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韦斯琴作品丨黄瓜园艺事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一)

弦儿坐在我的对面,无意中播放了一段小提琴独奏曲,是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主题背景曲,由以色列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演奏,曾获奥斯卡金曲奖。 

《辛德勒的名单》是199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曾在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12项大奖提名,并夺得七项大奖。 

1993年,我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读书法专业。二十六年前,南艺的校园外,还是大片的荷花塘、水稻田。南艺的校址,原本是一大片黄瓜园,所以美院的教授们喜欢在作品落款时,写上"黄瓜园"三个字。学生们纷纷效仿,久而久之,"黄瓜园"便成了南艺的别称。 

当年的美术系,在东北角的一栋三层楼里。一楼是办公区,二楼、三楼为教学区,每个专业一间教室,每个班的学生数为十人左右。书法班连同进修生,接近20人,所以在最大的一间教室里。 

研习书法的学生,一直都在临古帖、读古文,所以着装也很保守,俗称"土"。油画系的学生,则爱穿奇装异服。 

当年从中央美院毕业分配到油画系的青年教师毛焰,留着长辫子,系着红头绳。初见时,视觉还有些不习惯。渐渐地,油画系男生都纷纷扎起了马尾辫,也便熟视无睹了。 

我考入南艺的那一年,已在老家的小学里做了十年的语文老师,比那些高中毕业考入美院的学生要成熟一些,着装也相对考究,又正值人生最美的年华,所以油画系的老师纷纷约我去做肖像模特。 

而我只有中午时段有空闲,所以他们会选择给我拍一组照片,细节部分按照片去画。 

毛焰的油画工作室是一楼的第一间,他常约我去那里闲聊,同时完成肖像写生。那会儿,一起聊天的还有著名评论家李小山、版画家周一清。我们四个人闲聊的话题很广泛,但很纯粹,从艺术的本源到艺术灵感的乍现,从古典思潮到时风转换。偶尔也轮流讲故事,讲那种蕴含哲理的小故事。 

李小山是评论家,文风很犀利,但日常交流时,他的表达却总是慢条斯理,即兴表达则远不及毛焰。毛焰看似不假思索地信口开河,但他的思想火花特别多,常常直抵艺术本质,让人觉得他就是为艺术而生的。 

我那时孤陋寡闻,大部分时候只是微笑着倾听。他们三人安慰我说:女人,不多话,本就是一种美好! 

那会儿,毛焰作画的背景音乐就是帕尔曼演奏的小提琴曲,尤其是《辛德勒的名单》主题背景曲,几乎是循环播放的。 

因为我没看过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毛焰还特意找了一盘录像带,陪我看了一遍。印象中,我们还一起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美国往事》。 

一转眼,二十六年过去了。刚毕业那会儿,我还曾回过南艺,去他的工作室小坐了片刻。那一次,他正依着照片在画我的肖像。再后来,我们各自忙碌着,便失了联系。但我一直都很关注他的艺术动态。 

作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肖像画家,他深入灵魂的艺术语言,一次次地刷新了中国当代油画的表现力。这是一位有使命感的艺术家,他的坚守与勤奋很令我敬佩。 

今日,在熟悉的背景音乐里,猛然想起了这些黄瓜园艺事。很庆幸,在我最好的年岁里遇见这群内心纯净、亦师亦友的艺术家。 

(二)

去南艺读书法专业之前,我一直在画国画,属于小写意一路。那时候,我喜欢王雪涛的花鸟、宋文治的山水、卢坤峰的兰竹,经常照着画册临摹。 

考入南艺之后,书法专业每学期都有两个星期的国画课,这令我喜出望外。当年给我们讲授山水画的是李海陆老师,他是国画大师李可染的侄子。李老师人很朴实,上课时讲的少,示范的多。他喜欢边抽烟边画画,教我们画山石、松柏,偶尔也示范写意花卉。我因为有些绘画基础,进步很快,颇得李老师赏识。 

那时候,李老师还在老年大学兼课,那些离退休的女同志对李老师无限崇拜。每次李老师来上课,都会有一群女粉丝在美术学院门口等着,请李老师点评习作。 

可惜李老师在五十岁的时候,就因病离世了。 

给我们上花鸟课的是陈显铭老师,他是陈大羽教授的儿子,也擅长画大写意花鸟。陈老师上课也是讲的少,画的多。他给我们示范画写意牡丹,先用普通国画颜料调色,画花瓣、叶片,然后勾茎,末了,陈老师从怀里摸出几管进口颜料给花朵提色,让画面更有层次感。这个小细节,时隔二十多年再想起,仍能读出陈显铭老师的可爱来。 

给我们上花鸟课的,还有周志勤老师,这是一位美女老师。他是陈大羽教授的最后一位研究生。原本是位舞蹈演员,后来转行学绘画。当年给我们上课时,她还是长发飘飘。 

周老师上课喜欢和同学们聊天,极少示范。一定让周老师作画,她便笑着推辞,也许是课堂上找不到感觉。印象中,看过周老师画的大写意鸡冠花,落笔大胆,如她的个性,特立独行。 

在绘画课上,给我们最多启发的是张友宪老师。张老师笔墨工夫极好,喜欢对景写生,当年他常支着大画板在校园里写生。新枝老干在他的笔下,意趣盎然。他给我们讲授山水画,临摹倪瓒、石涛的山水小品,逸气横生。 

张老师那时正迷恋书法,晚自习时常来书法教室里临摹《圣教序》。他临得很鲜活,墨韵生动。那段时间,他的题画字也是二王一路的,很古雅,令同学们羡慕不已。 

在南艺的那几年,围观张友宪老师在校园里写生,是很过瘾的事情。他从初生的嫩绿芭蕉,一直画到冬日里干枯卷曲的蕉林。从翠竹新篁画到虬曲的松干,笔精墨妙,带给绘画专业的学生全新的笔墨理念。 

记得,张老师还画过一组深秋时,园林工人修剪枝条的画面,并给将那组作品取名为《黄瓜园之砍伐》。 

当年工艺美术系楼前,有一排高大的樱花树,开单瓣粉白的花,每年四月初盛放,风吹过来,花瓣漫天飞舞,超级浪漫。爱美的女生们,着裙装,结伴在花下徜徉,画面感特美,曼妙至极。在清晨或傍晚,还会有绶带鸟,曳着漂亮的长尾在樱花枝头飞鸣,宛然仙境。 

可惜,这些樱花树在我毕业的那一年,因为校园扩建全部被砍伐了。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好遗憾。

那些年,我还有幸去过陈大羽教授家聆听教诲,看他作画,看他写篆书。陈老当年八十多岁,鹤发童颜。他的画室只是一间普通的书房,三五个学生一去,就把空间站满了。 

陈老兴致勃勃地提笔,在四尺三开的宣纸上写篆书。有时候,笔上的墨蘸得过于饱满,还未落笔,墨点已洒在宣纸上,陈老不急不忙地落笔,笔健气足,他在书写中用笔画巧妙地将那些墨点覆掉,不留半点痕迹。正所谓:艺高人胆大也!  

偶尔高兴了,陈老会从糖果瓶里倒出一些巧克力豆,分给同学们吃。每次我握住那一颗小小的巧克力豆,心底都感动得要落泪。 

陈老告诫我们:年轻人,要记得让作品充满朝气,不要总去描摹残柳败絮,不要让画面满是颓废之气。 

这样的审美观一直鼓舞着我。 

艺术,就是要在别人忽略的地方,看见生命的光亮。艺术之魅正在于,唤醒世人对美的感悟力。 

人生,因美而爱,因爱而美,才不枉过!


作者简介:韦斯琴1966年12月出生于安徽芜湖。1995年6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书法专业,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女书家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芜湖书画院专职书画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