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空万米拍高原 宏观大地展宏卷——评许世宏航拍作品集《宏观大地》

 白羊文艺 2020-08-21
《宏观大地》
             
高空万米拍高原
宏观大地展宏卷
——评许世宏航拍作品集《宏观大地》
吴松    曹文

  2019年2月,许世宏乘坐民航飞机拍的摄影作品集《宏观大地》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人民的名义,民航的角度,民族的大地,解民的配诗,民歌的笔法,平民的装帧。不自吹张扬,不充高大上,自然会受人们欢迎。
  许世宏是职业军人而不是职业摄影家,前年满60岁时才退休。在职时公务繁忙,不可能专门拿出时间去拍照。忙里偷闲拍一点也来不及系统地梳理。退休之后回头看,有些照片还不简单。反复筛选剪裁,初步编辑整理,便有了这本摄影作品集。
  许世宏生长在黄土高原,长期工作在西北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对高原有特殊的感情。坐飞机俯瞰高原,为变幻莫测、壮美无比之景所吸引,产生了创作冲动。抽不出空、摆不起谱、租不起直升机和无人机,军务繁忙少闲暇,便结合下部队坐民航机在万米高空用照相机做文章。在这个数码机普及、摄影家和家摄影并存的时代,拍照不是什么奢侈。从高空拍高原也是许多人能做到的,问题是怎么样拍,拍成什么样,才能算生动地再现高原、充分地再现高原,对着高原拍出的照片对得起高原,把高原最美的点线面展示出来,这是许世宏长期思考实践的。光有想法还不够,得多付出辛苦。别人可以坐在飞机座椅上放松闭目养神,他得瞪大两眼观察,适时按下快门。
一、展开高曕远瞩之视界
  2019年3月4日,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之后指出:时代呼唤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强调,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许世宏的画册虽然出版在两会前夕,但完全契合了书记的重要指示,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拍摄有高度,视角有广度,解读有深度,选编有精度。没有停留在好看、漂亮的层面,而是着力发掘其内涵。从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如14页《中国大盆景》是一座水库电站的全景,95页《风能之光》是一座风电矩阵。反映了时代巨变,描绘了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之力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了像、立了传、明了德。展示了中华大地之丰姿、中华精神之伟力、中华文化之厚重。
二、观赏高原大地之风采
 中华大地多姿多彩,高原大地尤为雄浑壮美。
 许世宏以孩提般的好奇心和信徒般的虔诚意来观赏高原大地、为高原大地写照唱颂歌。不是居高临下而是高看一眼。内封题图勾勒出一幅发髻如云、目光如炬的女性侧面像,就体现了对祖国母亲的崇敬。92页《深山古寺》、93页《远方和诗》,则分明透露出三分禅意、七分诗意,读后令人十分惬意。开篇第一幅《故事》,画面左下至右上是一条拉链状的山脊,两侧是沙漠戈壁。非但没有割裂画面的感觉,而且有连接、有呼应、有蕴涵,拉链里是博大胸怀,拉链里有无穷故事。与歌曲《父老乡亲》中“胡子里长满了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许世宏以独特眼光,以三似手法显高原大地风采。一曰形似,直接获取外观外形相似之被摄体。如10~11页《英雄树》,由沟壑中的橙色田地勾勒出铜枝铁干,形成一棵硕大无朋的树,虽伏地而不失英雄气概。二曰神似,通过心灵去感受获取被摄体。如19页《那首歌》,山色斑斓,路有光感,跟着感觉进入山河布置的迷宫,边走边哼,成为优美的小调。三曰意似,通过头脑思考获取属性相似之被摄体。如23页《心语》,既无心形又无心色,只是以蓝色平静的湖水感应平静的心灵,让人感到心平气和、语重心长。
三、抓住稍纵即逝之时机
 航拍不像在地面拍摄,不能攀高下低、左转右转、反复对比选择角度,也不能架好相机等待合适的光影。坐民航飞机拍摄更受限制,不能像用直升机和无人机一样选择合适的天气和早晚的时机,不能悬停,不能重飞。只能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而且是一锤子买卖。过了这村没这店,过了这时没这景。这对摄影者是严峻考验,考的是摄影者的真功夫。
 一考案头准备功夫。出发前先要清楚航班从哪经哪到哪,中途可能遇到哪些景观。地理常识要熟记活用,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上一级台阶有一级不同。世界屋脊 邻近国界不在国内航线下,只能南望。低一级的高原盆地,沟壑纵横,干燥少雨,沙漠广布,梯田鳞次栉比。28~29页《驿动》就是一幅壮观的梯田美景,灵动的梯田引发了心灵的驿动。
 二考分析地貌功夫。我国山脉虽纵横交错,但分布有一定规律。不仅构成宏观地貌分布的骨架,而且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从空中看,地貌形态中的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形态各异。最有灵气的水,由于季节、气温的不同,呈现出不同姿态。如52页《笔意》似一幅山水长卷,前景河流曲折、中景山势起伏、远景冰雪覆盖,蔚为壮观。
 三考适时拍摄功夫。飞机以每小时几百公里的速度飞行,拍得好不好全看反应能力。如果说地面近拍是移步换景的话,航拍就是眨眼换景。快门按早了不行,按晚了也不行。不能准确预测,果断拍摄,只能能下遗憾。如48页《浣纱》其实是山岩的曲线,但确实柔如水、飘若纱,如果不能及时拍摄,就会与这种罕见的高原秀美景观失之交臂。
 许世宏三考总体合格,抓拍下了绝大多数精彩瞬间,但也不可避免地漏掉一些美景。但他是有心人,总把上次考作为一模、二模,美景漏过一次两次,绝不让它漏三次。通过模拟,积累经验,汲取教训,冲击摄影的985和211。
四、呈现千姿百态之美景
 高原与高原不同。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多,青藏高原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紧密结合,青海高原河流密布沼泽众多,黄土高原地台地块褶皱带交错,形成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如封面照片,山皱纤毫毕现,冷暖调犬牙交错。左侧深深的窝仿佛记录下从历史走向未来的足迹,整体色调的渐变寓示着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的融合。加上书法家毛广淞以古老的爨体题写书名,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
 许世宏观山则情满于山,睹水则意溢于水。常能于情理之中拍出意料之外。摄下连绵起伏直接云天的群峰,蜿蜒曲折柔似飘带的河流,层层叠加描金镶银的梯田,流光溢彩波澜起伏的丹霞,酣畅淋漓浓墨重彩的寒林。带着激情不断拍摄美景,镜中美景不断引发激情,形成了良性循环。
 大部分高原缺水水更为贵,俯瞰高原拍水拍出特色更难能可贵。水有三态气液固,画册中都有充分展示。表现云的如封底照片,以民航红标点缀云海,编排时叠在隐约可见的群峰之上,形成一幅和谐画面。再如121页《云朵的童年》,摄取了云初起时的小朵,含苞待放,引人遐思。表现水的如135页《阿里珍珠》,画面上错落分布在山巅的小天池宛若珍珠散落,串起来就是一条优美的项链抑或念珠。再如76~77页跨页、左右出血的《动脉》,以滾滾洪流生动展现出来动脉之势。表现冰雪的如86、87页的两幅冰川照片,虽在画面上占比例不大,但雄踞群峰之巅,愈显其纯白而圣洁。
五、展开灵魂深处之对话
 摄影虽是对拍摄对象的真实再现,但拍什么、怎么拍,观察取舍体现了摄影者的主观意愿,拍成什么样体现了摄影者的把握能力。
 许世宏从镜头与自然地貌的对视映射沟通,升华为心灵与自然的对话交流互动。以对祖国山河、大地母亲的敬畏、崇奉之情去探寻大地之美、自然之美,并用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境界。亦如他在部队当报道员时,宣传一个先进典型,提高一次思想觉悟。
 高原是出壮美作品之处。唐代流传下来的2000多首边塞诗,如黄沙百战穿金甲,大多产生在高原,全都以高原为背景。其后历代咏高原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新时期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射天狼》《西线轶事》,报告文学《沙坡头-世界奇迹》都是以高原为背景的。屈塬作词的《西部放歌》中“冰河化春水,荒漠变绿洲……”,也唱的是高原。从某种意义上说,《宏观大地》就是一首用照相机做的西部放歌。看,82页的《消息》不就透露出沙漠变绿洲的消息吗?不就是沙坡头上创世界奇迹的生动写照吗?
 现代诗《神山》以喀喇昆仑为世纪伟业之象征,展开想象的双翼,抒发壮志豪情。许世宏的摄影作品同样注重宏观构思,一如其书名。他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体现了宏阔博大的美学追求,在历史长河中体味民族精神。如80页《大漠风》、91页《会意》,生动再现了高原罡风、大漠雄风刻画出的坑钵沟壑。使人联想到沙暴骤起时,如万马奔腾凌空袭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反衬了一代代治沙人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战胜死亡与空落,营造沙漠绿洲,利用风力资源的艰苦卓绝。
 许世宏在拍摄山河大地中感悟其雄伟,激发豪情,净化心灵。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仍能保持豁达乐观向上的心态。他2010年拍摄的《塬上雪》(123页)就是以冰封大地喻形势之严峻。但画面中也蕴含着生机,加以配诗”从冬雪到春草春,年节还在赶着路程”。画册中的每一幅作品都标明了拍摄时间和拍摄参数,立此存照,载入史册。
六、加以独辟蹊径之解读
 坐民航机拍照,不可能事先作很细的构思,然后按部就颁去拍。只能靠快速反应,见到不同寻常的景物果断拍下来。原先设想的实现不了,就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反正不能空着手潇洒走一回。乘机一把抓,回来再分家。慢慢筛选,剪裁处理,认识升华。
 许世宏从2010年初就开始在民航机上拍照,开始是由于舷窗反光而照片模糊或机翼进入画面太占位置,也错过了不少拍摄时机。经过不断摸索总结,买机票尽量避开中午,选座位尽量避开中间。这样光照利于拍摄,受机翼影响小,拍摄机会多了。他也在征得对侧乘客同意后到更适宜的舷窗去拍,拍出了一些低光照摄影作品。如72页《传奇》,全片为暗调,中下部一点高光成为点睛之笔,描绘了田连阡陌的景象。类似绘画中的伦伯朗用光法,生动传神。
  画册所选作品绝大部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拍摄的。在画面的剪裁上,有横有竖有方,比例各不相同。最大画幅比例达1:4.5,如国画长卷。如65页《读山有感》就是一幅工笔云山图,加之左右出血,给人以延绵不绝之感。最小画幅比例1:1,似油画小品,有印象派抽象效果,如96页《个性》,确实与众不同,描绘了独具个性的高原红。
 许世宏在推敲照片标题与说明时,遇到了同乡战友,洪洞县的好人乔解民。解民虽转业到国家机关工作,但依然一片冰心、十分热心,为130多幅摄影作品各配一首诗,二者交相辉映,相得宜彰。如193页《长调》的配诗:踏遍青山心不老/才有海的激情/用海的视野/讲山的故事。山进入我的镜头/我化入山的境界/人生是如歌的行板。我以山的名义/唱一曲辽阔的长调/把对祖国和亲人的爱/写遍所有的峰谷之间。
    七、留下难以忘怀之印象
《宏观大地》出版发行后,在业界及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赞誉品评接踵而至。天元写的《天地合一  诗意旅行》就很中肯:“作品给人以胸襟开阔的感觉,具有很强的穿透力……画面看似随意,有不规则的图案、扭曲的线条、夸张的色彩、非标几何形状以及各类似黑白结构的影调,但与光影配合却充满了韵律,构成了视觉效果的广袤和宁静”。他还引用了诗人言“我追逐自己,寻找自己,跑到了天涯海角,才找到了自己”和摄影家言“我追寻世界,寻找世界,跑到自己的内心,才发现了世界”,来说明许世宏努力做到天人合一,景中有我,我中有景。读到这里,耳边仿佛响起刘欢《千万次的问》: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天元把许世宏的摄影比作在高空给大地做了一个“微创手术”,呈现了大地与大自然的微妙关系。我倒觉得,许世宏的摄影是给大地作了无创的彩超,即使像《动脉》(76~77页)那样栩栩如生之照也是无创伤所得。摄影是创作,不会留下任何创伤。他镜头中远山与天以蓝色为主调,近地以红黄棕为主调,点缀以绿色,充满生机与活力。水不但形态变换色彩也变换:呈冰雪态时之洁白,为云气时之蓝白,逆光下之煞白。为河流时之赭红、碧澄,为湖泊时之淡绿、深蓝。令人难以捉摸。
 不少读者赞叹许世宏的拟物手法,用照相机在大地上描龙绣凤状动植物,栩栩如生。如31页《碧龙戏珠》《巨蜥汲水》,34页《孔雀的字典》,40页《舒枝展叶》,68页《龙凤呈祥》,69页《飞天》,117页《灵芝献瑞》。
 美中不足是个别照片剪裁不够,有些杂乱景物破坏画面,可通过斜切或剪裁加以解决。个别页编排不当,有的照片,只跨页一小条,参数也看不全。还有个别照片漏排了拍摄参数,与全册风格不统一。整体印刷效果还难尽人意。不过瑕不掩瑜,而有遗憾的艺术品同时也意味着将来的又一次提升,让我们翘首以待!
本文作者   吴松  曹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