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悠悠唢呐声,声声游子泪

 周原樵翁 2020-08-20

 

视频:悠缘外卖


视频:悠缘外卖


视频:悠缘外卖(表演华池张三娃,张兴虎等)



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庆阳人,从小到老,都是听着悠扬的唢呐,度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一生中的生老病死。从满月的祝福唢呐,到结婚的喜庆唢呐,再到离开这个世界时的悲凉唢呐,唢呐声贯穿了一生。从小就耳濡目染,那悠扬的唢呐声,铭刻在心田。小时候,听唢呐就是屋里哇啦,就觉得热闹。长大时,听唢呐便觉得人生悲欢离合的酸楚。到老年,看透人间冷暖觉得唢呐声暖心。出门在外的游子,听到乡音唢呐声,觉得亲切。




陇东唢呐,流传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陇东地区红白事中的“接请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闯帐”、“请灵”、“出门告”、“家祭”、“朝奠”、“请先生”、“请客”、“跑报”、“乐祭”、“游食”等繁杂的礼仪活动中。陇东唢呐经历史融铸,形成了众多的优秀曲牌,主要有《壮元游街》、《地里兔》、《秋季生》、《终难山》、《刮地风》、《大摆队》、《鸭子拌嘴》、《十里亭》、《放风筝》、《孟姜女》、《哭颜回》、《雁落沙滩 》、《苦龙哭海》等不下百种。



这些乐曲按其来源大体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曲牌,如《终南山》、《担水》、《黄鹤楼》、《辞朝》;第二种是与陇东地方戏曲音乐有紧密联系同名曲牌,如《元号令》、《水龙吟》、《水落玉》、《将军令》等;第三种是由陇东地方民歌演变而来的曲牌,如《绣荷包》、《小放牛》、《九连环》、《珍珠倒卷帘》等。



那些平时与父老乡亲们一道,吆着犁地的牛,喊着秦腔或者民歌的汉子们,遇上红白喜事,放下手中的犁耙,拿上心爱的唢呐,叫上伙伴们一道组成了“吹手班子”。走到一家家喜庆或悲哭的院落,把事主家的感受和他对生命的情绪透过那一个铜制的唢呐头,或雄宏苍凉,或细腻柔慢地吹向天空,吹到沟梁,吹进陇东人粗坜的耳膜,铺在他们那颤动了心田上,扎下那歌哭的根。红事上可听到《状元游街》、《粉红莲》、《地里兔》《鬼推磨》、《寄生草》、《雪花飘》、《十二道春》、《太平年》、《相亲》、《四页瓦》、《张良卖布》、《得胜回营》。那热闹、豪放的乐曲,就是陇东人心灵上的“喜神”。白事上则可听到《雁落沙滩》、《抱灵牌》、《抑春》、《祭灵》、《吊孝》、《哭长城》、《悲调》、《反平调》、《哭皇天》、《观影谱》、《奠酒词》、《抑金娘》等,那痛苦悲怆的曲调,就是陇东人千百年来生命中所积淀了悲苦之情。黄土地上这些土生土长的泥腿子艺术家,就这样把陇东的民间乐曲一首首地耳听心记的传承下来,并且在不懂乐谱的情况下,唢呐手一代传给一代。四百多年来,代代相传,从不间断。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六千多人的庞大的音乐队伍。他们吹奏在陇东的沟沟塬塬上,滋润着、活泛陇东人干竭的心田。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