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徐沙沙作品丨真情、真文、真君子

 梅雨墨香 2020-08-20

作者简介:徐沙沙,陕西渭南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北京市海淀区工作站站长,签约作家。


“高的天和深的湖水让我想起你的眼睛来。”这是读陆蠡散文时随手摘来的一个句子,简单质朴,像滴干净透明的水,像陆蠡自己。

读陆蠡,仿佛读一个天真诚挚的大孩子。一双浸着江南水色的眼睛,清秀的面庞,内敛而深沉的嘴角。他也许不常开口,不善言辞,而眉宇间闪现的尽是孩子般的坦诚、善良与真淳。我忘了偶然瞥了一眼的照片中的样子,只是从文字的力度与温度间如此推想。巴金先生在谈到好友陆蠡时说,他是有一颗金子似的心灵的;袁振声在陆蠡散文集的序中说,陆蠡的散文贵在一“真”字,因为高尚的人格,从而造就了高妙的文格。确是如此!陆蠡英年早逝,但就在他并未完善的文字里,我读出了一个人思想与文学发展的真实轨迹,读到了文字背后站立的活生生的人,读到了一颗善感、浪漫、多情、睿智、矛盾而又痛苦的心。

从《海星》开始,文字简短、凝练,时有灵感的火花迸发。读陆蠡,像读一首稚嫩的诗,诗里是作者不曾失去的童心。谁曾用贝壳去大海里捕捉星星,谁曾想夏夜跳起的鱼儿原是为了晾干热汗?谁曾说爱人的发丝好似森林?一首一首简短的文字,像梦呓,像牧歌,呓语和歌声里有童年的记忆,和记忆中家园的点滴。也许我们一开始握笔只是为了追忆,追忆逝去的美好,或是编织另一个世界,让自己沉溺或躲藏,试图藏在这回忆的珠贝里,把心呵护成一颗珍珠,让内里的自我与生活的琐碎或阴霾站远。

到了第二本《竹刀》,文字依然清丽,乡土的气息更加浓郁,文章的结构渐渐讲究,叙述和描写的技巧日益见长。可是我却读的有点吃力了,总是一边读一边等,在愈见精致的文字里愈发显出急切来:总想看个究竟,到结尾却每每怅然所失。仔细琢磨,原来渐趋成熟的文字和慢慢娴熟的技巧里,仿佛缺失了以往一针见血的语言力度与情感力量。作者笔下的故乡总像包裹在土色的雾里,似真似幻,而诗意的文字也似乎与写实的主题生出一种隔膜,明知批判的意图鲜明,却读不出一点犀利与痛快,不过也许这正是陆蠡文字独有的味道,就如温和、深沉、含蓄的他自己!而有的文章却是硬着头皮也读不下去的,比如《苦吟》。尽管这类文章里的哲理性意味越来越强,很多语句耐人咀嚼、发人深省,但为“文”造“文”,为“文”造“情”的痕迹却从文字间大模大样地显露了出来。作者的文人气息在纸笔的碰撞与厮磨中更见浓郁,但文字却使人读完不明所以,或是干脆读到一半就丧失兴致。这也许是写作者的一个必要历程吧。一开始为文多因真情与灵感,因而质朴真淳,极易打动人心,产生共鸣,而到一定阶段,便会探寻行文的技巧,语言的打磨,甚至为了消磨时间而写作,这时尽管技巧层面在乎其上,而内在的力量却可能无法与之匹配,甚至为外在的形式所削弱。

好在《囚绿记》这一集,陆蠡的文字重又变得沉郁、蕴藉,语言平实而韵味十足。作者真正地从童年的梦与回忆中的故乡走出来,蜕下过浓的“乡土味”,将自己的文字实实在在地扎根于现实生活中,并且真诚地用文字给自己的心灵织起彩色的衣裳,将本真的自我不设防地袒露、剖析,甚至是自我批判。这样的文字是可爱的,因为它触碰到的是生活,是生活中的自我。有时放下形式的桎梏自由的书写,语言和结构反而浑然天成,如流水,如行云,如漂移不定的心绪,从不刻意却从来都曲折有致、引人入胜。特别是那一篇《寂寞》,印象中不但写尽了“寂寞”的“真容”与“神韵”,也将作者的内心与炎凉的世态通过笔尖一并披露,“我用感情的粘丝,织成了一个友谊的网,用来捞捉一点人世的温存。想不到给我捞住的确是意外的冷落。”可惜作者在他自己最后一本散文集的序里一语成谶,“写这序的,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以后,不想写什么了。”

也许作者真的不想写什么了,而他,也真的不能写什么了。陆蠡最动人的,就是他的“真”:他的文写的就是他的人!连他的死,都和他的文中别无二致。

陆蠡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没有避难固守家中的山民被日本兵捉到,日军的汉奸告诉他只要能帮“皇军”打听清楚其他村庄的人员情况,再帮他们带路,就保证不会伤害他,还会赏他几块大洋,而山民一言不发。传话的汉奸一遍比一遍焦躁地说着“皇军”的意思,旁边的“太君”高声喊着“毙了他!”但山民始终面不改色,沉默不语,始终不为诱惑和威胁所动。不久,山间响起了一阵刺耳的枪声……这是作者给文中人物安排的结局,这人物其实也是他自己。抗日战争爆发后,陆蠡主编的《文学丛刊》因为登载抗日小说而被日军查获,他恰巧因为外出逃过了这场灾难,可正直单纯的陆蠡并没有因此置身事外,而是“自投罗网”地找到日军,厉声要求释放被关押的同事,归还书籍。随后他被日军逮捕。

“你赞成南京政府吗?”日军问。

“不赞成!”

“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敌人又问。

“绝不可能!”

年轻的陆蠡被施重刑,从容不迫,被害狱中,卒年34岁。

最伟大的作品是以人格写就,陆蠡的情感、志向、品行、思想都熔铸进了他薄薄的三本小册子里,他的文字就是他延续的生命,年轻而成长中的生命!也许他的文学成就算不上辉煌,甚至谈不上丰富;也许他的为人木讷单纯,谈不上风流俊赏、气度翩翩,但他却捧出一片真挚的童心给文学,抛出一颗不屈的丹心献给民族!生命虽短,光焰虽弱,他的人生至少也拥有了自己追寻的圆满。

这便是陆蠡,不凡的平凡。


陆蠡生平简介:(1908一1942),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巴金认为他是一位真诚、文如其人的作家。

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囚绿记》已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3课、粤教版选修4第5课、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课及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等,曾翻译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和法国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1942年仅34岁的陆蠡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办刊理念:高品位  大格局  上档次  推原创  出精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