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初第一猛将贺若弼,为何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瓜子心 2020-08-20

引言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东汉末年之后第二个全国大分裂时期,当时中国南北方长期处于对立状态,虽然实力对比屡有变动,但是始终没有一方具有彻底吞并另一方的实力。直到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间,对于军队的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府兵制度。

北周武帝宇文邕

既解决了军力不足的问题,也缓和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帮助他吞并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并且在淮河战线大败南陈,有了统一全国的实力。但是周武帝宇文邕的早逝延缓了北朝的脚步。随着隋文帝的篡位,北方政权的统治权终于重新回到了汉族人手中,民族问题被彻底解决,中国的统一迎来了曙光。

在隋文帝即位之后他先是平定了国内的叛乱,之后就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平定南陈的战斗之中,而当时被任命为前线主帅的是隋朝的猛将贺若弼。他也没有辜负隋文帝的期望,在东线战场重挫南陈守军,还活捉了南陈猛将萧摩诃,成功攻入南陈都城,在这场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在立下大功之后,他却变得骄傲自满起来,多次发表不当言论,终于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人们普遍认为其被杀是因为其骄傲跋扈的性格,但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他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

隋朝名将贺若弼


南北二线齐破陈,后主面前拔刀争功显跋扈

在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之后,隋朝内部的形势逐渐稳定了下来,于是隋文帝将隋朝的重心放到了统一南北之上。当时他派出了自己的两名儿子晋王杨广,秦王杨俊以及信州总管杨素为行军元帅,负责平常的大小事宜。

当时下游的元帅杨广此前并没有参与过大规模的战事,因此其具体的攻击行动是交给手下的将领来独立完成的。当时其手下最为得力的战将为韩擒虎和贺若弼,其中贺若弼自广陵进兵,而韩擒虎从采石进发,直扑南陈首都建康,两者形成南北夹攻之势。

南陈后主陈叔宝

由于贺若弼军队来势汹汹,南陈派出了鲁达,周智安以及萧摩诃等大将前来抵御。在与这些人作战的时候他针对敌将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战略,比如面对急躁骄傲的鲁达,他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将其引入包围圈之后尽出伏兵大败鲁达。而对阵萧摩诃之时他就严阵以待,经过艰难的战斗才取得了胜利。

此时他的军队已经逼近了建康城,之后他对建康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最终从北掖门攻入城中,而此时南路的韩擒虎已经入城并且活捉了陈后主及其妃子。贺若弼来到陈叔宝面前的时候,陈叔宝吓得向其下跪,有人认为这样不合礼数,他却觉得没有问题。由于他觉得自己在战场上的作用要大于韩擒虎,而韩擒虎因为先入城就像占据头功,他感到十分不满,为了争功他们甚至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此事在《隋书》中有如下记载:

"时韩擒虎已执陈叔宝,弼至,呼叔宝视之。叔宝惶惧流汗,股慄再拜。弼谓之曰:'小国之君,当大国卿,拜,礼也。入朝不失作归命侯,无劳恐惧。'既而弼恚恨不获叔宝,功在韩擒之后,于是与擒相询,挺刃而出。"

隋初名将韩擒虎

表面上看这只是贺若弼好大喜功的表现,但实际上在入城之后他犯了许多错误。首先他不应该心安理得地接受陈后主的跪拜,因为即使南陈战败,但是陈后主毕竟曾经是皇帝,如果接受了跪拜,则意味着其有不臣之心,未免太过跋扈。而与韩擒虎的争功更表现出了其不识大体的一面,在东路的总统帅是晋王杨广,无论谁先擒住陈后主,功劳都应该是他的,而不是自己的。贺若弼的胸怀和眼光未免太过狭小,而且他的这次举动还让他给杨广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为后来自己的被杀埋下了伏笔。

妄议重臣,贬低两相,目中无人

在平定了南陈之后,隋朝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立下大功的贺若弼也受到了丰厚的奖赏,并且被授予了上柱国的官职,加封宋国公,拜为右武侯大将军。

隋文帝杨坚对于贺若弼还是相对宽容的

当时他自认功高,常常以宰相自居,但是后来与其一起参与平陈的杨素和高颎都成为了隋初的宰相,自己却只能位居他们之下,这让他感到十分不满,于是他便经常发表对两位宰相不利的言论。隋文帝在听说了此事之后,处罚了他,让其觉得更加气愤。后来隋文帝私下询问他为什么会发表这样的言论,他说自己只是在发表看法,而且两人都是自己的故交,并没有什么不妥。这样的答案显然不能让隋文帝满意,因此其被废为庶人。此事在《隋书》中有如下记载:

隋初宰相高颎

"既而杨素为右仆射,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由是免官,弼怨望愈甚。后数年,下弼狱,上谓之曰:'我以高颎、杨素为宰相,汝每倡言,云此二人惟堪啖饭耳,是何意也?'弼曰:'颎,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

贺若弼因为自己的不满就随意诋毁当朝宰相是十分失当的做法,在中国古代,礼数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宰相作为古时最高的官职,身居其下的官员理应对他们保持足够的礼数,并且不能随意议论。但是他自恃功高,口无遮拦,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宣示了其对于等级制度的不满和轻视,这是对于封建统治秩序的漠视,自然会招致君主的怀疑。

杨素画像

而且当时高颎是关陇集团的代言人,杨素来自于望族弘农杨氏,都有着雄厚的政治资本,还有突出的内政能力。贺若弼看不到他们的优势,只局限在战功上的多少,就妄自尊大,更是其短视的体现。

妄评皇帝出言不逊,首功之臣获罪身死

虽然贺若弼被贬为庶人,但是由于其在隋朝建立的时候立下大功,因此在一年之后,隋文帝就恢复了他的爵位,但是却不再给其安排任何官职。到了隋炀帝即位之后,对他就更加疏远了。这里面既有在之前平陈时留下的积怨的原因,也与当时隋炀帝的政策路线转移有关。他是更加亲近南方士人的君主,相对疏远原来关陇集团的功臣,而贺若弼作为原来北周的将领,自然得不到重用。

隋炀帝杨广

杨广在即位之后为了在少数民族之中立威,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巡,贺若弼也被邀请一起出巡。在出巡的过程中,杨广立起了一个可容纳几千人的帐篷,用来接见少数民族的首领。而贺若弼私下里和高颎,宇文弼等人批评这种做法太过浪费。此事被杨广听说之后便将其捉捕下狱,并很快被处死。此事在《隋书》中有如下记载:

"大业三年,从驾北巡,至榆林。帝时为大帐,其下可坐数千人,召突厥启民可汗飨之。弼以为大侈,与高颎、宇文弼等私议得失,为人所奏,竟坐诛,时年六十四。妻子为官奴婢,群从徙边。"

贺若弼的被杀其实也是源于其对于皇帝的政治意图理解不够,杨广与隋文帝不同,他想成为一名建立大功业的君主,因此在与外族交流的时候他需要树立一个强大的形象,这样的排场是十分重要的,而贺若弼却认为这是铺张浪费,引起了杨广的不满,其被杀身死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隋炀帝接见少数民族首领


结语

贺若弼作为隋朝初年的顶级战将,在隋朝平陈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从正面摧毁了南陈的主要防守兵力,并且还为隋朝收复了萧摩诃这样的优秀将领。但是他在隋朝进入和平年代之后,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自视甚高又不能正确认识当时的政治局势,不能客观评价其他人的能力,导致其一直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出现了消极的情绪并且口无遮拦,终于为自己招致了杀身之祸。

贺若弼的政治失误主要体现在其对于皇帝的政治路线把握不准,加上其对于封建等级制度的忽视终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贺若弼在破陈的时候就显露出了自己跋扈骄傲的一面。

到了隋朝建立之后,其居功自傲,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扰乱了官场的秩序,其对于宰相的评论损害了宰相的权威,对于政治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他自己却不以为意,对于此事的政治影响毫不在意,自然会遭遇贬谪。不过因为他是隋文帝的旧臣,隋文帝还不会对其痛下杀手,而杨广与他本来就有旧怨,加上其对于杨广的错误批评给了杨广口实,这样一位名将就只能接受惨死的命运了。


参考文献

1《北史》

2《隋书》

3《陈书》

4《资治通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