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征文展示】杨稳定作品 | 又是一年腊月八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散原创总编手册 —— 梅雨墨香

西散原创大型采风征文活动唯一官方发布基地

2019“我爱祖国,人间至情”大型征文展示(38)


岁月的年轮像钟表盘上的指针,日夜兼程的驰骋不歇,转眼间,不知不觉又到了农历腊月初八日。一大早,翻阅着手机微信上微友发来的腊八节祝福短信,我似乎透过短信中热气腾腾的美食动画图片又闻到了家乡那浓浓的年味,童年时代那一幕幕喝腊八粥的情景又一次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进入腊月的第一个农历节日,就是腊八节。记得小时候,一入腊月,大人就会这样哄小孩儿:“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人们心目中,腊八是进入新年的第一道门槛,是春节的前奏,腊八一过,家家户户杀猪、做豆腐、扫屋子、蒸花馍、煮麻花……新年诱人的气味一天比一天浓,新年的脚步一天比一天近。

所以,在孩子们眼里,过腊八节是一年中最快乐,最幸福时光的开端。从这一天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我们河东一带民间实质性的大年时间前前后后持续一个多月。而在这一欢乐和红火的时段里,孩子们印记留存至深,且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当是那醇厚香甜的腊八粥。每每忆及,犹如畅饮一杯醇醇佳酿,醉了纯纯童心,也醉了悠悠乡梦,暖暖乡思……

小时候,每到腊八这天,母亲常常会说起腊八节的来历。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小小年纪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他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摔断牛腿。这家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饥饿难忍之时,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传说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些美好的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月腊八粥的诱人浓香。

昨天,也即腊月初七的晚上,在和家人谈论这些话题时,一种好奇心驱使我打开电脑“百度”一看,网上有关腊八节“腊八粥”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比比皆是,远至先秦,近到民国,从皇帝朱元璋到乡间叫花子,都有说辞,故事各异。但一个比较多而又集中的观点,竟然说是源于印度。

据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的一位王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痛苦折磨,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道,以探求普度众生的真知,解万民于水火之中。佛祖苦修六年,终在腊月八日,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于是,“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据传,释迦牟尼成道前,有牧女献乳糜粥于前,后人不忘佛祖所受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做粥供奉。同时,佛寺也将剩余粥施舍给善男信女,穷困百姓。这样,腊八吃粥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在我们国家,过腊八节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宋朝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细细思忖也不足为怪,自隋唐佛教大规模传入中国后,不仅仅是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民俗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据此,窃以为腊八节在我国经过世代温馨的赓续、演变,如今早已褪去佛家的色彩,成为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一件喜悦的民俗节气。由于腊八粥在熬制中放入多种食材,其本来寓意就是一种凝聚和融合,一种乞求幸福和平安的皈依。

小时候,每年腊月初八这一天,母亲早早起床就开始忙活,熬制腊八粥。家乡的习俗,腊八粥必须在太阳出来之前做好,且做粥过程中地上不能洒下一滴水。

等火炉上锅里的水半开时,母亲依次放进前一天晚上用碱水泡软的红豆、豌豆、绿豆、花生和小米,以旺火煮开,几分钟后转成文火继续煮,熬上个把钟头,待豆类被煮得熟烂后,再投入切成小块的红薯、胡萝卜,再煮十几分钟,然后再放进一撮挂面,倒入提前炒好的焦葱花,就大功告成啦!

一家人陆续起床后,就可以开饭啦。母亲掀开锅盖,霎时一股浓浓的粥香氤氲满屋,令人胃口大开!母亲巧手烹制的腊八粥,不稀不稠,不粘不糊,色香味俱全。这时,我嘴里吃着香喷喷的腊八稀饭,心里想着过年的新衣服、压岁钱,甭提有多惬意! 那时候小孩子的梦想就这么简单和现实。

记得小时候,每逢腊八日,母亲都会做上一大锅热乎乎的腊八粥,不仅让家人享用,而且还会分与外地落户在村里的那家孤儿寡母邻居。不仅如此,记得有一年腊八节正好是三九天气,格外寒冷。当我们一人一碗舀好腊八粥,正要吃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大叔、大娘,给一口热粥喝!”我赶忙开门一看,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讨饭者颤颤惊惊地手捧一盏满是缺口的饭碗在门口乞求着,当我欲呵斥关门时,被母亲阻拦。她一边让那人进门,一边把自己的那碗冒着热气的腊八粥倒在了讨饭者的破钵子里,末了又塞给两个馒头。瑟瑟发抖,胡须上沾着白霜的讨饭者,感激地要下跪,被母亲拦住。乞讨者走后,我嗔怪母亲多事,自己不喝给讨饭的,母亲却心平气和地教育我说:“难时给人一口,胜过有时给人一斗。”至此,母亲平生对于贫穷者的怜悯和同情心耳濡目染了我们兄弟姐妹善良的品行。严冬里,一碗腊八粥,在温暖着我们身体的同时,也温暖和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又是一年腊月八,光阴荏苒,老母亲离开我们已有二十个春秋了,而她善良、温厚的美好品德,像阳光雨露般地滋养着我们前行,小时候母亲的那碗腊八粥永远在心里飘香;由腊八粥引发的话题,永远不会弱化,因为在这小小的一碗粥里,寄托着太多的情思,蕴藏了无尽的正能量。

当我又一次捧起腊八粥时,终于感悟到: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无论是任何一种风俗,其中所寄托的美好期盼都是相同的。今天我们沿袭的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作者简介:杨稳定,男,山西运城市盐湖区人,运城市盐湖区作家协会会员,2017年度“十佳新闻工作者”。《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习作,先后在《电影创作》《山西日报》《山西工人报》《民情与信访(陕西)》《山西信访》《山西商报》《山西农民报》《山西市容环卫》《运城日报》《黄河晨报》《盐湖文学》《今日盐湖》《中国作家在线》《西部散文(原创)》《时代作家》《乡土作家》《中国环卫网》《晋风蒲剧网》《微环卫》等省内外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发表散文、小说、杂文、文艺评论、影视小品、通讯报道、人物纪实文章二百余篇。散文《我难以忘却的蒲公英情结》在2018年第四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征文中获得银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