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朱佩君作品丨我的监护人周明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初识周明老师是在2000年的春节前夕。我记得很清楚,那是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的北京陕西同乡联谊会的活动上。

说来也巧,爸妈和三原县剧团一行二十多人是受北京陕西同乡联谊会迎新春活动邀请前来助兴演出。刚好那时中央电视台二套对我做了一期《婚恋沧桑》的专题釆访,其中需要我的一些在舞台唱秦腔的镜头,所以我就自告奋勇地加入到这次的演出行列中来了。

周明老师是北京陕西同乡会的会长,被誉为陕西人在北京的一面旗帜。能认识他真是莫大的荣幸啊!当初见到他时,我的心里充满尊重和仰望,寻思着,这么大的人物,他会不会架子也很大呢?哪承想,他竟是那么热情,那么亲切地迎接着我们,凡事都亲力亲为地前后招呼着我们。是那么的可敬,那么的和蔼可亲!瞬间让我变得不再拘谨。当他与我父母交谈后,对我稍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得知电视台要采访我和录制台前幕后的花絮时,给了我很大的配合和帮助。这个领导可真好,太平易近人了。他面色红润,声音洪亮,步履矫健,怎么看也不像快七十岁的人呀?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第二次见到他还是在北京,那是因我在工作上的一些事情不顺心,来京办事又遇到一些阻力。在爸妈的劝说下,去找我们的这位陕西领头羊——周明老师寻求帮助。

记得那是2002年初夏,爱面子的我犹豫再三,心里想,如果打过去电话老师不接或是想不起来我是谁那多不好意思呀。犹豫再三,后来终于鼓起勇气拨通了电话:“喂,您是周明老师吗?我是西安来的,叫朱佩君。您还记得参加同乡会演出时我演《三对面》里面的公主,当时央视采访您还帮我协调过呢。您还记得吗?”我当时有些紧张,一股脑地讲完了一串话。“记得,记得,咋能不记得哩。你是和你爸妈一起来参加演出的么,你爸妈唱的《三娘教子》美滴很,你的公主扮相俊俏,唱得也很不错。”电话那头的声音好亲切啊。我瞬间松弛了许多。“太感谢您了,都快两年了,您还有印象。我现在北京,有点事情想麻烦您,不知道您方便不?”我试探地问道。老师说:“都是乡党,不用客气,有事可来单位找我谈。”

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个被誉为亚洲最大的文学殿堂我第一次与它接触了。握着巴金的手走进文学殿堂,当我的手触摸到B座镶嵌有巴金手模的门把手时,一种神奇的力量摄入我的灵魂深处,引领着我向201房间走去。

后来,在周老师的鼓励下,我认真地做了个重大决定——来北京发展。

父母对周老师说:“这娃可怜,自小也没在我们身边长,性格很独立。她善良,能吃苦,不要看她三十多了,但内心还是很单纯。这么多年也经历了不少坎坷。到北京了,我俩就把她托付给你了,你就当自己的女儿一样管教,有你经管,我两口子也就放心了。”一席话说得周老师也掉下了热泪。他说:“放心吧!在北京咱陕西人多,也都很团结,也都会关照她的。北京毕竟是大城市,是首都,机会多,加上娃又聪明,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的。”自打那天起,周老师就正式承担起了我的监护人的义务。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周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关心和帮助。说实话,个性很强的我还真没少让老爷子操心啊!在监护人的关怀和支持下,我真正地静下心来在北京安营扎寨了。从此开始了我新的人生,从此与文学结缘。

平日里,在周老师的教导和引荐下,我有幸先后与著名前辈作家周而复、魏巍、贺敬之、柯岩、黄宗英、邓友梅、林非、柏杨先生夫人张香华等以及在京陕籍的著名作家阎纲、何西来、雷抒雁、王宗仁、刘茵、白描、白烨、李炳银等老师相识并请教。通过参加文学研讨和各种文学釆风活动培养我爱散文,写散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渐渐地把我从一个戏曲演员带入到文学的队伍当中,使我受益匪浅。

记得2003年在写第一篇散文《晚秋黄梨》时,刚开始怎么都进入不了,不知如何开头,也不知用什么词语来描绘,总感到满肚子的蝴蝶飞不出来。周老师就不厌其烦,谆谆教导我说:“散文,就是你心里想说的话,把最真的情感用最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好,并不需要太多的华丽辞藻。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周老师打电话说:“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有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和你谈一下。”听着他电话那头语气特别严肃,我的心里突然感到惴惴不安。怀着忐忑的心情敲开了老师的办公室门,“领导,发生什么事了,现在能告诉我吗?”我怯怯地问。周老师神秘地递给我一张彩色的《中国旅游报》说:“你看看里面是什么。”打开报纸,哇喔,醒目的《晚秋黃梨》四个字和我在黄梨堆里的照片映入我的眼帘。文章占据了大半个版面,我激动地把它抱在怀里,崭新的彩色报纸还散发着淡淡的油印香味儿。这是我的作品,我的第一个散文作品。我真的能写文章了!我简直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当时的心情,爱不释手啊,那个晚上我是枕着那张散发着油墨香味儿的彩版报纸入梦的。

那天起,我真正地爱上了散文。

当时,我虽已三十多岁的人了,但生性有些倔强和顽皮,少不了让周老师操心。为了让我安心在北京工作,老爷子苦口婆心地给我讲了很多道理。我很任性,时不时地就会耍点小孩子脾气,但老爷子一直包容我,扶持我。

时光荏苒,转眼已十几年过去了……

如今,监护人八十多了,让人欣慰的是他身体很硬朗,精神矍铄,根本不像八十多岁的人,看起来六十岁左右样子。说到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事儿来。

记得前些年陪老爷子到中日友好医院去体检,我们乘电梯来到专家楼。我环顾四周,全都是白发苍苍,走路颤颤巍巍的老者。当周老师将蓝色的专家医疗本递到护号台前,护士问到:“哪位是周明?”周老师说:“是我呀。”护士用疑惑的眼神上下打量着站在眼前这红光满面,身材板正,满脸微笑的人儿。“不好意思!单凭专家医疗证我们无法判断是不是您本人,麻烦你拿身份证让我看一下。”瞧瞧,人家不信。糟糕!走的时候没想到会有这出,所以没带身份证,好说歹说解释半天不起作用。无奈,只能返回取之。

记得那是2015年秋,我与老爷子一起去重庆参加一个活动,在机场办理头等舱登机牌时就闹了很大的笑话。“朱女士好!由于周明先生年过八十,所以我们得为你们准备轮椅,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帮您一起照顾。”哈哈,一下子把我给逗乐了!连忙说:“不需要,不需要,谢谢你们啊!真的不需要了。”工作人员说:“那不行,我们必须负责任,请问老人在哪?”我用手引领她的眼神到后面不远处,老爷子正在边走边比画地接电话。他那洪亮的声音,矫健的步伐直接把工作人员看蒙了。她疑惑地问:“他,是周明?八十一岁?”我说:“是啊!”她又说:“不行,看起来实在不像本人。麻烦你到东航再开个证明,否则我实在不能给您办登机牌。”嘿!真真可笑!自己的身份证都证明不了自己,还有谁能证明呢?

去年圣诞节的上午,我和陕西美女作家燕窝、诗人穆蕾蕾在周明老师的带领下一起从西安去往他们三个人的家乡——周至。一路上周老师如数家珍般地又一次给我们讲着周至情结,仙游寺从发现到重建过程中的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他那浓浓的家乡情,十几年来为仙游寺重建一直奔波操劳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多么高尚的情操,多么朴实的老人啊!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便到了仙游寺。此时,天空飘着小雪,柔柔的雪粒儿撒在脸上瞬间即化,圣诞节下雪意境会更美!更何况我们来到了供有佛骨舍利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仙游寺,更让此景多了一丝禅意!好美哦!一进寺院大门,周老师就开始进入导游角色,看着一排排刻有众多当代诗人、作家题诗而新建的碑廊他兴奋异常,我不由得回忆起2002年初来仙游寺的情景……

这十几年来,我多次陪同周老师回家乡,目睹了周老师为家乡所做的许多努力。真是倾注了很大心血啊!多么浓浓的家乡情!多么大的功德啊!还有值得高兴的事呢,原周至县委副书记张长怀先生听说周老师回乡,也早早地赶过来了。看见久违的张书记,不由得把我的思绪带回到2003年那非典暴发的特殊时期。那时,我和周老师也是因回家乡参加活动被困在了家乡。当时张书记特别仗义,不嫌弃我们这些来自北京的家乡人(因为北京非典严重,当时人们都躲避北京人),特殊时期,竟陪着我们走遍了周至的每个峪(周至有十八峪)。他们在一起谈文学,讲散文,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我。我的散文启蒙教育源于周至这一方土地。

周明老师无论走到哪里,心里总是惦念着家乡,牵挂着仙游寺。尽管他曾为仙游寺因故搬迁而抱憾,但这十几年来,他竭尽全力为仙游寺的建设奔波周旋,呼吁呐喊。

朋友们常说:周老师不但是中国文学界的基辛格,著名作家。他更是一个大善人,积大功德者。他可是个有大福报的老人啊!

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善良谦和、宅心仁厚的长者;是一位工作热情饱满、认真负责任的领导;是一位思维敏捷,精神矍铄的智者。他对前辈作家非常尊重,常常抽出时间去看望老作家、老领导。对文学爱好者极力扶持,帮助大家在文学圈发展。著名作家王蒙曾开玩笑说:“这个周明到底是什么特殊材料制成的,怎么就永远不老呢?”著名作家邓友梅老师在贵州采风时曾风趣幽默地讲:“现在的人考证前朝历史总是众说纷纭,以后为了没有争议,每个世纪就留一个活化石去给后人讲历史,周明就最适合这个角色了。”邓老一席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是啊!真是奇了!认识周老师二十多年的人都说他的年龄仿佛停留在二十年前,岁月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痕迹。

已故著名诗人雷抒雁当年曾赠予周明老师这样一首打油诗:“胡子一刮,精神焕发。说过七十,好像十八。一边落叶,一边开花。人生至此,值啦值啦。”


周明:著名作家、学者,陕西周至县人,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历任《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冰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社长。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

周明于5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散文及报告文学集《榜样》《在莽莽的绿色世界》《泉水淙淙》《又是一年春草绿》《记冰心》《远山红叶》《五月的夜晚》《那年冬天没有雪》《为霞满天》《雪落黄河》《山河水恋》等,主编《社会问题报告文学选》《五十年报告文学选》(3卷)《当代散文百家鉴赏》《中国当代散文检阅》(4卷)《域外著名华人女作家散文自选集》(10卷)《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百家》(10卷)等。《历史在这里沉思》(6卷,主编)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周明著《文坛记忆》2011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受到文坛高度关注。2017年6月,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揭晓,周明获中国报告文学事业终身贡献奖。


作者简介:朱佩君,生于1968年,陕西三原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外联部主任,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小桔灯艺术团团长。曾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秦腔缘》《小草忆大树》《王昆老师教我唱民歌》《天上去了个兵马俑》《神秘湘西》《触摸在河之舟》《我爱说秦腔》《下乡下乡》《夜宿橘子洲》《梦回舞台唱秦腔》《天上去了个兵马俑》《我在焦作卖山药》《晚秋黄梨》等文章。其中《秦腔缘》获2006中国世纪大采风金奖。《我的戏痴老爸老妈》获全国总工会“中国梦·劳动美”职工散文大赛一等奖。《塬上的姨妈》分获“漂母杯”华人华文散文诗歌大赛二等奖和“金锣杯”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其中散文《赶牲灵的哥哥哟我来了》被收入《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散文《小草忆大树》入选“2017中国散文排行榜”。 著有散文集《秦腔缘》(作家出版社),  2018年获全国第八届冰心散文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