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吴杰作品 | 静等花开,瓜果满园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散文平台

快到周末,妻最爱唠叨的话题是:这周又回老家去。

老家是妻那边的老家,位于美丽的嘉陵江畔。老家距离城区20多公里,穿越在山间,坡陡弯急路窄,可谓“九曲十八弯”。但山路也有山路的优势,沿途树木繁茂、郁郁葱葱,驾车行进其间,斑驳的光影、清新的空气、淡淡的芳香,缓解了驾车的紧张与疲惫。每周的回家之路,反倒成为“畅游之旅”。闲下来的周末,要问我在哪里?不是“小隐”于妻的老家,就是在驾车前往妻老家的路上。

岳父去世之前,最关心的事莫过于老家的房子。老房子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历经几十年的风雨侵蚀和受“5.12”地震影响,墙垛出现了明显的裂缝和偏移。对房子进行重建或修葺是岳父生前最大的心愿。

两年前,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抵挡不住政府建新拆旧的宣传攻势,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了却岳父生前的心愿,岳母与子女把老家房屋建设提上议事日程,这也成了每天下班后我们家谈论最多、最热的话题。在城市,买车购房是大事;在农村建房,对于普通老百姓更是最头等的大事,要花掉一家人近乎几十年的全部积蓄。建房之前,都离不开较长时间的酝酿过程,妻与岳母她们反复商讨房屋结构、风格以及谁来承建等问题,在不休的争论中逐步达成共识,共同出钱出力,紧锣密鼓着手房屋建设。由于承建的农村施工队承包了一个村三十多家的房屋的建筑,干几天,停几天,耗费了近一年时间,房屋才得以完工。虽然讲好是施工队全包,但依然全家老少总动员,纷纷参与其中,这些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脱农皮”参加工作,对于我和妻、姨姐们来讲,难得“享受”这劳动锻炼的机会。以前,农村人总是变着法子奔向城市,想成为城市的一员,近几年,久居城市的人,在节假日扎堆似地涌向农村休闲观光。不只是我们家,但凡举家长期在外、在农村又有老房子的家庭,尤其是单位退休下来的,近几年都赶趟儿似的修葺或原拆原建农村的老房子,说是一种潮流,其实是一种情结,或许就是常说的“乡愁”吧!“乡愁”是什么,说穿了,应该是深深印在心底的烙印,一种欲罢不能、挥之不去,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

两层半的房屋,红瓦灰墙,古朴中透着秀丽。背靠四季绿树成荫的山坡,面对山丘环绕的田野。登上二楼,凭栏而望,视野开阔。四季更替,印入眼帘的,仿佛天然的调色盘:涌动的翠绿,蓬勃着生机;漫野的花儿,簇拥着斑斓;瑰丽的金黄,驿动着喜悦。

庭院除了水泥坝子,就是用砖块分割出的规整的地块,面积还是比较大的。地块里面的泥土,是我们用手推车一车一车从外面运进来的,泥土散发着清香,我们有一种成就感。紧临红砖砌成的围墙,栽种着桂花树、枇杷树、梨子树等果树。在庭院的空地,妻和岳母、姨姐,有做不完的事情,还乐此不疲。

种菜还是种花?妻们起初是有点小小分歧的。种菜可以吃上无公害蔬菜,四季无缺;种花可以美化环境,养眼怡情。但这种分歧是短暂的,有限的空地被分为两块,大块的种菜,小块的种花。

民以食为天。种菜成为岳母的“主打”。对于以前生活在农村、种了几十年庄稼的岳母来讲,简直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黄瓜、番茄、四季豆、豇豆、扁豆、豌豆、胡豆、土豆,青菜、花菜、韭菜、葱、姜不一而足,相继在庭院“安家落户”,这小小庭院中菜蔬的种类,比其它农户家可要齐全得多,该有的应有尽有。什么季节该播种了?什么时间该“掐尖”、“打芽”了?岳母心中跟“明镜”似的,不容任何辩驳和丝毫质疑,在与土地打交道时,她比家人中任何人都有“底气”,甚至很多时候,她的“种菜经”把本地本村资深的农村邻居说得心服口服。

庭院的“菜园子”出产的都是时令蔬菜,没有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包括有机肥。蔬菜在岳母的精心侍弄下,长势喜人,收成非常好。黄瓜成熟了,每周装满一袋又一袋运回家,拌黄瓜、炒黄瓜,腌黄瓜干,切成块红烧煮面条,一段时间上顿下顿都是黄瓜,成了黄瓜“开会”。番茄摘了一波又一波,烂了扔掉的比吃下的多。“自己种的,好吃,又没污染,比买的强多了”,这是岳母最引以为傲的,每每如此念叨,喜悦和满足写在她脸上,那神情像极了快乐的“小孩”,虽然让人哭笑不得。

“简单不失为一种幸福”,在不经意间,被岳母演绎得是那么真实和透彻!

在四川农村,折耳根(鱼腥草)并不稀缺,甚至随处可见。妻对它的功效极为信服,漫山遍野地挖来它的一些根茎,埋在庭院的菜地里,经过耐心地培育,一两个月后冒出了嫩芽,一场令人望而生畏的野菜“盛宴”又即将呈现。

在庭院种花,妻和姨姐是“主角”。种花,仿佛是大多数女性的钟爱抑或天性吧!

从网上订购种子,逡巡于多个市场选购花苗,不厌其远地到周边的花卉基地、苗圃“搜寻”花苗,成为了妻和姨姐工作之余的最大爱好,许多时间我也不得不陪同她们在花间“穿梭”。烂掉的铁锅,坏掉的电饭煲,废弃的灯罩,锯成小段的竹筒……这些“道具”都物尽其用,只要是她们能够想到的,纷纷种上了兰草、多肉、海棠等绿植,斜着的、吊着的,平放的、直立的,形态各异,搁在围墙、庭院内台阶上,悬挂在果树枝上,横卧在庭院的地里,相印成趣。庭院的属于花的地块中,栽满了不同品种、颜色的三角梅、玫瑰、海棠、蔷薇、月季,鸡冠花、棋盘花……就连山上的金银花,也被移居庭院。

常言“女人的衣柜中永远缺一件衣服”,应在妻和姨姐身上,多了一层意味,就是“老家的庭院里始终少一种花卉”。就在我们认为地里已经“花满为患”时,妻和姨姐“搜寻”花苗的脚步依然奔忙。

记得有一次,妻从微信朋友圈看到周边一片别墅区,长势奇好的蔷薇窜满围墙,粉色、桃红、鲜红、淡黄,五彩斑斓,争奇斗艳。妻缠着我,要我驾车拉她们去看看,我明白她“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拗不过她,拉上她和岳母前往。到了那儿,简直就是花的海洋,每座别墅庭院被绿植和蔷薇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一下车,妻就拉着岳母急不可耐地走家串户,有主人在家的,妻在“观赏”的过程中不停地同别墅的主人攀谈、“套近乎”。我们明知“想买,主人可能不会卖”,却“明知不可为”而百般努力。我们甚至在几家门前吃了“闭门羹”。看着妻不甘心的神情,我甚至有些感动。我们一家挨着一家观赏,说是观赏,其实是想碰碰运气,看能否遇到热心的主人,哪怕给我们剪下一些枝条回去扦插。快到别墅的尽头了,我察觉到妻不舍的眼神。当我们认为可能要空手而归时,遇见了正在院中为儿子打理别墅的一位老人,在我们与他“热心”攀谈过程中,他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来意”,拿来剪刀为我们剪下了一些枝条。正在临近别墅庭院劳作的一位中年妇女叫住了我们,她花园里的蔷薇种类多,有的开着大朵的花,有的含苞待放,她指着一大簇长势很好的蔷薇,慷慨地说送给我们。妻讲了很多感激的话,我甚至觉得妻子的话语有些太过“热切”。我们收获满满,时间却已到午饭的时候了。妻急切地讲到,这儿离老家很近,就是十多公里,遗憾的是岳母忘记带老家门上的钥匙了。妻提出我们先返回城里,吃了午饭把钥匙拿上,回家去把这些蔷薇栽了。妻的语气很坚决,我难以拒绝。妻简直就是名副其实的“花痴”。

美丽,是花的容颜,烂漫,是花的心语。每当妻挥舞着锄头挖地、刨土、栽花、浇水,或是在菜地里劳作,她的神情是那样的专注,心无旁骛,我喜欢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幕。花零星地开放,妻总喜欢俯下身子嗅嗅花朵,非常享受的样子,我不失时机地用手机捕捉这一刻。希望这无数个瞬间的累积,能减轻无形压力带来的难以言状的疲惫与莫名失眠的痛楚,重拾我们日渐老去的青春。

尘世中,真正想要得到什么,往往沦为自已难解的迷题。付出太多,却总难遂人愿。耕耘就有收获,庭院瓜果菜蔬和花事,简单地解析出生活的底色。

如今,节假日闲暇之余,我与妻更多时间选择回到老家。在清朗的午后,在静美的夜晚,慵懒地仰卧在庭院躺椅上,沏上一杯清茶,静静地等待,等待花开,瓜果满园。

老家的夜晚,蝉鸣、蛙声澄澈、清亮,伴随我们睡得很香、很甜。


作者简介:吴杰,现供职于四川省广元市公安局昭化区分局,广元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诗歌分会会员。创作诗歌、散文200余首(篇),作品散见于《诗潮》《人民公安报》《华西都市报》及当地市级文学杂志、报刊,出版个人诗集《警察情怀》。作品多次在全国、全省公安机关征文活动中获奖。被《人民公安报》推介为“文化之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