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建云·说家风:《孟子》篇】儿女很无辜,父母很伤心:还算是孝吗?

 微国学 2020-08-20

家风

家长变一念,孩子好十分

请听张建云国学家风课

关注


文/张建云

《孟子》开讲87天。

几年前我是个“不孝之子”。之所以“不孝”不是我说的,是我妈说的。因为她老人家有个决定我不同意。大哥和弟弟都迫于她的权威敢怒不敢言。实际也劝导她,但妈不听,动怒后和我们讲事实,摆道理,他们哥俩臣服,只有我在风吹雨打中挺立。

所以,“不孝”。

但我没有认为自己不孝,虽然妈声色俱厉地指戳我:你呀你,你还学国学的,你“不孝”啊!

我依然坚持。国学不是糊涂之学。我读过《庄子》,“天地”篇说: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的意思是,真正的孝子不奉承他的父母,忠臣不谄媚他的国君,这是忠臣、孝子尽忠尽孝的极点。

我读过《孝经》,“谏诤章第十五”说:子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于父......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意思是,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保全父母亲名誉,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看到父母亲问题,做儿女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经呢?

我读过《论语》,“里仁第四”说: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怎么讲?

孔子深明大义,孝敬父母的过程里,见到他们有思想或行为上的错误,可以婉转、微笑地批评,想方设法引导他们改正,但不要闹翻了,继续恭敬地为他们操劳,没有丝毫怨恨。

事实证明,我的坚持是正确的。如今父母安康,一家幸福。

孟子有个弟子叫公都子,问老师,匡章这个人,齐国的人都说他是个不孝之子,先生您却跟他往来甚密,又很礼貌待他,冒味地问这是为什么?

原文: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孟子说,不孝有五种情况:

1、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赡养,是一种不孝。

2、喜欢赌博又好酗酒,不管父母的赡养,这是第二种不孝。

3、喜欢钱,私藏小金库,偏爱妻子,不管父母的赡养,这是第三种不孝。

4、放纵耳朵和眼睛的欲望,听那些不该听的音乐,不该听的话,看那些不该看的视频,不该看的事,给父母带来羞辱,这是第四种不孝。

5、好勇斗狠,与危险之人来往,被列在打黑除恶的范畴中,以危及连累到父母,这是第五种不孝。

请问,匡章先生有哪一种情况呢?

原文: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

匡章陈姓,叫陈章。是战国时期齐国名将,人称章子或者匡子。曾经率齐、魏、韩三国联军 (后来加入赵、宋两国)攻破秦国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后来成为孟子的学生。

对于孝和不孝古人有严明的标准,不是现在的“一切皆顺”,当然也不是如今的大呼小叫。这样的孝很麻烦,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延续到后代,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作风。孝,是遗传的;不孝,也是遗传的;愚孝,还是遗传的。

孟子也批评了匡章,说他不过是太坚持自己的意见,与父亲政见不同没有顺从父亲,或者说看到父亲有了问题不去顺从,而导致了别人误认为的不孝。

读到匡章便联想自己,或许我还应该有最好的方法与母亲交流,但没有做到,所以让她误解我,像匡章的父亲误解他一样。

孟子曰: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

相遇,是相合,相待的意思。不相遇,是不太融合之意。因为啥不太融合呢?俩字:责善。

责善的意思是劝勉从善。但这里就有问题了。爹娘老子劝勉儿女向善向上可以,儿女劝谏父母做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事有点难吧?

孟子用了一个词:贼恩。

怎讲?

贼,是伤害之意。就是说,这种方式会伤害父子情感,严重了爷俩都没得说了。但,匡章想为父亲好,只能不得已而为之,背上“不孝”之名,委曲求全。但,朋友之间则责善是必要的,作为诤友,看到对方有问题提出来才是真哥们儿。故,孟子曰: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

匡章当然愿意孝敬父母,服侍父母,也愿意与老婆孩子欢笑一堂。但,他做不到。被父亲赶出门外很苦,忍痛割爱,离家出走,舍弃妻儿,落得一个终身不养的罪名。

孟子曰: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

我们不知道匡章与父亲爷俩到底发生了什么,但从孟子的言语中看出确实是匡章父亲不对。孟子曰: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匡章心里想,我可以顺从父亲,不让自己受罪难堪,与父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谈合。但父亲没有悔改之意,自己不可以助纣为虐。那样的话,使父亲陷于不仁不义当中,就是做儿子不孝的罪名。这就是匡章的真实情况。孟子如是说。

天下没有解不开的绳扣,只是方法的问题,只是时间的问题。但,为了博得父母的欢心,将绳扣越拉越紧,只顾当下的日子,不管以后的传承,甚至将父母名誉不屑一顾。这是不孝。大不孝!

做真实的、善美的、顾全大局的自己,虽然有点苦,有点累,有点冤屈,没关系,明天就会春风和煦,草木复苏。不久的将来定会生机勃勃!

今天的原文是《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三十节》: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

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

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张建云

作家、国学学者

《中国家风》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