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国学·说家风:《中庸》篇】审问自己:一个时常忏悔的人才能走得稳,走得远,走得对

 微国学 2020-08-20

家风故事

家长变一念,孩子好十分。

请听:家风故事!

关注

微国学·说家风

中庸


文/张建云

《中庸》开讲第55天。

《中庸》是一门让愚蠢人变智慧,软弱者变强大的学问。

原文为: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但,那些实际愚蠢还认为聪明,本来软弱还外强中干,处在贫贱、落后还自觉高明的人就不好说了。

没有哪个学问可以将这些人驯化。佛亦有三不渡:无缘者不渡,无信者不渡,无愿者不渡。

为何不渡?

因为自己抛弃自己。并非佛不愿渡,而是无法渡。所以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世上没人不知学习很好,但很好学习的人却很少。此句如同绕口令一般,可大多数人生就是个绕口令,一句话翻来覆去地说,走不出自我。

一个人想学习,前提是一定要先认为学习的好。就像有人喜欢赚钱就去赚钱了,有人喜欢当官就当官去了,有人喜欢出名就出名去了,还有人喜欢恋爱就恋爱去了。

但有人就偏偏喜欢学习,做个博学多识的人。于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学是学了。但学多了不消化咋办?

此话怎讲?

吃多了不消化会得病,钱多了不消化作祸,名多了不消化狂傲,色多了不消化会消亡。而,学多了不消化会清高,会孤独,会骂人,会走火入魔。

如何是好?

《中庸》在博学的后面给出了解决“消化不良”之道: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何为审问?

百度汉语的解释是:以合法的手段迫使受审对象回答问题。

这是法庭审问。而古人的审问不是面向他人,而是针对自己。因为自己的心被功、名、利、禄、情、色、性污染得锈迹斑斑,必须要痛下一番磨刮功夫才可见其本色。经过磨刮,去其驳蚀,以后纵然再落上一些尘土,也可以一拂即去,不费力气。

如果不去审问,不加磨刮,我们的博学为功、名、利、禄、情、色、性所用,就如同一把屠龙宝刀掌握在恶人手里,江湖遭殃。一个博学的人,必须对自己严加审问,有时也可上些“刑法”,比如饥饿、走路、身体苦痛、忍受离别等等。

下一步就要慎思之。

慎,是慎独的意思;思,是念想。

意思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有念想。

念想谁呢?

人的独处才是真实的自己。此刻想什么,自己就是什么。我们不妨考察自己。

而学问的真谛在于念想自己的错误,念想自己的缺点,叫反省,也叫忏悔。一个时常忏悔的人才能走得稳,走得远,走得对。有的人一个月,一年,甚至一生都不会承认错误。真悲哀。

下一步是:明辨。

明辨什么?

是非、美丑、善恶、真假。

为什么有人作恶?

因为私欲过重。把非当是,把丑当美,把恶当善,把假当真。

而明辨的基础是内心清净、干净和安静。没有慎思的功夫,自然不会明辨。

此刻,一个通透的人出现了:博学多识,祛除私欲,警醒缺点,火眼金睛,要向西天取得真经了!

这是什么?

笃行之。

何为笃?

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我们常见到的词:笃信,笃志,笃情,笃厚。《诗经》中描写至诚、至敬、仁义之至的君子,说他诚实高大而且忠厚良善。叫“彼其之子,硕大且笃”。

行,是什么意思?

立刻去做。

写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有的人怎么做也不成功,被磕得头破血流、鼻青脸肿了。因为没有遵循规律:先博学,再审问,依次是慎思、明辨,最后是行动。

您觉得如何?我们走起来!

今天的原文是: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张建云

著名作家、国学学者

微国学创始人 

树立家风,是每一个“想明白的人”刻不容缓的任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