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军在中国大量修炮楼,德军在占领区为什么不修?

 萧武在此 2020-11-26

一座炮楼,几个鬼子,配十几个伪军,就能控制附近几个村子,这种情况在抗战时期的华北地区是非常常见的。炮楼在现在的抗日电视剧里很常见。而且,这种炮楼基本上都是沿着重要的交通线来设置的,其主要作用就是控制交通线,防止交通线被游击队袭击和破坏。

日军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兵力不足,而战线太长,占领的地区又广,所以不可能处处设防,总是有些地方是鬼子无法完全控制的,而这些地区就是游击队和抗日根据地生存的空间。因此,为了控制交通线,维持交通,将根据地和游击区强行切割为小块,再加以清剿。这种战术在一段时间内确实曾经发挥过作用,让根据地和游击队活动起来很不方便。

日军这种战术之所以能起作用,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游击队和八路军地方部队缺乏重武器,只有轻武器,所以没有能力摧毁这种炮楼,进攻起来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得不偿失,所以才能让日军一段时期内得逞。但是很快就找到了破解的办法,这就是不断袭击这种小规模据点的补给线,让他们孤立起来,无法获得补给,逐步变成累赘。

德军在欧洲占领区也存在这种情况,也就是占领的兵力不足,伪军出工不出力,所以在东欧南斯拉夫和法国,意大利都有比较活跃的游击队,一直在持续不断的活动。那么德军为什么不借鉴日军这种战术,在占领区大量修建炮楼,来维持交通线,压缩游击队的生存空间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欧洲的工业化水平远远高于中国,城市化的水平高于中国,交通的现代化水平当时也远远高于中国。这种炮楼主要是在城镇以外的农村地区,这也是游击队活动的主要土壤,而当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很低,所以对日军来说很不方便,而对游击队来说很方便,所以日军必须用大量兵力控制交通线。

而欧洲当时的交通线基本上都是公路和铁路为主构成的,这种交通网络实际上是不利于游击队的生存和发展的,都只能小打小闹,要想形成中国华北那种规模的根据地,这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德军就是建立在这种高度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基础上的,从一个城镇增援另一个城镇很快,而游击队要破坏这种交通线,也不容易。也就是说,德军不需要建碉堡。

另一方面,因为欧洲当时的工业化水平比较高,所以即使德军建立这种炮楼,也不太容易发挥作用,因为欧洲的工业化程度高,所以游击队自己找原材料生产炸药没那么难。也就是说,炮楼也难不倒当时欧洲的游击队。而中国当时工业化程度低,游击队生产炸药一没有技术,二没有原材料,就不容易了,炮楼才能发挥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