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签约作家】褚广崇|留眼却把阴晴看

 新锐散文 2020-08-20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留眼却把阴晴看

——《黄丕烈藏书题跋》中的日常杂事之三

黄丕烈藏书题跋中,关于天气的文字,长长短短,春夏秋冬,风雨雪霜,俯拾皆是。他醉心读书,也留心农人疾苦,旱晴涝雨,暑热酷寒,都一一忠实记录于题跋之中。
在题跋里,关于天气最短的文字,看似闲笔一荡,实则颇有意趣:“晴窗展读”,“坐雨百宋一廛”,“雨窗灯下”,“大雨倾盆”,“宿雨初霁”,“梅雨初晴”,“中伏日挥汗书”,“天气骤凉”,“新寒逼人”,“呵冻记”,“临窗忍寒书”,“雪霁窗明”等等,可知黄氏读书时的天气,也可寻觅他当时的心境况味。
黄丕烈读书不辍四季,藏书四十余年勤于作跋,而他始终都保持着谦虚冷静的状态。在《雁门集》八卷明钞本题跋里他说:“光阴荏苒,学问荒疏,窃自为愧。”
他关于天气物事的文字,有六朝小品气象,寥寥数笔,便得一幅江南图景,美轮美奂,让人留恋。

“时春雪大下,晓寒逼人,窗外山茶花红英点白,佳致嫣然,亦可自爱。惜山僧招我看梅,不能作灞桥驴背上人,恐诗思亦复涩耳。复初氏书于百宋一廛之南窗。”(乙酉二月跋《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十五卷影钞元本)
寥寥数语,有景,有事,有心情,亦见黄氏老来憨萌。张岱《夜航船》载:“驴背上人”乃唐昭宗时宰相诗人郑綮,他曾云:“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贾岛也喜驴上吟哦,推敲二字,撞上了京兆尹韩愈,遂成布衣之交。陆游也钟情骑驴流浪:“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风雪,细雨,驴背,最能催动古人诗情,想来饶有趣味。不知荛翁那次的踏雪寻梅诗写得顺利否。
“时雨甚天阴,蔷薇一架,落红缤纷,新绿掩映,幽窗岑寂,清味如是。”(嘉庆十八年四月十九日跋《嘉佑集》十五卷宋本)
手抚宋本册卷,身旁签帙纵横,纸墨飘香,窗外蔷薇掩映,室内孤寂清味,读书境界高雅如许。
“开窗展玩,藉此破寂,剪烛书此,觉一切尘撄暂为抛却,乐何如之!时己巳初夏,将届小满,大风扬沙,晴雨忽变,麦秀之寒,甚于常岁,并记。复翁。”(《新编张仲景注解伤寒百症歌》元刊本)

这则跋里记录了一次初夏扬沙天气,亦有麦秀之寒。麦秀之寒者,麦子穗发而未实之际天尚寒凉。同为古吴之地的宋代诗人范石湖在《夏日田园杂兴》中有:“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的诗句。麦秀寒,农人衣单,劳作辛苦如斯,宋清仿佛,相隔六百余年。
黄丕烈四十九岁那年,即壬申五月初及中旬,连日阴天不雨,农人盼雨至极,他只能默念上苍保佑万民。
“端阳节前一日晨起,校终此卷。天气倏阴倏晴,即有微雨而不澍,乡人盼雨甚急,麦已收,秧将插矣。彼苍其默佑之哉。”
“端阳节后连日天阴,础润而不雨,潮湿熏蒸,正所谓黄梅时节也。”
“五月十七日,连日天阴,惟雨不甚大,天亦不甚热,较十七年前稍异耳。”
“今日颇有霁色,然浮云往来,仍有欲雨之意。农人望之至矣。沛然下雨,其在斯时乎。”
“斜照满庭,绿阴映牖,林间清风,徐徐来矣。不雨奈何?”
此五跋皆于《韩诗外传》十卷校元本卷尾。可见农业社会靠天吃饭的老百姓,自古如是。
越年,癸酉三月上旬则下了一场连阴雨,黄氏记录于《事类赋》三十卷宋刻钞补本之中:
“癸酉春三月初七日,校钱遵王旧钞本。时冒雨泛舟……春帆细雨,新燕掠波,微雨朦胧,蓬窗笔砚都润。”
“三月初八晚校毕。时檐流涔涔,淫雨为患,春花可危矣。”
“三月九日,雨窗。”
“三月初十日,雨歇,天稍放晴。”
说到连阴雨,历史上确有反常奇事。

天启二年壬戌正月上元后一日,明代藏书家、脉望馆主人赵琦美在《张光弼诗集》二卷旧钞本中跋云:“连阴雨二十日矣,尚未有晴意,恐复作元年连绵四五月也。清常道人书。”
由此跋可知,天启元年(一六二一年),明熹宗继位第一年,在江苏常熟一带有一次跨年的连阴雨,时长达四五个月,实为反常。多半年后,又一场连阴雨跨年,让清常道人不由得感叹如此。
而在道光元年夏初,苏州一带也下了一场连阴雨,这场雨下了至少有一周之久,雨多天冷,影响到了农人的养蚕和麦收。黄丕烈在《放翁诗选》旧刻本连续两跋云:
“今岁麦秀,寒不减大前年,阴雨不止,蚕麦俱不利矣。癸未人荛夫记。” (四月十二日)
“四月既望之二日……麦秀寒甚,坐雨书。宋廛一翁。”
更为奇特的是,黄丕烈在获得《伤寒要旨》二卷宋本后,重装是书,和原藏主重装之日都在端午节,且两天都“雨如瀑布”,莫非此书有雨神加持护佑?
“目录后有跋云:‘崇祯甲申元宵,蝶庵孙道兄见惠,向置乱卷中。庚戌端节后,雨如瀑布,检出装好’云云。……今余检出装好,适在癸亥端节,竟日雨如瀑布,何情景恰相似耶……黄丕烈。”
苏州地处江南,夏日则有梅雨季,黄丕烈题跋中多次提及:
“庚子夏五中澣八日,梅雨闷人,检书及此因记。复翁。”(《鸣鹤馀音》九卷校钞本)
“嘉庆己未夏五月中澣九日,梅雨连朝,阴霾积闷,书此以破岑寂。棘人黄丕烈识。”(《陆游南唐书》十八卷校本)
“嘉庆己未岁中夏月下澣一日,梅雨连绵,闲居寂寞,忽见书来,顿为释闷。”(《白虎通》四卷元刻本)
“乙亥季夏八日,梅雨初晴晚起,复翁记。”(《铁崖赋稿》一卷钞本)
“嘉庆二年岁在丁巳六月十一日,连日阴雨晦冥,而昨尤大风顿作,有拔木之变,今晨天晴,展帘校此,午后竣事,书此于未见书斋。荛圃黄丕烈。”(《耕学斋诗集》十二卷旧钞本)

梅雨实在闷人,黄丕烈于架上翻检图书,以消暑气:
“来日酷暑杜门,清晓早凉,颇有以一二种说部诗话等书,或旧钞,或旧刻,助余消遣,此亦家居消暑之一乐也。”(辛未六月二日跋《逸老堂诗话》二卷旧钞本)
“暑窗无所消遣,时取古籍旧藏零种,翻阅一二,顿觉心目一清云。嘉庆甲子七月二日,荛翁黄丕烈识。”(《麈史》三卷校旧钞本)
明人亦以校书消暑:“崇祯己巳五月弟夏为僧弥世兄校。时避暑云东净室,骤雨初过,北窗凉气如秋中……”(《嵇中散集》十卷明刻钞补本)
夏日若天气晴好,则适合晒书。黄丕烈在《北山小集》四十卷钞本跋云:“嘉庆二年岁在丁巳闰六月八日,天晴曝书,展玩一过。”
忽然想起郝隆“袒腹晒书”的掌故来,其实,黄丕烈也是遍读经籍,足可效仿一下的。只是,多数读书人到了清代,个性收敛,已经不能与东晋名士的诙谐洒脱相比了。
在黄丕烈题跋中,甲戌年(一八一四年)夏天则在苏州一带遇到了大旱,乡人请江湖人士祈雨未果,黄氏连声哀叹奈何。米价大涨,平民百姓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连藏书家吴枚菴都不得不以书易钱,补贴家里炊粥之用。
“时梅雨无一点,栽秧不活,渐成亢旱矣。奈何奈何!”(甲戌五月十九日跋《西溪丛语》二卷校本)
“甲戌六月,亢旱之至,近又江湖人谢姓当道,延之祈雨。自斯人登台作法,风云际会,而雨独微,热去凉生,颇宜读书,因赋此。复翁。”(《张宾集》一卷校旧钞本)
“甲戌夏旱,米价遽贵,枚菴不无去书稍佐薪水之费,吴春生以五饼金易去。”(乙亥正月二十日跋《毗陵集》二十卷校旧钞本)
《吕氏春秋 · 顺民篇》记:“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劘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大悦,雨乃大至。”
上古之王,颇有担当。不知嘉庆甲戌岁苏州一带的大旱最后是怎么扛过去的,州府开仓放粮了没有?
阴雨,梅雨,干旱都过去了,暑气仍未消,继续人生煎熬。大自然的运行之道,年复一年,“不为尧存,不为纣亡”,总在给每个活着的人暗示着什么。
“己卯秋孟复翁记。时末伏第七日,秋暑未退,甘雨久缺,农夫望泽矣。”(《桂海虞衡志》钞本)
“日来秋暑如煮,坐卧靡安……今晨雨过凉生,几席都爽……荛夫。”(道光五年乙酉秋八月跋《刘随州集》钞本)
“时秋雨生凉,夏伏炎威顿减其半。复翁识。”(癸酉初秋跋《稽神录》二卷旧钞本)
“中秋前三日,暑退凉生,秋香满园,展阅一过,觉尘俗一清。荛夫记。”(道光壬午跋《张司业诗集》八卷旧钞本)

秋凉不久,微霜乍飞,寒冷的天气也就一步一步地走来了。
“暮岁天寒,腊雪连朝,深几尺许,烧蜡坐百宋一廛,复翁识。”(庚午《后山诗注》一卷残宋本)
“瑞雪未消,新月欲下,一种清景,闲窗静夜,人独领之。复翁记。”(甲戌人日跋《山海经图赞》十三卷钞校本)
“时已断九,寒犹未消,狂风震屋,密霰打窗。吴谚云拗春冷,今年更甚。”(甲戌二月三十日《淮海长短句》三卷校本)
风雪寒冬,常有悲剧发生。黄丕烈在《老学庵笔记》十卷校宋本中就记录了一件令人心痛的事。
“嘉庆丙辰正月初九,风雪殊甚。初十日,雪虽止,风尚狂,寒威逼人,春令不灭严冬也。乡人有自新安来者,云射渎官塘有冻死者三人,则他处之为风雪所困者必多,不亦哀乎!”
丙辰为嘉庆元年,嘉庆于正月继位,苏州一带便下了一场大雪,雪停但寒风怒号不止。“射渎”为苏州地名,在枫桥北十里,设有官驿。乡人途径那里看到冻死了三人,黄丕烈听后哀叹不已,可见当时百姓生活之苦,生命之贱。
黄丕烈的藏书题跋中,有他读书时屋内的冷暖寒凉,也有外界的风雨阴晴。他不是读死书的人,他有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负抱天下苍生,关心民瘼,读书和天地相接,和百姓的生活相连,这也许是黄跋受到人们推崇的另一个原因吧。

【作者简介】褚广崇,生于七十年代,宁夏固原黑城人,现在北京昌平任教。胸无大志,身无所长,唯青灯一盏,闲书半卷,聊品人生滋味。北京昌平作协会员,新锐散文签约作家。有散文发表于《北京青年报》、《原州》、《藏书报》、《岁月》、《昌平文艺》、《昌平报》、《葫芦河》等报刊杂志。更多文字见于“新锐散文”、“青龙山书社”、“无言年华”、“艺风art”和“青梅闲语”等文学微信平台。

新锐散文

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

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