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战争的重要转折点:萨尔浒之战

 瓜子心 2020-08-20

前言

公元1583年,明军在混战中杀死爱新觉罗·觉昌安和爱新觉罗·塔克世两人。努尔哈赤为替祖父与父亲报仇雪恨,于是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开始统一女真的大业。然而十三副铠甲仅够装配十三名将士,不足以与庞大的明朝对抗。明朝为安抚努尔哈赤及其家族成员,故而将觉昌安和塔克世的遗体送还,同时赔偿三十匹骏马,封其为龙虎将军。努尔哈赤以此继续扩张军备,势力逐渐膨胀起来。

努尔哈赤像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建国称汗,定国号为大金,后世通常称其为后金,正式确立对建州的统治。两年后,努尔哈赤颁布七大恨诏书,正式对明朝宣战。后金军势如破竹,明军连连败退,很快山海关外的大片土地都成为后金的领土。此时明军的援军也已经集结到位,双方兵至萨尔浒,萨尔浒之战一触即发。

萨尔浒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


战前双方准备及兵力对比

公元1618年,明朝内部正发生党争之患,无心也无力处理辽东战事。努尔哈赤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与亲族共同制订了进攻辽东明军的计划。按照原定计划,后金军先要击退镇守在山海关外的明军,随后调转枪头征服叶赫部。因叶赫部一直心向明朝,且部族位置正好在努尔哈赤侧翼,很容易与明军共同夹击。最后再一鼓作气夺取辽东全境。

可以看出,此时的努尔哈赤心中所想的仅仅是割土自立,脱离明朝的控制。在这份计划里,努尔哈赤没有制定夺取辽东全境后的下一步行动指令,并且通过结合后金军在与明军作战时的种种行径,更是可以验证这一点。

发布《七大恨》诏书的努尔哈赤

几个月后,努尔哈赤亲率两万将士攻入抚顺,相继又夺取了清河等地,可谓是势如破竹。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后金军应当在接下来对驻守在盛京、辽阳一带的明军发起进攻,但因先前的战役折损了大部军士,又担心叶赫部趁机迂回包抄,故而选择返回根据地整备。

与此同时,明廷也逐渐注意到辽东战事的重要性,万历帝随即派遣杨镐为辽东经略,总览辽东军务。杨镐并无带兵之才,还时常做出欺上瞒下的事。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杨镐就因担心朝廷问责蔚山之败故而谎报军情,后来被皇帝发现罢官夺职。

万历帝朱翊钧

虽然明帝国统治者已经注意到了辽东局势的严重性,但却无法在短时间内征召足够多的将士奔赴辽东前线。明朝中后期,不仅军队的战斗力出现了明显下滑,而且军营中时常出现叛逃的现象,以这样的部队迎战后金军自然是凶多吉少。为增大胜算,明廷向藩属国朝鲜及叶赫部下达了协同作战的命令。《朝鲜王朝实录》中曾经记载了朝鲜对于明朝诏令的态度:

"奴酋情形之凶,逆兵力之鷄张,十余年来已作难当之虏,非但境连我国,有早晩必噬之势,辽广各衙门亦皆忧之。今者无端生事,入犯华界,其乐祸之心必不至于侵扰边上而已,虽以天下之兵恐难剿灭,所谓女真兵满万天下不能敌者也,此贼每称金之遗种,其穴完颜之地方兵马精兵不下于完颜,圣虑所及,实出异常。"

从这段文献可以看出,朝鲜对于是否派遣援军一直犹豫不决。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的行径都被朝鲜人看在眼里,深知其兵威,不希望因派遣援军相助明朝而得罪后金。无论胜败,后金都有可能将朝鲜作为发泄愤怒的对象,这是朝鲜不希望看到的。但同样,朝鲜也不敢违抗明朝的诏令,如此才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朝鲜疆域图

思虑再三,朝鲜方面还是决定派遣援军相助明朝,与叶赫部共同提供了两万三千人的援军。再加上明廷从帝国各地调来的援军将近九万人,共有十一万人左右。明朝、叶赫部、朝鲜从三个方向对努尔哈赤形成了包围网,意图将其一举击溃。

此次明朝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大量精锐投入辽东战场,其中有三万自宣府、大同、山西而来的骑兵;西北征调而来的两万五千名步兵;山东、山西、四川、直隶等地征调来的两万军及其他地区的少量步兵。

叶赫部提供了一万援军,朝鲜则提供了一万三千援军。朝鲜军作战能力本就低下,从万历朝鲜战争中朝鲜军的表现就能够看出。再加上朝鲜对后金和明朝的态度摇摆不定,所以很有可能派出的并非是国中精锐。

叶赫古城遗址

联军将打击目标设定为赫图阿拉城,希望避免与后金军进行野战,直接将其围困在城中渐渐吞掉。为保证不被努尔哈赤走脱,联军采取了四路出击的战术。为激励士气,万历帝下诏称生擒或斩杀努尔哈赤者可以得到一万两白银的赏赐,同时升任都指挥使。

都指挥使为明朝武官官职,归属大都督府管辖。明朝初年,都指挥使与布政使和按察使共称为三司,地位堪比封疆大吏。明廷肯拿这种等级的官位来激励士兵,足可见对这场战争的重视。努尔哈赤听闻联军来袭,于是将周边的所有武装力量全部收入赫图阿拉城中,共计六万余人。随后抓紧强化城池周边的防御工事,准备与明军正面交战。

努尔哈赤的根据地:赫图阿拉城

后金初战得力,明军主力被歼

战前,努尔哈赤也制订了作战计划。该计划只有一句话,即"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虽然看上去简单,但实际上努尔哈赤采取的战术非常适合后金军。女真人善弓马骑射,骑兵的数量也较多,非常善于机动性作战。此次来袭的联军数量几乎是后金军的两倍,如果分兵对抗则很难发挥自身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明军,并逐个击破才是上策。

公元1619年二月二十九日,山海关总兵杜松率明军主力从抚顺附近出发。因其立功心切,故而与明军大部队脱节,导致自己所率部众成为孤军。情报传至赫图阿拉城后,努尔哈赤决定以五百人阻击自宽甸而来的明军先锋,随后集中优势兵力围困明军主力。

明军主力指挥官杜松

次月一日,明军主力抵达萨尔浒一带,猛攻驻守在吉林崖的后金军。努尔哈赤分拨两旗支援,随后自己亲率剩下的六旗从侧后方攻入明军本阵。双方激战许久,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在这种情况下,鸣金收兵才是上上之策。杜松执意挑灯夜战,命军士亮起火把照明,利用火炮猛攻后金军。

萨尔浒之战战场状况

杜松此举无疑是让明军主力成为后金军的活靶子。即便明军亮起火把也只能够照明本阵附近的区域,却无法观察到后金军的动向。相反,明军的位置却完全暴露在后金军眼中。努尔哈赤率部绕至明军侧翼,以弓弩击之,明军将士死伤惨重。随后支援吉林崖的两旗也与驻守部队汇合,两军冲出要塞加入对明军主力的围剿当中。此战,明军主力全部丧尽,主将杜松、保定总兵王宣等高级军官全部阵亡。

明军再败,溃不成军

此时明军尚有南北两路正在连忙赶来。两军本为配合主力作战而设立,但如今主力已经全军覆没,其余两支部队也因相距太远都成为了孤军。北路军指挥官马林听闻主力部队已经丧尽,一时间不知进退,只好在原地扎营,开始部署防御工事。第二日清早,马林决定拔营起行,继续向赫图阿拉城进发,却意外发现后金军已经距离自己不远,连忙命将士回到阵地列阵以待。

明军北路军指挥官马林

马林用兵较为谨慎,为抵御后金骑兵,在明军大营的周围挖掘了三道深沟,并且战车作为掩体阻挡骑兵冲入大营。但马林却错误的将大营扎在山脚下,给了后金军居高临下发挥骑兵冲击优势的机会。

为迷惑明军,努尔哈赤留下自己的大纛和两旗士兵,自己率领其余将士秘密登上山头。马林见此认为后金军也仅仅只有如此少量的人马,故而犯了轻敌之心,于是下令放弃阵地主动出击。此时努尔哈赤还并未登顶,见明军已经发起进攻便舍弃登山计划,从侧翼突入明军大营。明军丧尽地利,人数也不及后金军多,顿时四散而逃。经过此战,北路明军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几乎全军覆没,仅有十几骑冲出包围遁逃而去。

北线战事结束后,努尔哈赤调转马头直奔东路明军而去,全歼明军先锋部队,后续大部队也因被后金军持续追杀而损失惨重。历史学家肖一山先生曾经提到:

"努尔哈赤以八旗六万之众,先破其一路,五日之间,全军皆败。金士卒仅伤数百人,而所获则以巨万计。"

杨镐得知消息后,立刻命朝鲜军放弃原定计划,尽快返回原地。在撤退途中,被后金斥候意外发现。朝鲜军在听到号角响起后,以为是后金军主力的冲锋号,一时间溃不成军。还未进行任何拼杀就因踩踏阵亡了一千余人。剩下的朝鲜军则在姜弘立的带领下尽数归降后金。萨尔浒之战,以明军完败而告终。

朝鲜军元帅姜弘立


结语

从战役的经过来看,明军从一开始就犯了大忌。本来具有明显兵力优势的明军却非要分兵多路进攻,致使攻守双方的实力差距顿时对调,后金军反而成为具有兵力优势的一方。并且杨镐作为辽东经略,在主力被全歼的情况下没有做出任何应对之策,这才促使了其他两路明军的溃败。可以说,杨镐要对萨尔浒之败负绝大部分的责任。

萨尔浒之战使明军精锐遭受重创,好似重演了当年的土木堡之变。战前明廷将帝国内的精锐部队大多派往辽东战场,却只经一场战役就被消灭大部。此战明军损失将近五万人,伤亡比例十分惊人,三百余名将领战死,军中的指挥系统遭遇严重打击。此后明廷改变辽东战略,转向全面防守,再也无力主动出击,山海关外的土地逐渐落入后金之手。


参考文献:

1.《朝鲜王朝实录》

2.《清史稿》

3.《试析萨尔浒之役朝鲜援明之态度与原因》

4.《努尔哈赤军事谋略评议》

5.《萨尔浒之战中的朝鲜援军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