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谭芳作品 | 远去了,家乡的渡口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最偏远的海边(调顺岛的对面),可能因为去镇上买东西或办事不方便,也可能因为对城市的向往,从会记事起,便知道家乡有两个渡口,一个通赤坎,一个到调顺岛。

直达赤坎的渡口叫消坡渡,起点是消坡海,终点是赤坎军民堤(还没有军民堤时,到沙湾)。听父亲讲,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了这个渡口,当时交通工具还是帆船,靠风力和人力行驶。80年代,帆船换成了机船,靠发动机带动,虽然还是木船,但安全快捷多了。第一班渡船是早上7点启航,最后一班渡船是下午4点启航,每天开4班。天气好的时候,一程需耗时一个小时多,大雾天或风大时需要的时间更长一些。

那时候,人们还没有什么超载的概念,来多少人尽管上,因为等下一趟渡船需要两个小时或更长时间。上船前,要经过长长的舷梯(我们称跳板),梯子的一头架在岸上的石堆上,另一头架在船上,人一踩上去,就颤颤巍巍。胆大的人如履平地,健步如飞,三步两步就走到船上;胆小的人呢,紧紧地抓住开船的递过来的长竹竿,屏息凝神,小心翼翼,一步一个脚印地踱过梯子。船虽是木船,却有上下两层,年长的、带着小孩的一般都坐在第一层的船舱里,而年轻人则坐上第二层。尽管第二层只是几根铁杆撑着一张帆布,随风起伏不定,几乎遮不住阳光挡不住雨。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海边人本就不怕晒,人们一边吹着凉爽的海风,一边海阔天空地聊天,有时候即使下着小雨,也不愿下到船舱。

船到对岸后,人们有的拉着小孩,有的担着货物,有的抬着自行车,遇到退潮时,就提着鞋、光着脚,踏过咸湿的海滩涂,再穿上鞋,接着行过长长的军民堤,到广湛路口等公交车。

横水渡也叫调顺渡,比消坡渡的历史早些,还没有消坡渡时,家乡的人们在米稔海先搭船到调顺岛,再在调顺岛坐船到赤坎沙湾,后来有了消坡渡,调顺岛到赤坎沙湾这趟渡船就停运了,只剩下米稔海到调顺岛这班渡船。这个渡口没有固定的钟点开船,而要根据客流情况来定,船也是简单得多,船板上随便放着几张木凳,一个发动机“突突”地冒着烟。负责这艘船的是两个伙记,一个开船,一个放梯、收钱。相对消坡渡而言,横水渡显得随心所欲些。调顺渡水路近,从米稔海这边到调顺岛只需十多分钟,但从村里到渡口的路不好走,也较远些,下船时还要穿过码头、火车轨道、农田,才来得到调顺街,然后再搭三轮摩托车去赤坎,虽然后来有了“赤坎-调顺”的公交车,但来回只有一辆车,极为不便。坐着颠簸的三轮摩托车,顾不上炎炎烈日,也无惧冽冽寒风,所有的情绪都让路给急切赶路的步伐……

不管你是探亲访友,或是谈生意做买卖,还是逛街看病,想当天回家的都必须在尾班渡船开船前赶到渡口,迟到了,你只得望海兴叹,恨不得插上一双翅膀飞到对岸的家门。如果急着赶回家的,那只好绕个大圈——坐公交车回官渡镇,再搭摩托车回家,不急着赶路的话,干脆寄宿到亲戚朋友家或住旅店了。什么叫咫尺天涯的苦楚与无奈,作为居住在海东边的我们,深切地领悟了无数次……所以乘船过海的人大多行色匆匆,需提前赶至渡口等候渡船。

为了乘上早班渡船,人们天还未亮就得起床。每次去赤坎,我妈妈常常是早上5点左右就起床了,煮好早饭,盛好饭菜,收拾好要带的东西,就逐个叫醒我们姐弟几个,我们经常是迷迷糊糊吃了饭,走在赶渡船的路上哈欠连天。有时候走得实在是太累太困了,我就耍赖——走走停停或干脆坐在路边,爸爸妈妈只好背弟弟或妹妹走一段路后放下,再折回来背我,如此反复……

“如果有一天我们这边有一座桥就好了!不用10分钟就到调顺、赤坎了!”家乡的人们在等渡船时常常谈着这个美好的愿望。渐渐长大后,祖辈的很多人老去了,这个愿望还是愿望。虽然靠着党的好政策,靠着勤劳的双手,家乡的人们养起了蚝、螺、鱼虾,盖起了楼房,开起了摩托车,甚至小轿车,但当金沙湾出现时——消坡渡永远停开了,人们还是显得有些措手不及,恋恋不舍,很长时间都在讨论着:“怎么就停了呢?”是啊,怎么就停了呢?即使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便,但渡口已不是一般意义的渡口了,伴随了家乡人几十年风风雨雨的渡口,已经是我们的一位老朋友,甚至是亲人了。渡口承载着人们逛街后满载而归的欢乐,船上闲话家常的无拘无束,见到亲朋好友归来的喜悦……

海的西边建设得如火如荼,日新月异,海的东面依然是风平浪静,涛声依旧。多少个夜晚,望着海的对面绚丽的霓虹灯时,乡亲们发出热切的期盼:“什么时候我们这边也这样就好了!”后来,村村通公路的好政策惠及家乡,镇政府为各村修了水泥路,人们出行的方式多了起来,调顺渡的客流量渐渐少了,再后来,就悄无声息地告别了……可能因为有了消坡渡的铺垫,也可能出行方便了,对于调顺渡的停开,人们倒没有太多的不舍。

2003年7月30日,湛江海湾大桥正式开工建设;2006年12月30日,大桥建成通车,东西两岸的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我们这里应该很快也建一座跨海大桥了!”看着海湾大桥旁边一栋栋有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商品房,恢宏大气的奥体中心矗立在海边,海东快线顺利开通……家乡的人们搁浅多年的心愿又在村头巷尾升腾起来,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这件振奋人心的大喜事:2016年12月20日,调顺跨海大桥开工典礼在家乡巴调海边举行。开工仪式那天,家乡像过年一样热闹喜庆,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是啊,这座大桥起点位于遂溪县黄略镇文车村以南对接G325改线段,向东在坡头区山塘村与海东大道相交,桥头就在家乡的巴调海边。大桥作为湛江“一湾两岸”的重要连接载体,是展示湛江城市发展成就及形象的新坐标,将成为湛江东西走向的货运主通道,进而带动湛江市北部及东部沿线区域的快速发展。

两个渡口远去了,一座大桥走来了。风调雨顺,是湛江人民的热切期盼,调顺大桥以蕴含中国元素、体现文化传承的“风调雨顺,湛江红门”为主题,我们希望她成为家乡、湛江的“希望之门、历史之门、和谐之门、幸福之门”!


作者简介:谭芳,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湛江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湛市作家协会会员,坡头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湛江市最美乡村教师,湛江市名教师,广东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广东省优秀山村教师。有多篇戏剧小品在区、市、省获奖,散文曾在区、市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