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说家风】为了“颜如玉”和“黄金屋”而学习,结局都不会好到哪里去

 微国学 2020-08-20

家风故事

家长变一念,孩子好十分。

请听:家风故事!

关注


树立家风,是每一个“想明白的人”刻不容缓的任务

文/张建云

《道德经》开讲36天。

朋友问我,世界上确实有过目不忘的人吗?

我说有,多得是,我就是过目不忘的人,你也是过目不忘的人。

朋友疑惑。

我给他在纸上写了一个一字,又画了一个圆圈和一个三角。问他,你记住了吗?

他说这么简单还记不住吗?

正好旁边走过一个极致的美女,穿着旗袍,长发披肩,身材性感。我问他,你看这个美女的头发好看吗?

他说,真好看,身材也好看。

再问他,可以过目不忘吗?

这也能。

我继续在纸上写了一句话,你是个混蛋!

他立马急了,你怎么骂人?

这个记住吗?都叫过目不忘。

所谓过目不忘,是因为所见到的事物和学问可以印记在内心。这颗心是纯净、真诚、专注的心,一切事物在心里都是一个映照,与一切事物都可以发生反应。而这种反应不是努力而来,是自然而然。如同镜子一般,喜怒哀乐、纷繁复杂、五颜六色完全映入镜中。不挑剔,不躲避,不喜悦,不悲怜。

为什么孩子的记忆力要比成人好?

是因为孩子的欲望少、压力小。成人不同,在一颗心里有着种种的惦念、担忧、焦虑和荣辱。也就是说,失去了过目不忘的本领。

想让孩子学习好,老子送了四个字:见(xian)素抱朴

见,是呈现之意。素,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朴,当没有加工的原木讲。

一个孩子的天性就叫见素抱朴。在学生时代,想让孩子保持这种天性,就不要用名牌、享受、手机来诱惑他,为了学习也不可以。不然,就是在蚕食孩子的天性。

老子又说:少私寡欲

这是学习的最佳方法。学习就是学习,不要想着考了好成绩老师如何表扬,家长怎样奖励,不然永远与优秀失之交臂。

想赢和怕输都是一个优秀选手失败的原因。

庄子的笔下有一个神奇的木匠,他所雕刻的物件让看了的人都不敢相信是人的作品,大多惊呼遇见鬼了。

有领导问木匠,诀窍何来?

木匠说没啥诀窍,我准备雕刻之前先“斋戒”,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不去想别人给我什么赏赐,也不去想谁给我什么功名,更不在乎别人对我毁誉是非。无论好坏,跟我都没关系。我不但忘记名声,连“四肢形体”都会忘记,甚至我这个人也想不起来,似乎与天地一体。

真正的艺术与真正的成就都是这样来的。若被功名利禄所扰,定出不来精品,也不会有大成就!

如何让孩子一心一意、专心专意、诚心诚意地态度呢?

四个字:绝学无忧

绝,是杜绝、断绝。学,是功名之学。学生要断绝功名之学,才可以无后顾之忧。

一个人的学习目的,决定了他能否走得远,走得稳。为了“黄金屋”“颜如玉”而学,基本上是没出息的学问。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大意是,孔子说:古代学习读书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和道德,现代人学习和读书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获得社会地位,炫耀给别人看。就是说无论孩子、家长、老师、甚至是校长,都是为了自己的心灵而学,而做。

有的家长督促孩子学习,是为了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娶个好媳妇;部分老师教学只是为了有个好成绩,有个好名次。因为好成绩和好名次才是衡量一个老师优秀与否的标志,才是能多拿奖金的法宝。

当今,多数家长和老师是一脉相承,有着同心同德的默契——功利。于是,孩子们的心里也只有功利。一个天真无邪的心灵就这样过早的被功利涂抹、覆盖、扼杀。怎么能过目不忘呢?

什么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做人如果不为自己的品性修养而学,是天地所不容的。

绝学无忧有两种解读。

一是去掉那些令我们功利的学问。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汗牛充栋的经典,这些经典会令我们视野开阔、地广天宽和明心见性。而一天到晚没完没了的看视频、刷微信、读畅销书,是人们烦恼、易怒和抑郁的本源。

二是去掉那些令我们功利的学问之心。学习的目的,第一个一定不是让学习当做工具和手段去赚钱,去当官,去博得名声。如果目的错了,就是方向错了。任你如何努力,都无法到达。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是一门很简单的大学问。但要从父母做起,从领导做起,从社会和国家的决策者做起。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今天的原文是《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张建云

著名作家、国学学者

天津市青年家风研究院 院长

微国学创始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