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谈一二三

 清风322 2020-08-20
1

太极殿是东西六宫中唯一一座宫门开在东南角的后宫,也是唯一一座有琉璃影壁的后宫。咸丰九年,拆长春门,将启祥宫和长春宫连为一体。并计划将长春门的匾额挂到启祥宫前殿(太极殿),这样做可能是为了让启祥宫前殿替代乾清门成为咸丰御门听政的地方,而用长春宫替代养心殿成为他的寝宫,如此,对咸丰并不康健的身体会方便一些。由于启祥宫地位的提升,前殿正前方贴宫墙添建了琉璃影壁,来挡西筒子的冲撞。然而拆改后的长春宫和启祥宫并没有按照预想的那样去使用,因为第二年就是1860年。这次工程只是让咸丰成为了拆改东西六宫的第一人,第二人是他的懿贵妃叶赫那拉氏。

​以上三张图片摘自《从长春宫说到钟粹宫》刘畅、赵雯雯、蒋张。


2

​引自微博@看看照片

老照片中,上世纪初的东华门以西那时还十分开阔,因为没有树木,不过已经挖好树坑准备种树了。金水河上的小桥,栏杆望柱头是火焰宝珠式。而现在的望柱头已经更换成小狮子蹲坐莲台式了。这座桥南侧的銮仪卫广场上现在就堆放着好多石构件,可能换下的就在那里面。


3

如今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的,然而它的须弥座式小台基,却混合了不同时期的石刻纹饰特征。

东侧北半部,卷草纹饰特征为明早期到明中期之间。

 东侧南半部,现代新做,仿的上面提到的北半部纹饰。

南侧御路踏垛西边,卷草特征为明中期到明后期。

南侧西角,卷草特征为明中期到明后期。

明早中期与其仿品及明中后期对比。

这俩是保和殿须弥座台基纹饰,下枋的杂宝纹,提示其年代可能为明末清初。

如果能确定明代早中期的卷草纹年代,就有可能说明,至少在嘉靖时期太和殿的尺寸就已经缩小到现在看到的样子了。但也不排除是后来建造时使用的旧料,比如有老师说天启年间重建太和殿时就使用了大量的旧料。关于上面的卷草纹断代,得到了觉生寺罗飞老师的指导。

4

对于喜欢传统古建纹饰的人来说,日本人1906出版的《北京皇城建筑装饰》简直就是一本宝书,他们不仅仰头记录了天花板和梁枋上的彩画纹饰,还低头蹲下来记录了石基座和石阶上的纹饰,细致入微到令人惊叹不已!

图1记录的纹饰我也拍过,即图2,在天一门两侧的观赏石底座上,它的历史有可能比紫禁城都早。其实,御花园石基座上有很多精美的纹饰,但他们在一百年后的今天被关注的也不多。

对比图上半部是书上对乾清门天花梁搭包袱彩画的复原小样,下半部是曹老师@河豚毒_曹振伟 拍的现状照片,对比下,几乎是对原迹的原样重现,而且还给赋予了华丽的金彩,让我们一睹它嘉庆初绘时的光鲜模样。这几道包袱边从左往右依次为,绿地如意云金边、浑金连枝西番莲、金琢墨如意云头、浑金烁火纹、连珠带、青地片金缠枝西番莲、连珠带、浑金烁火纹。

5

翊坤宫西配殿山面,用漂亮的琉璃贴片做装饰,不仅表现了梁架构造,还细腻表达了构件特征和其上的彩画纹饰。翊坤宫正殿及两座配殿都是明初建筑,开放的东配殿室内梁架上仍可见明初的彩画遗迹和大木特征。这些在琉璃贴饰上都表现了出来,骑栿脊瓜柱,侧面下延夹住三架梁,做成倒置如意云的样式,柱头上安斗栱托起三架梁,梁头拱起呈月梁样式,坐斗的斗底弧线内凹。彩画纹饰上,一波三折的方心头和岔口线,两种旋眼,莲座加如意头、莲座加两片凤翅瓣压如意头。个别卷叶纹还有抱瓣。需要说明的是,琉璃彩画不同于大木彩画的时代演变,它比较稳定,在清代仍是一波三折的方心头,因此大木彩画的断代方式不适用于琉璃彩画。


6

御花园集福门南侧墙头上的勾头和滴水,据庋藏斋飞檐行什老师讲,左侧勾头瓦是光绪晚期的,两侧的滴水瓦也是同时期的,右侧勾头和中间滴水是现代新做的,滴水仿的明早期,但仿的比较差。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