦虑。一凡爸爸的想法就非常有代表性。

我们先了解了不同家庭成员对于一凡“输不起”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应对方式。

爸爸:

小男孩不能老哭,否则以后会无法在社会立足。在外边跟小朋友玩有输有赢很正常,在家也不能搞特殊。尤其是现在已经不是小宝宝了,得锻炼他的承受力。

爸爸每次都认真和他玩。如果孩子输了大哭,爸爸通常会说“男孩子不许哭!”或者要告诉他“不是谁都会让着你的!”

妈妈:

在输赢问题上,妈妈会适当的控制一个比例,比如赢三次输一次,算是让他有点成就感也有点小挫折吧。

奶奶

老人就是完全让着孩子,所以跟奶奶玩孩子会特别高兴。有时候爸妈赢了,导致孩子哭了,奶奶还会特别生气,直接就说“你们跟孩子较什么劲,让让他不就行了”!

孩子也会特别得意,像有了靠山,所以特别爱跟奶奶玩。

面对输赢问题,大家的分歧在于是要“让着孩子”,还是要“锻炼孩子”?

对这个问题,我们一贯的观点是:

父母在陪孩子游戏时,以跟随孩子的需求为主,让孩子赢。因为孩子需要从与父母的互动中感受自己的力量,获得安全感,建立自信心。

这个话题我们在之前的微信文章中多次从不同角度讨论过。今天再次提起,重点是想和大家讨论一下——

在“输不起”这个问题上,家庭和家人对孩子的影响。

主张“要锻炼孩子”这一派的主要观点有两个:

1. 在家让着孩子,到了“外面”没人让了怎么办?

2. 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在家就要让孩子承受一些挫折。

第一个观点,大家看重的是公平竞争和一视同仁,但却容易忽略一个问题:

家人与外人,对孩子来说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可以拿成年人的亲密关系来打个比方。

比如,你今天剪了个新发型,但感觉并不是很适合自己,上班时,你问同事觉得怎么样。

同事不失礼貌的说了一句“还不错”。这样的评论,会让你觉得同事还挺善良的,会照顾你的感受。可晚上回家问丈夫时同样的问题,,他同样回了句:“还行吧”,但你可能瞬间就不高兴,因为觉得丈夫是在敷衍你。

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最容易吵架的“小事”,往往就是一句不经意的言语,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会对亲密的人有不同于“外人”的期待与要求。

孩子也一样。父母他最亲近的人,在家里与家人玩游戏,与在幼儿园,在学校跟同龄伙伴玩游戏,对孩子来说是不同的体验,他本能地,也会有不一样的期待和需求。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孩子跑着玩,不小心摔倒了。这时候,如果围上来的人是小朋友和老师,孩子可能不会哭得太厉害。但如果是妈妈在旁边,孩子搞不好会嚎啕大哭。

一样的伤痛,面对不一样的人的时候,孩子的表达是不同的。有人可能会解读为“妈妈平常比较娇惯孩子”,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孩子跟妈妈关系更亲密,在妈妈身边,更能够放松地发泄情绪。

同样,在游戏,或比赛输赢的问题上,父母让着孩子,孩子接受到的信号是“爸爸妈妈愿意陪我玩”,他们得到的除了游戏的乐趣,还有关怀和支持。



而到了同龄伙伴中间,孩子自然会切换到公平竞争的状态,遵守游戏规则。因为绝大部分孩子都明白,只有遵守规则,才能被集体接纳,才能和小朋友建立稳定持久的关系。

第二个观点,关键词是“锻炼”,父母总想做点什么,让孩子对失败和挫折时有更强的承受力。但严格强调“公平竞争”(其实大人和孩子比赛,这本身就已经存在不公平了),并不是好办法。

前面说过家人和外人的不同。

同样,家庭和外部环境,对孩子而言也有不同的意义。

如果问大家:你觉得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你觉得最放松?

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下班回到家里的时候。

我们在外忙碌一天,承受了各种压力,积累了各种焦虑和疲惫,都希望回到家能好好休息——不仅是身体的休息,更是心理层面的彻底的放松休息。回到家,大概没有人愿意再被考验,被锻炼。

孩子也一样。

他们的一天也不容易。虽然在大人看来就是玩玩闹闹,吃饭睡觉,但这些活动中,充满着新挑战带来的压力,各种要求未能如愿引发的沮丧,还有与小伙伴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回到家里,在父母身边,孩子们最需要的,也是放松和休息。如果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也要紧绷神经,拼尽全力,甚至做不好还会被批评,那孩子不仅当下感受不好,长远来说,也就越来越不愿意与大人互动了。



所以,陪孩子玩,让孩子开心地玩,比所谓“锻炼”承受能力,更重要。

从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出发,爸爸妈妈在家里和孩子游戏,主要的作用是:

  1. 帮孩子放松,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

  2. 让孩子开心,补充正情绪,以对抗他在其他环境中积累的负情绪。

回到文章开头一凡家的案例,一凡之所以最喜欢和奶奶玩,也是因为,和奶奶在一起,总能得到放松和愉快的感受。

不过,一凡爸爸的心情也完全能理解,孩子一输就哭,家长能做点什么帮助他改善这种情况呢?

帮助“输不起”的孩子的几个建议

第一,要允许孩子输了之后的各种情绪。

每个孩子都不喜欢输,输了就会本能地产生负情绪,而且不光孩子是这样,成人也一样吧。我们不应该期望孩子输了以后可以很平静,更不要给输了以后不高兴扣上“输不起”的帽子。

尤其是对于4、5岁以前的小年龄孩子,输了以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是非常正常的事,

等到长大一点后就都会好的。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和安慰孩子的情绪。

如果每次孩子输了不高兴,都会遭到批评,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孩子“输是一件特别糟糕的事”的认识,下一次输了,情绪会更糟糕。

第二,“让着孩子”,也需要方法和技巧。

首先,比单纯地“让”效果更好的,是游戏化的互动。比如:

儿子很喜欢玩赛跑的游戏,但是和大人比赛,孩子基本不可能赢。所以我每次都会给他增加“魔法”。

我们拥有相同的起点、终点,我也是全力以赴的奔跑,但憨憨拥有“定住妈妈”的魔法,在比赛中随时喊一声“定!”妈妈就必须停住,数五个数才能继续跑。

——憨憨妈妈

憨憨妈妈的这个做法,为游戏增加了乐趣,也进一步化解了输赢的压力。

其实,观察孩子游戏的状态会发现,如果每次都赢得太轻松,他也会觉得没意思。捕捉到孩子的这种状态,我们就可以适当地增加难度。

所以说,“让着孩子”也是可以分级别的:

  • 第1级,让他比较轻松地赢;

  • 第2级,逐渐加大难度,让他感觉到一定的阻力困难,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坚持才能赢,当然最终还是孩子赢;

  • 第3级,开始让孩子有输有赢,有一些输的经历,但多数还是赢。

第三,孩子的情绪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并相应调整应对模式。

有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今天好像特别不能接受“输”,必须要每一次都赢。

这种状态,不是孩子退步了,而是他可能在其他地方,因为别的事情积累了过多的压力,所以正在向你释放“我需要帮助”的信号。

那我们就要相应调整,陪孩子开心地玩,并且给孩子足够的痛快地“赢”的机会。以此来补足他内心的安全感和掌控感。

我们相信,当孩子放松了,开心了,内心的力量就又回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