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徐义萍作品丨那些暗香浮动的味道从未走远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过往岁月,如一坛尘封的老酒,稍一晃动,便芬芳四溢。

     ——题记

一、  冻梨

无意中看到一位老乡在朋友圈发出一组照片:一个碗里盛着四颗又大又黑的冻梨,瞬间,视线凝固。尘封而久远的岁月,随思绪一下子汹涌漫延……

小时候,家地处兴安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山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冻梨便是这优势下独具特色的一道“水果大餐”。

冻梨,又叫冻秋梨,是将普通白梨冰冻变成乌黑色,硬梆梆的,砸到地上,也不会有丝毫损伤。记忆中,山里秋季的水果很多,有蓝莓、沙果、海棠之类,而冬季只有冻梨。一到冬天,几乎每个集市,每个小商店都有冻梨的影子,黑溜溜的,相貌丑陋味道却极其甜美。这种既经济又实惠类似“丑小鸭”的冻梨便成了最受山里人欢迎的水果。

一入冬,母亲便隔三差五从集市上买回几斤冻梨放在粮房里。零下20几度的粮房就是天然的大冰柜,放上一个冬天都不用担心冻梨会融化。有时也把冻梨放在篮子里,直接挂在菜园子的果树上。

吃的时候把几个冻梨放在水盆里化冻,东北人把化冻叫成“缓”。冻梨“缓”的时候,周围会结出了一圈冰包围着梨,然后几个梨就冰冻到了一起,成了一个大冰坨。捏碎包围着的冰,冻梨已经软了,缓透后咬上一口,一包梨水便溢满嘴,又甜又爽口,有一种透心凉的感觉,有时吃下去,凉得会打一下冷颤。而那时,小孩子嘴急,又没有其他零食可吃,根本等不上冻梨“缓”好再吃,常常抱着没有“缓”过的冻梨啃,因为温差的缘故,嘴唇和小手常常被粘到冻梨上。

冻梨有很多好处,有凉血、润躁,润肺,止咳,生津,健脾的功效。对于饮酒的山民来说,酒后能吃上颗冻梨,既解酒,又助消化。谁要是上火咳嗽,吃冻梨是必不可少的。 有时晚饭过后,父亲常“缓”上几颗冻梨,等我们写完作业,冻梨也“缓”好了,不凉不热,正好吃。

后来,离开家乡二十多年,新鲜的水果比比皆是,却唯独没有冻梨的味道。

二、蚕蛹

小时候因为家里养蚕,蚕蛹便成了一生最爱的美食。

在家乡的大山上,生长着一种类似桑树却又不是桑树的树,山里人称呼这种树为“玻璃树”。依稀记得玻璃树的模样,却无法求证它真正的种类。

玻璃树对于山里人来说就是宝贝,漫山遍野都是,既可用来养蚕,枝干又是山民冬季的主要烧柴,叶子还可以用来裹着玉米面包子放在锅里蒸,蒸出的玉米面包子味道独特,如同粽子一样清香。

从初夏开始,孵化好的幼蚕便陆续移入山里的玻璃树上,而上了树的蚕,要经常“搬家”,因为树叶吃光后,就得及时把蚕移到另一座山上,否则无叶可吃的蚕就会爬下树,到地上觅食。下地的蚕用不了多久,就会被蚂蚁、山鼠吃掉。所以,给蚕“搬家”是暑假必帮家里干的营生,至今记忆犹新。

七月的大山里就像一个大蒸笼,头上顶着毒辣辣的太阳,脚下趟着湿漉漉的露水,一天下来,裤子常常是被露水打湿了半截。而几家养蚕的山民,从蚕移到山上那天,就得住在山里的窝棚里,直到蚕做茧后收回家中才能下山。

清晨一大早,山谷中的百灵鸟便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漫山遍野的百合、山丹丹以及五颜六色不知名的野花,吐着淡淡的馨香,羞答答的抬起头,舒展着妩媚的腰身。含苞待放的,像极了含羞的少女,随风摇曳,欲语还休的样子流露出无限风情;迎风绽放的,花瓣、叶子上却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风姿绰约。草丛里的蛐蛐也早早地亮开脆生生的歌喉,一大早就尽情地欢唱着。

此刻,山里的空气凉爽无比,沁人心脾的草香、花香醉了山谷,却醉不了山民。

父亲和叔叔伯伯们早已在山里忙着给蚕“搬家”,蚕装满一大簸箩后,由哥哥扛在肩上,或顶在头顶上,运到对面的山坡上,将蚕一个个的再移到新的玻璃树上。

我和姐妹们则开始忙着做早饭。

一口大锅支在窝棚外,蕨菜炖土豆是常吃的,山里的蕨菜很多,随吃随采。山坡的地里种着大多数是土豆。用山泉水将土豆和蕨菜一起炖上,味道独特而鲜美。如果再用玻璃树叶裹着玉米面包子,在锅里放上笼屉蒸,时间不长,便会香味喷鼻。

而最有趣的,是我和姐妹们每天在做饭的时候,常常抓几个胖胖的绿蚕,丢在柴火上烧,几分钟后,拿出来,剥去外皮,白嫩嫩的蚕肉香喷喷的,看得直流口水,惹得我们常常几口就把一条胖胖的蚕吞下去。

吃完早饭后,我便也去帮着给蚕“搬家”。

翠绿的蚕宝宝,胖乎乎的,不时地抬起笨重的大脑袋,瞪一双漆黑透亮的小眼睛“唰唰唰”地吃着树叶。说实话,第一次抓蚕时,可没觉得它有多可爱,密密麻麻的足,以及没有骨头却时刻扭动的躯体,看一眼都“心惊肉跳”,抓到手里后,蚕立即在手里“张牙舞爪”的扭动,样子惊悚极了,常常吓得我一下子把它扔到地上。

每到这时,父亲便把我扔掉的蚕捡起来,乐呵呵地不时地说上一句:“丫头,你不上学了!”

那时,我是很难体会父亲这句话的意思。后来,我们兄妹四人相继都考上学,走出大山,这在当时的山里是很少见的。父亲自豪的同时,也压力山大,尤其到后来,小妹又考上,父亲一起供养三个学生,而我们的学费都是父亲汗珠子掉地摔成八瓣换来的。

所以,一条蚕父亲怎么舍得扔掉呢!

慢慢的,我的胆子也大了起来,不仅敢抓蚕,还敢吃它。

尤其到了晚上,我们偶尔在窝棚外的空地上,用枯干的树枝拢起一堆火,在火上烤着土豆、玉米,火熄灭后,用火炭再烤上几条蚕,香喷喷的。我们一边慢慢地吃着天然美味,一边听大人们拉家常,或听父亲讲故事。晚风徐徐吹来,一股松油和泥土的馨香拂面而来,深深地吸一口,一天的劳累都会得到舒缓。

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味,也尽情的地享受大自然赋予山民无以伦比的美景。

深邃的夜空下,先是那一爿半缺的、淡白的月儿隐出淡蓝色的天幕,接着是一颗又一颗明灿灿的星跳了出来。再接着,整个月儿跳出了浮云,山峦的幽暗便淡去了许多,清辉挂满了山涧。山里显得格外的幽深和神秘,远山深林黛影更浓了,山脚下的泉水汩汩淙淙地流淌,水面一片银闪闪的光斑。偶尔,从山林里传来鸟儿细碎亲昵的叽啾声,青蛙、蛐蛐躲在草丛中,鸣叫声此起彼伏,有“听取蛙声一片”的天籁之音,也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诗如画的美妙意境。

这些美丽、澄明而宁静的夜晚,成了后来滚滚红尘中最美的风景,当时那种“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的闲云野鹤的生活却是后来渴望而不可及的,回不去的不仅仅是岁月,还有心境。

蚕坐成茧后,吃蚕蛹便成了家常便饭。

最简单的吃法,是把蚕蛹放在锅里加上葱姜蒜等调料煮,5分钟后,便可开锅食用,这是最原汁原味的吃法,颇有点儿海鲜的味道。也可在炖菜的时候加点蚕蛹,或用油炸,有时还用火炉上烤着吃,后来,山民还将蚕蛹做出罐头,向山外销售。

远去的岁月,远去的故乡成了人生中最美的怀念,那一方风土人情早已烙在生命里,从不曾走远,也不曾离去。不管走到哪儿,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一些似曾相识的风景和陈年往事。就像这四颗冻梨,原本不是什么金贵的水果,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世间最甜、最不可能忘怀的味道。

我本该是那座山的主人

我也本该留下

成为它的守护神

享受永远的宁静和安逸

可不知怎么

我总是在颠簸的路上

寻找梦想中的七彩人生

空空的行囊里

只有母亲给我的一把家门的钥匙

那错过的虽有一份美丽

美丽也有一分迷离

当我疲惫地归来

什么都老了

只有那把家门的钥匙

崭新


作者简介:徐义萍,笔名素心,西部散文学会会员,现供职于青海华晟公司,作品散见于《西部散文选刊》《诗选刊》《鄂尔多斯日报》《鄂尔多斯集团报》等各报刊,作品多次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