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半亩书舍 半亩书舍——西散原创选稿基地 半亩书舍——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半亩书舍——最具亲和力原创散文平台 公元1991年7日11日16时17分,安徽省合肥市三河古镇遭受特大洪灾,顷刻间被洪水吞噬。消息传出,震惊海内外。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暨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下,三河人民开始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经过灾后十年的重建,近二十年的发展,如今三河古镇已凤凰涅槃,绝处逢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 当夜幕悄无声息降临的时候,古镇三河结束了白天的喧嚣,恢复了宁静与安详。 夜幕下的这座水乡古镇,暗蓝色的天空作为小镇的背景,恰似一幅水墨丹青。华灯初上,街道两旁青砖黛瓦马头墙,随着灯光的闪烁,不断变幻着身姿。波光粼粼的小南河,展示着妩媚、柔美的身段。河边的垂柳,如少女丝丝的秀发。漫步此间,你会一下子爱上这座小镇,如同见到久别重逢的恋人。 穿过“仙归桥”进入西街,这里有三河最古老的两排建筑,据说是当年未被洪水淹没的地方。夜晚的街道恢复了平静,街道上踽踽独行或三三两两的游人,有意无意地看着柜台上的小商品,和商家闲聊着,又像在讨价还价。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路,仔细观看,还能看见当年车辙沟的影子。仿佛向人们诉说她熙攘繁华、车水马龙的前世今生。 相传,坐落于三河西街入口处的这座“仙归桥”,寓意“仙人归来”。因为三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旅居海外和全国各地工作的人众多,表达了家乡人民期盼游子归来的眷恋之情。 接着往前走,街道明显开阔起来,两旁的建筑多为两层楼房,墙面贴着仿古面砖,显得古朴典雅。不远处有一座“望月桥”,为拱形阶梯石桥,用青条石铺成,栏杆为青石浮雕造型。与之对应的是七层“望月阁”,望月桥与依水而建的望月阁相映成趣。站在桥上望月,天上一轮明月,水中一个明月,让人分不清天上还是人间。 望月桥又称圆梦桥。传说古镇上一位大家小姐爱上出身贫寒的农家青年,他们顶着世俗偏见和家庭压力,站在望月桥上对月山盟海誓,结为秦晋之好,从此有了白头偕老的美满姻缘。 站在桥上朝来的方向望去,有一座精巧的三孔石桥叫“对樾桥”,桥面两边人行走道为廊桥,桥中间可供小型车辆通行。两边廊桥各有四座小亭,挑出桥身,亭檐上翘,高低错落,与廊桥连接。亭内设有座椅,可供游客休息。彩灯映射着对樾桥,轮廓分明,错落有致,精美绝伦。桥下小南河灯光点点、游船如织。 再往前走,右拐上了“三县桥”。这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霓虹灯闪烁。三县桥是三河古镇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桥,民间有“一桥跨两岸,鸡鸣闻三县”的说法。这里的“三县”指的是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而三河正是三县的交界处。三县桥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桥面上的青板石,让行人车马打磨得非常光滑,烙上了历史的印记。 桥通三县,水流八方。三河自古水运发达,是重要的水运码头,历史上是商贾云集之地,故有“小南京”美誉。是入巢湖进长江的必经之地,三河西部山地所产的毛竹、木材、茶叶、稻米等都要从三河运出,而从合肥、芜湖、南京经巢湖运来的食盐、红糖、日用百货、煤油等物资都要经三河港转运各地。旧时三河有民谣,“装不尽的双河(丰乐河上游集镇,今属六安市),买不尽的三河”,形象地说明了三河商贸往来的繁荣,水陆交通的桥、码头重要性可见一斑。 随游客继续前行,走在木栈道上,观看夜景,不觉间来到鹊渚廊桥。三河早在战国时期古镇就已具雏形,因为经常有许多水鸟在这里聚集,古称鹊渚。鹊渚廊桥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三河最古老的桥之一。桥两边建有游人座椅,供人们在桥上观景休息。桥两头装有4根青石灯柱。民间称这座桥为“情人桥”,传说有情人从这座桥走过,爱情定会天长地久。 古桥上、小河边会见到手执油伞身着旗袍的“丁香姑娘”,摆着各种Pose摄影留念。让人想起戴望舒写的那个《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三河古镇的每座桥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传说,给千姿百态的桥梁披上神秘的面纱。位于古城墙边的“二龙桥”,传说为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和赵匡义兄弟幼年逃荒避难之所。 美丽的三河古镇,四水环绕,薄雾氤氲,人杰地灵。这里走出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如淮军名将、四川总督刘秉璋;徽商兴隆人家刘锦堂;爱国侨领董寅初、抗日名将孙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等。过桥便可参观这些名人的故居宅院。 “到了三河没坐船,等于没来三河玩”。我们拾级而下,坐上游船。时值初秋夜晚,凉风习习,泛舟小南河上,给人带来丝丝凉意,让人心旷神怡。 三河古镇景区素有"小桥流水人家,水乡古镇特色",被称为鱼米之乡。这里的小吃非常出名,以白米虾为基本原料的三河米饺,闻名遐迩。当地有民谚:“没有白米虾的米饺,算不上真正的三河米饺”。以徽菜为特色的菜肴小有名气,三河酒家在省内外开设了多家连锁店。 已到夜晚九点,大家兴致不减,我们一行离船上岸。来到一家名叫“梦江南”的酒店,餐厅里灯火辉煌,我们点了一桌地道的三河菜肴。朋友相聚的喜悦,三河美酒的醇香,夜游水乡心情的释放,灯光下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早已微醺,相聚是那么的温馨浪漫。 夜游三河古镇,没有灯红酒绿,也无笙箫喧哗,微风轻拂,人醉,月醉,夜醉。 三河水运的兴衰 历史上三河古镇的繁华,得益于水运交通的便捷。 三河镇位于合肥市西南部,地处肥西、庐江、舒城三县交界处,三河原是巢湖上的高州,因泥沙淤积,渐成陆地,其地多鸟鹊栖息,故有鹊渚、鹊岸之称。后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于此汇合,向东流入巢湖,又名“三汊河”。《大明一统志》记载:“三河,在府(庐州府)城南九十里,其源有三,合而为一,入巢湖。”三河之名,始见于世。 三河地处滨湖圩区,多受洪水之灾。关于的洪水记录让人辛酸,让人落泪。据县志记载,从公元前122年至1985年两千多年间自然灾害中,洪灾占了一半的比例。老三河人的记忆中,过去每年春夏之交,都要发大水,人们谈起洪水亦已习惯,如同家常便饭。1991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顷刻间三河遭受灭顶之灾,人们如今谈起仍心有余悸。自此,三河也名扬海内外。 然而,自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这才符合辩证法。三河地处三县交界,水陆要冲,因水而生,因水而盛,是水将三河托起,成为人烟聚集的高州。因水带来八方繁华,成为流金淌银的商贾云集之地。1933年三河港通航,合肥、巢县、芜湖等地的小客轮开进三河,三河人足不出户,即可获尽内外货物转运之利,繁华如同小香港。 杭埠河、丰乐河、小南河、护城河构成四水纵横交错的河网,周围大小五十多处圩田,富产稻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三河鱼米俱丰,自给有余。如前所述,三河又是由巢湖入长江的必经之地。上游山乡盛产的毛竹、木材、茶叶、稻米等货物都要从三河运出,而下游芜湖、南京、上海的日用百货亦从三河销往内陆。古镇有十条街,二十六条巷,其中有一条米市街,米行众多,如刘同兴隆庄等。一入农忙,农民上街卖米,无暇等候买主,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米卖给米行,而米行也借此收取适当的“行佣”,两全其美,故而三河米行生意十分兴隆。 如此庞大的交易量也催生了相关产业,比如三河人称为“箩上”的搬运工行业。农民卖米,不能自行挑米上岸,因为船岸之间有落差,也不得不雇佣搬运工,让他们挣这份脚力钱,养家糊口。箩上是苦力活,每日有老板派活,用竹签记筹。船抵港,搭跳板至岸上,船岸有两米落差,箩上负重上下,轻松如舞蹈,这是他们练就的绝活。 也有既出力又有技术含量的行当,如“斗把子”。稻米上岸,斗把子负责量斗,斗把子也练就一身绝技,斗在他手里玩的娴熟。技术好的斗把子,一斗米可以相差半升,而外观无异。从前的小学课本上曾有不良地主用“大斗进、小斗出”盘剥农民的文章,当年还是学生的我们恨得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当然,行有行规,做生意讲的是诚信,童叟无欺。三河街斗把子还是遵守职业操守、买卖公平,一般不轻易坑人。 巢湖盛产白鱼、毛鱼、银鱼、白米虾还有毛蟹等,夜捕朝至市场,渔行生意兴隆。三河人捕鱼办法很多,一般用渔网,网有生蚕丝编织的,镇上七八岁的孩子甚至耄耋老人都会织渔网。也有麻线织的网,在猪血里浸泡数日后晾干,称为“血网”,这样的渔网韧性大,离水即干,不易腐烂。也有用鱼鹰捕鱼的,一只船六七只鱼鹰,小鱼是它的食物,大鱼吞不下则放入船中,作为放鹰人的收获。三河人吃鱼很考究,不太爱吃鱼鹰捕的鱼,认为经过鱼鹰口中少了鲜味。三河人最爱吃人工摸来的鱼,讲究河水煮河鱼,据说那种美味才叫地道。 三河富甲一方,街上的人讲究生活品质,闲暇之余,男人学琴棋书画,女人相夫教子,过着恬静的生活。 三河是江淮间水陆枢纽,以富庶著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第一次有史记载的战争为吴、楚之间鹊岸之战。《左传·昭公五年》有载,小南河即为春秋时期吴楚的国界,后成为庐江与肥西的县界,三县桥至今犹在。最著名的战役则是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的“三河大捷”。攻守双方分别是湘军精锐李续宾、曾国华部,太平军新秀陈玉成、李秀成部。三河之役,李续宾战死沙场,六千湘勇伤亡殆尽。太平军方面则士气大振,陈、李二人分别获封英王、忠王。“太平庆功宴”在古镇还流传至今。 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奋勇抵抗,日军先占后退,三河成为周边城市难民的避难地,三河城最多时收容难民七八万人多,人烟熙攘,昼夜开市,八方货物,集散辗转,号称“小南京”。三河街上的生意可以说无所不包,大到木材煤炭、衣帽鞋袜,小到针头线脑,都能在市面上买到。 查阅旧时的三河地图,早年的丰乐河(古称凤落河)一支河流折向南经小南河,穿越三河古街,流入杭埠河。那时三河人去哪都可坐船,载人的小船就像今天的公交车一样方便快捷,沿河设站,早出晚归。船只频繁使用的时代,正是三河的黄金年代。似乎只要有长流水,船运就不停,生意就兴隆下去。 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丰乐河、杭埠河上架起两座钢筋水泥大桥,合(肥)铜(陵)公路全线贯通,三河水运贸易逐渐衰落,陆路运输对水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许多像三河一样的水陆要冲自此繁华不再,走到历史的边缘。近年来,合(肥)安(庆)高速的三河西出口,环巢湖大道的开通,以及即将建成的合安高铁,满足了人们出行和货运方便快捷的需求。 如今,三河古镇又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千年古镇凤凰涅槃,绝处逢生。 蓦然回首,三河古镇已成为巢湖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一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作者简介:董光巨,笔名千里草香,安徽肥西人。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1998年开始在省级期刊上发表文字作品,有多篇散文、诗歌、微小说发表于省市报刊杂志与网络平台,亦有若干作品获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