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月青山故乡情

 贺卿书屋 2020-08-20

                                      《青山脚下老新井》序       

                                 杨贺卿

       有一个地方,让我常常思念。

       那就是合乡并镇之前的克什克腾旗新井乡。

       这不仅因为,那是我最初工作的地方,名符其实的第二故乡。更因为,那里的青山与秀水,乡风与民情,曾经的同事和厚道的乡亲,都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遇见,给我青春年华涂以温暖而明艳的色彩,让那些平凡的日子充盈着真诚和感动。

       我很荣幸,在1983年的初秋,坐着班车,背着简单的行囊,风尘仆仆地走进我毕业分配工作的第一站——克旗新井乡政府。从此,便成为新井乡温暖大家庭的一员,与青山连绵的老新井有了不解之缘。先是在农机站任技术员,后来任乡团委书记,并在耗来小学当了几个月的小学老师。前后4年的时光,有太多值得回忆的美好故事。

       离开新井已经30多年了,有多少次想再回新井看看,再去品尝一下隋师傅做的莜面洼垄子佐以蘑菇辣椒咸菜的滋味,也不知到底是真忙呀还是假忙,却一直没有成行。今天,当希文兄把洋洋17万字的《青山脚下老新井》书稿传给我,让我为此书作序的时候,我有些茫然,思忖良久,竟不知从何处下笔。

       首先,为啥要出这样一本书呢,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我只能从书稿里寻找答案,之所以要成书必有成书之理由。

       最直接的由头是,新井乡作为一个行政区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个名字。老新井人和曾经在新井工作过的人,对此总是不能忘怀。

       虽然镇政府所在地还在原新井乡政府的位置,但此政府非彼政府,所辖区域也有增减,其名也不叫新井乡而叫万合永镇了。原来的老新井乡名称由来、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人口面积、地域范围、各历史时期党委政府的组织架构等等,都应有准确的记载,本书对此有清晰的表述。仅从这个角度说,此书至少有史料价值。

       以马国良、刘瑞成、侯希文为代表的热心老新井人,怀着对故土原乡的依恋,其实也是人们隐藏在骨子里的共有的念旧之情,建立微信群,成立编委会,联系作者,通信约稿,不为浮名,不图虚利,耗费好多精力,付出艰辛而琐碎的劳动,其心诚诚,其情殷殷。短短的时间内竟有众多的参与者积极响应支持,可见这是一件有趣儿也是很有意义的事儿。

       第二个缘由,自然是出自对那一片土地的挚爱。一方水土一方人,是谓浓浓的乡愁需要书写,深深的眷恋需要表达。

       那些生于斯长于斯,工作生活在新井,并在此度过最美好青春岁月的人,现大多都年届花甲,对那里的人情风物自然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随着岁月的变迁,心中“故乡”的含义虽然也在发生着变化,不会局限于出生地那个小小的村落,逐步延展为村、乡镇、旗县乃至地区。但总体看,这些人心中故乡依然以农耕文明为底色,是王文庆所描述的“村前是柳,柳前是溪,溪前是山”的故乡,是“一位靓丽绰然的少女,花香盈袖,白衣胜雪”的故乡,是山衔半月,暮烟锁村,夜阑人静,犬吠声声,人们在荞麦花的清香里做梦的故乡。人们所怀念的正是这样的田园诗歌般的故土,可是现在,这样的故乡已经发生改变,是任何历史时期所不能比拟的,改变的速度之快、变化之突兀,让人有些惊讶甚至惆怅,原来贫穷朴素富有活力的原生态的故乡,因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大多已沧桑萧条,人烟稀少。那样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再也不可能重新来过。现实的故乡早已不是一大家子几世同堂,像侯希杰所描述那样,一到过年就“忙活着蒸馒头,撒年糕,熬皮冻,炸鸡渣,做豆腐,做粉条,贴春联,夜以继日,一片繁忙”的故乡了。唯其如此,人们才更怀念那历经岁月淘洗的旧日温馨时光。

       “疲马思旧秣,羁禽思故栖”,原籍在新井,在外闯荡天下的他乡游子,他们奔波了大半生,不管有无功成名就,是否衣锦还乡,思乡之情更切,感恩之情更深,诉诸于文字的,是他们对家乡最真诚的告白:王辅政阔别故乡四十载,那座望之弥高、登之弥坚的大青山却一直矗立在乡思中,更让他难以忘怀的是“师恩如山,厚重崇高,如大青山的巍峨壮丽”。 陈凤林深情回忆,是父亲砍柴冻裂了双手,给自己换来那次难得的学习珠算的机会。张悦霞怀念的南登场老屋,促成了一个孩子追求远方的梦想。梁冰怀念的家乡,山亲水亲人更亲。退伍老兵貟潇寒,军旅生涯里不忘家乡那张启蒙的文学小报《青青草》。

       特殊的历史时期,来到新井的那些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们,在这片土地上受到亲人般对待。那些沸腾的岁月、多彩的青春、难忘的记忆,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点儿长于春泉的《八月情结》为我们描写了耗来青年点青年与老乡一起登临大青山的情景,展示了四十年前大青山野生动物成群结队、草木繁茂良好的生态,讲了他的同事一顿吃十四个馒头、喝了七大碗羊肉汤的故事。也描述了分别时和乡亲相拥而泣,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深厚情谊。关东车知青吴学治,回忆知青生活朴实而细腻,把八十年代的农村劳作场景描绘得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简直就是我们年轻时劳动场景的再现:胡麻这种作物最难收割,一镰刀下去,根茎没有割断,却划到了手上,划破皮和流血是常有的事。但每到一个生产队去帮助收割,他们都会杀羊烀羊肉,蒸大馒头款待,这对刚下乡的小青年来说,是莫大的关怀,也是亲人的待遇。在收割荞麦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草甸子上的荞麦地里藏有很多的小蛇。这些蛇盘缠在荞麦秆上,蛇与荞麦的颜色很难分辨。常常是一镰刀下去,就把荞麦和蛇一起搂在了怀里……

       他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回忆第二故乡新井的山水人情与这片土地血肉相连的记忆,写得细腻美妙、情酣意浓而真挚感人。

       其实,以上所列,终究归结为一个“情”字。就如同侯希文《大青山冰臼发现记》体现的正是作者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的一往深情。赵芝怀回顾了乡政府的领导和同事,为解决他家庭烧柴困难,无偿为他去南登场砍柴的往事,描写了隋师傅为他们精心制作酸菜卤的莜面蒸鱼子佐以猪肉丁炸辣椒的细节,一种发自肺腑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下乡知青王敬没齿难忘刘兰英大姐给她做的手擀白面条荷包鸡蛋。白燕重返昭盟,借用贺敬之《回延安》的写法“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大营子唱来广和隆笑,黑水树底把手招。苦粒蛋蛋饸烙面,亲人们迎过永明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把知青重返第二故乡的激动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也曾一次次回忆过自己的故乡,青少年生命的蓬勃,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土菜粗粮的朴素生活,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简单而纯洁的人际关系。那些都如同故乡少年时代的月亮不可复制,只清晰地留存在记忆的档案里,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美的风景、心底最温柔的守候。前几天,偶然在微信群中看到《在没有父母的老屋 我只是故乡的客人》的文章时,不知怎的,那浓郁的乡愁竟触疼我柔软的内心,禁不住泪眼滂沱。

       念及故土原乡,悲与欢,痛与歌,都是温暖美好的记忆,都是我们深深的眷恋。青山脚下的老新井,与其说有天下最美的好风景,不如说那里的人更厚道和善良。这才是她常常让我们思念的缘由。

       愿青山依旧,绿水长流,明月常新,乡愁不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