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文 I 作家马丙贵三国解析对照谈

 白羊文艺 2020-08-21





三国解析对照谈

 

——辨析马丙贵的“三国解”

 

曹文

作家马丙贵精研《三国演义》等历史名著,博览相关史料,旁征博引,说古道今,深入浅出。通过解剖三国人物的行为特征,挖其思想根源,论其策略智谋,捋其经验教训,喻世明理,启迪今人。
其先在文学期刊“品读三国”专栏连续发文,引起广泛关注。接着在网站发布“读三国说三国”系列,因其颠覆性的立场观点,点击点赞率较高。在读者的推动下,2016由现代出版社出版了作品集《三国之心智》,该书连续两年成为当地新华书店畅销书。再经三年打磨,以原作为基础,充实材料,订正观点,修改论述,于2019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了《解码三国》,解读三国现象。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当今社会职场现象的洞悉,他又以各方代表人物为中心分类。切成刘备、曹操、孙权、司马懿4部分,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纵论三国四方,新书《缘何鼎立》即将出版上市,本人有幸获得作家同意,先期唯一阅览。感到与前两本比较,这次带有质的飞跃。我就从这个角度,写一篇三国解析对照谈。打个比方,如果说解析《三国演义》是解剖小白兔,前两次算是皮毛的初探,这次是根本的深入。
前两次都是加后记共72题,方式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有的只是笼统地提一下三国,甚至没出现三国两字。如《剑》就是广义地说剑,没涉及三国人物,倒是说了汉高祖、唐明皇。又如《众官告免》只是广义地分析历史现象,并没有具体到三国。再如《不斩来使》只点了三国斩来使,并无列举案例,倒是详说了苏武。《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则重点说刘、项。相比之下,这次是瞅准时机插杠子,刀刀见血,精准地捅到三国四方每一个集团的本质上。
  当然,前两次也有集中火力之篇。如《小品王》说刘备的演技,《坦然糗事》揭曹操的老底。但总体上不像高射炮对单目标集火成网,倒更像火箭炮对多目标大面积杀伤。直接以四方头目切入正题的有26篇,占1/3强。其中刘备9篇,曹操13篇,孙权和司马懿各2篇。相比之下,一些次要人物倒是频频入题,关羽和诸葛亮各5篇,许攸和杨修各3篇,荀彧、魏延和孙策各两篇。庞统、张飞、徐庶、董卓、杨松、张鲁、阿斗、蒋干、祢衡、姜维、王垕、成济、吕蒙、鲁肃、袁术、袁绍、吕布、贾诩、陈宫、马谡、王平、郭嘉、羊祜、司马昭、何进、刘协等26人都独立成篇且随机排列,与四巨头总体分量相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家关注的是“辅臣”,即中间人物的命运。


 这次以“三国四方”的四巨头为纲,其余都是目。或敌或友,或上司或下属,皆划归四个方面。其中刘备27篇,曹操23篇,都和前两次直接说四巨头的篇幅相当。孙权和司马懿各8篇,篇幅比前两次番了两番。前两次《乱世佳人》中蔡文姬及诸葛亮老婆、吴押狱老婆、马邈老婆、郭汜老婆、徐庶娘、辛敞姐姐、吕布女儿等半边天,这次不再提及,主要是对揭示四巨头本质作用不大。当然,刘项的老婆更是八竿子打不着,也无踪影了。这次共66篇,因为切块分条,显得更顺。通过深入剖析,剥下刘备的画皮,交代曹操的底细,扒掉孙权的裤子,揭开仲达的面具,显然这一次作家关注的是“做主”的领导人的命运。以下从几个方面浅析作家的思想认识,观点有与作家相异者,学术研究就该各有各的看法,读者可自由站队,或者另起炉灶。
一、剥下刘备的画皮
前两次对刘备的画皮也撕了个口子。如《小品王》就对他的演技作出较高评价,显然是讽刺的笔法。刘备建蜀国,估计后来川剧变脸就是借鉴了他的演技。这次通过层层剥皮,还原了一个直实的刘备。从本质上说,刘备和曹操是一路货,都是为达个人目的不惜牺牲别人的一切。荀彧与吕蒙都是好眼力,看出刘备是枭雄。诸葛亮之所以对刘备有较高评价,一是出于个人目的拍领导,二是仅从个人角度看问题。
《缘何鼎立》写刘备的篇幅最多,也是因为他的画皮层数多。由于罗贯中的尊刘贬曹倾向,《三国演义》中对刘备有不少溢美之词。加上后世误传再演义,还有历代封建统治者需要树立正面的帝王形象,对刘备掩恶扬善,简直成了楷模。其实只要脑子转个弯,就不难明白,作家正是揭其面具的手术大夫。
都说刘备讲信义,仅从荆州问题就可以看出其无赖程度,毫不在其老前辈刘邦之下。乘孙权抵御曹操之机,巧取豪夺战略要地荆州,美其名曰“借”,实则有借无还。鲁肃三番五次去讨要,刘备巧说方便时就不还。前面说荆州是刘表的 ,现在刘表死了应该归属刘琦,而刘备与刘表是同宗所以代为保管。后来一次说荆州是借的,等打下益州再还。鲁肃去讨荆州,喝了一口酒,对刘备说,以前皇叔说过公子不在,即还荆州。现在公子已经去世,不知荆州几时交割?刘备却举杯劝酒,鲁肃又不好说下去了。喝了一会,刘备还是只字不提,鲁肃忍不住又开口了。诸葛亮瞪了鲁肃一眼,气昂昂地反驳,一番话说得鲁肃哑口无言。半晌,才忧愁不安地说,这件事对他很不方便。诸葛亮假装奇怪,问他有什么不方便。鲁肃就把自己怎样劝阻周瑜,又怎样担保讨还荆州的前后情节,说了一遍。接着,他又连连叹着气说,教我怎样回复!教我怎样回复?他又替刘备设想,恐怕周瑜出兵夺取荆州。但是诸葛亮不把周瑜放在眼里,却代鲁肃出个主意。鲁肃没法想,只好答应。刘备就亲笔写成文书一纸,押了字。保人诸葛亮也押了字。鲁肃又去了几趟也是白跑。头回去了,刘备抱着鲁肃大腿哭,还满地打滚,说什么苍天无眼,可怜我独撑汉室血脉,却没有自己的地盘,如今你又来讨荆州,岂不是亡我大汉吗?给鲁肃扣了亡汉的大帽子,吓跑了鲁肃。二回去,刘备领兵攻打益州去了,留了关羽镇守荆州四方,关羽见了鲁肃只管拉家常,一个劲夸赤壁一战打得漂亮,只字不提还荆州之事。按刘备定的调耍赖皮,不给鲁肃插嘴的空档。刘备攻克益州,孙权派诸葛瑾向刘备索求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说,等我取得凉州后,一定奉上荆州。孙权说这是刘备的推托之辞,于是任命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但都被关羽驱逐。孙权大怒,派吕蒙率两万军马夺取三郡。吕蒙攻下三郡后,鲁肃和关羽会谈,会谈中鲁肃斥责关羽说,我们诚心将土地借给你们,是因为你们兵败又从远方而来也没有立足的资本。你们已得到益州,既没打算还,只求三郡,又不愿意。话还没讲完,在座有人插话说土地只有有仁德的才配拥有,鲁肃厉声叱喝,言语和脸色都很严厉。关羽直接拿刀吓唬,鲁肃也不敢硬闹。三国斩来使是空前绝后的。最后一回去,鲁肃是打算聘关羽闺女给孙权侄子,和东吴缔结政治联姻。奈何关羽此时已经坐大,傲慢地侮辱了东吴政权,说什么虎女焉能配犬子。后人评论此时的关羽人格膨胀到了极致,这才酿下大祸,导致东吴复仇,荆州失守。最后还是吕蒙白衣渡江夺回荆州,干掉了关羽。
都说蜀国之所以可以三足鼎立,因为它占人和,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而人和乃刘备之功。刘备确实会拢络人心,为了做事不怕丢人,能放下身架。三请诸葛亮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无须像讨荆州那样回放。原因就是他跃檀溪惊魂定时,经水镜先生指点,认定诸葛亮是对自己有大作用的,不择手段要弄到手。你拿一把,我再来一把,斗得就是个耐性。关羽张飞都忍不住了,他能忍。老二老三不耐烦了,老大不能不耐烦。请来28岁的诸葛亮,不从基础做起,直接任命为CEO。当年刘邦突击提拔韩信,那韩信还有点基层工作经验。这诸葛亮完全是家门校门单位门,纵有隆中对那也只是点理论。刘备放心放手大胆破格使用,换来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临死前还给诸葛亮加一票,说阿斗不行就取代。吓得诸葛亮赶紧表忠心。刘备抚赵云战袍摔阿斗,也是做给关张看的,意在拢络人心。鬼才相信他对弟兄们比儿子还亲。
说刘备宽厚谦和,要看什么时候对谁。这家伙也是翻脸比川剧变脸还快的主儿。入川前对刘璋那是毕恭毕敬装孙子。拿下益州后就翻脸不认人,要刘璋屎壳郎搬家,赶快滾蛋。说刘备善于纳谏,善待提不同意见者,也得看什么时候。由中原入西川,自领益州牧,羽翼未丰,需要继续拢络人心。对拥护入川的法正等人和反对入川的黄权等人,都加官晋爵。对跟隨自己入川的和原在西川当官的利益一律保护。益州嘛,有头有脸的都得受益。关羽耍小孩子脾气,还给予特别赏赐。真是太英明了!谁知他一阔脸就变。他要称帝时,谁拥护就提升谁,谁反对就干掉谁,完全是顺者昌逆者亡。他要起兵伐东吴时,诸葛亮也难劝阻。不行你留守,哥儿们御驾亲征。有人说职务越高觉悟越低,不够准确。应该说职务越高越容易显出觉悟低。地位低的人未必没有邪想法,问题是有想法没办法。有贼心没贼胆,有贼胆没贼钱,有贼钱没贼权。干不了大的坏事也不会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刘备集团还有两个重量级人物诸葛亮和关羽。前两次都各以5篇作了专论,这这穿插在各节中。诸葛亮被神化为智慧的化身,他确实是一个看问题敏锐,处事有胆识、有谋略的人,对蜀国的建立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这并不能掩盖他本身最大的一个缺点——独断专行。这主要表现锦囊计和斩马谡中。每逢重大事件,诸葛亮总要把装有妙计的锦囊交给执行任务的人,吩咐到时开看。不仅根本不与人商量,而且不让人事先知道事情该如何去做,一切似乎都只是他那种能够先知的智慧在起作用,其他人都只是被他的智慧所驱策的、被动的工具。这里暂且不论作者的写作目的如何,单就诸葛亮的行为来看,未免失之偏颇。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马谡之死。
刘备在临终前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未可大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诚宜开张圣听……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话。然而在街亭这场关键战役时,他还是任用了马谡担当主将。结果由于马谡的畏首畏尾和纸上谈兵的空谈理论,导致了惨败,使得蜀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点基业又付诸东流了。诸葛亮在挥泪斩马谡之后,也自贬三级以此谢罪。一友戏以马谡母豫剧腔哭诉诸葛亮:亮啊,你可把俺谡坑啦!明知他不中,还叫他带兵,能不失街亭?想跟恁混口饭吃,没曾想送了小命。老乡观念害死人啊!
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还有不少差错。初次伐魏时,魏延曾提出一项作战计划:可赐(我)精兵五千,直取路出褒州,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十日之中,可到长安。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若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而可定矣。这是一条完全可行的作战计划。可是诸葛亮对魏延有偏见,认为这条计划不是万全之策,于是采取了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的稳妥方案伐魏。结果六出祁山均无建树,自己也累死在五丈原。说魏延有反骨完全是主观臆断,即使反也是被逼反。
关羽被誉为战神,称为武圣。但也得一分为二,既看他过五关斩六将,又看他败走麦城。关羽率残部渡过襄江后证实荆州失陷,糜傅降吴,昏厥于地。陆逊这个超级麻醉师麻痹关羽时用的剂量也是够大的,掏心术早结束了,患者才醒过来又晕过去。关羽爬起来,一面派人往成都方向求援,一面试图夺回荆州。曹操借东吴之力解樊城之围,也不穷追猛打落水狗。把这收摊擦屁股的事留给东吴,自己袖手旁观。毕竟自己帮过关羽、放过关羽,关羽也放过自己。我再放过你,孙权能不能放就看你的造化了。关羽行至荆州,得知吕蒙善待蜀军家眷瓦解了他的军心,将士无心恋战,怕伤自己亲属不愿力攻荆州。气得咬牙切齿我活着杀不了吕蒙,死了变厉鬼也不能饶了吕蒙。看来吕蒙不光善于掏心战,还善于攻心战。他打的是讨回荆州的旗号,你借了长期不还,我讨回来,是为正义而战。先放和平空气,散布东吴无威胁论,让你麻痹。夺回荆州,善待敌军家眷,瓦解其军心。进攻时悄悄地接敌狠狠地打,防守时稳稳地守城慢慢地拖。是综合运用法律战、舆论战、心理战,交替使用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的典型战例。你诸葛亮不是三气气死周瑜吗?蒙哥立马气死关羽。让你领教领教“江东群鼠”的厉害。关羽先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然后被吹捧吹昏了头脑,最后被一系列的想不到失败整昏了头脑。被吴军包围在山谷里,已是军心大乱,众叛亲离。和当年项羽兵困垓下的处境极为相似。只是项羽要别虞姬,他没带貂蝉来。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他垂死挣扎而被擒。派出的廖化到上庸,向刘封、孟达哭诉关羽困境,哀求支援。人家说关羽不是牛吗?活该!平时不烧香,忙了急祷告是不行的。再往成都求援,远水不解近渴。等不到援军出动,这边赤兔跑过八道梁了。关羽身陷绝境,依关平之计退守麦城,不听东吴诸葛瑾劝降。吕蒙就不客气了,围三缺一猛攻,北门虚留生路。关羽可没曹仁的本事,人家是同心同德,他是离心离德。死心塌地跟他走的就剩一个关平了。再耗下去,在吕蒙强大的军事攻势与心理攻势下,像张飞那样被部属割了脑袋去向东吴邀功也完全可能。万般无柰再走。关羽带关平等残兵败将出城不远,朱然伏兵四起,这是吕蒙早已安排好的。人越打越少,士气越来越低,关羽还要抄小路往西川。王甫劝他走大路防埋伏,他还煮熟的鸭子嘴硬:有埋伏也不怕。关羽仓惶逃往临沮,又中埋伏,被绊马索绊倒,被小将马忠活捉。孙权再次劝降,关羽两眼圆睁怒骂。孙权说:不识抬举就送他上西天吧!
二、交代曹操的底细
《缘何鼎立》在曹操部分开头引用了一首歌词,是获第六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二十大最受欢迎金曲的《曹操》。开宗明义地说,对刘备的评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曹操则是就事论事说现象。因为曹操是性情中人,敢说敢作敢当,不像刘备那么诡诈阴险,加上罗贯中的偏见,曹操除了脸白全身都抹黑了,没什么画皮可剥。
曹操20岁就当了洛阳都尉,也算首都的一名警长了。要在太平盛世的话,慢慢熬着就有舒服日子过了。问题当时是乱世,乱世用重典。热血青年曹操上任伊始就从严,制定了严格条例,制做了五色惩戒棒。实施严格管理,违者大棒伺候。当时得宠的宦官蹇硕也算个大人物了,他的叔叔蹇图仗势胡为,提刀夜行,图谋不轨。被抓来还不服训诫,曹操手下不留情。蹇图嘴硬身板不硬,没几下就丧命在棒下。800年后同乡晩辈包拯制龙头虎头狗头铡,或许就是受曹操五色棒的启迪。敢铡附马爷也有曹操的勇气。
曹操为民除害也给自己带了害,他被调任顿丘县令。虽说是享受正处级待遇,但被边缘化了。在任上依然刚直不阿,得罪了权贵,3年后又被挤兑免职。正相当于现在大学毕业找工作的年龄,已经从正处岗位上退了。在家闲居反思,也深切感受到世态炎凉,官场险恶,人生坎坷。
形势风云突变,曹操时来运转。黄巾起义爆发,朝廷需要加强治安,曹操再度出山,拜骑都尉。他奉命率5000马步军平叛有功,擢升典军校尉,掌管近卫禁军。在以蹇硕为首的宦官势力与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内戚势力斗争中,曹操站在何进一边。曹操几次建议先下手为强,翦除宦官势力,何进都不采纳,而是代帝下诏召外兵进京解决纠纷。何进调的部队还没到,就被蹇硕骗去腰斩。曹操闻讯,会同袁绍引兵入宫,尽斩阉竖。这也说明,有个窝囊领导还不如没领导。曹操更深刻地认识到,应当努力争取当说了算的领导,不然有再好的主意也没用。
董卓进京,掌控了朝廷。提升曹操为骁骑校尉,和吕布同为贴身侍卫。董卓很信任曹操,但曹操不满董卓的胡作非为,想伺机干掉董卓。联系一贯表现,曹操是有正义感,勇于担当的。行刺不成,随机应变,及时逃脱。丢了官没丢了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不能成仁。他没有选择杀身成仁,也不相信二十年后又一条好汉的鬼话。回到家乡拉竿子招兵,发檄文,聚诸侯,讨董卓。曹操的义举得到了积极响应,只是由于组织松散步调不一,没灭掉董卓。多行不义必自毙,董卓没死在曹操手下,死在了吕布手下。
黄巾起义再度发威,连破兖州郡县,斩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人急迎有破黄巾军作战经验的曹操继任兖州牧。曹操果然出手不凡,再败黄巾军,俘获30余万,择其精锐改编为青州兵,彻底改变了反朝廷武装的性质,真正青黄不接了。曹操兵强马壮,被朝廷任命为镇东将军,相当于战区司令。他乘势进兵,抢占战略要地徐州。生逢乱世,曹操没有攀附权贵,没有向恶势力低头,而是坚持正直正义正统,极力维护风雨飘摇的汉王朝。
流浪的刘协朝廷向各路诸侯求援,袁绍、刘表等一概婉绝,担心多个婆婆自己不自由。找到曹操这里一拍即合。他应诏前往,恭迎圣驾。刘协有了安身之所,条件大大改善,安全有了保障,自然感谢曹操。曹操又不像董卓、李傕、郭汜和李乐那么胡来,对刘协毕恭毕敬。刘协封他领司隶校尉假节钺录尚书事,掌握生杀大权与奏议大事。这时恰有一个不识时务的袁术称帝,使曹操有了用武之地。曹操发天子诏以讨逆,很快平了袁术。灭袁术之后,还有一个心腹大患袁绍。经过一年多对峙、角逐、拼杀、征战,扭转乾坤,以少胜多,在官渡之战中灭了袁绍,1700多年后上了《毛泽东选集》。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不具备绝对优势,称王可以,称帝是自取灭亡。袁术第一个称帝,第一个灭亡。刘备第二个称帝,第二个灭亡。孙权第三个称帝,第三个灭亡。曹操称王称霸不称帝,统一了中国。曹丕称帝没几年死了,没过几年继任的儿子曹睿也死了,孙子曹芳上台一年被司马懿拿下。司马懿不称帝得善终,他的儿子司马昭、孙子司马炎称帝,有实力灭蜀吴统一全国。
《缘何鼎立》全文引用了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从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等方面对曹操和袁绍作了比较,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当然,曹操也有被马超追杀脱袍子割胡子的狼狈,更有华容道向关羽求饶时的可怜,但总体上是英雄形象。受魏公位加九锡风光至极,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朝野,是善于把鸡毛变成令箭的。


因为曹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手下的著名文官武将众多,不像刘备就耍个诸葛亮和关羽,后来就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了。曹操手下的文官有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刘晔、满宠、杨修、许攸、司马懿等。排名第十的司马懿都成了四巨头之一,论实际能力哪个也比诸葛亮强,只不过罗贯中没给加那么多彩。比如他能把当时在千里之外的司马懿硬拉去陪诸葛亮演义了一场空城计,后来编成戏,入了三十六计,弄假成真了。曹操手下的武将有于禁、许褚、典韦、李典、乐进、张辽、曹仁、夏侯惇、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个个身手不凡。刘关张三人才能打个平手的吕布,就是被曹操手下的人收拾了。至于于禁被水淹七军败给关羽,则完全是由于长期在北方作战,不熟悉当地水文,不知道洪水泛滥的厉害造成的,与将领武功无关。关羽贪水之功为己有,盲目乐观,自我膨胀,不久就走了麦城。
曹操是四巨头里年龄最大也是最先去世的,之后由其子曹丕承父业建魏国。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400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三、扒掉孙权的裤子
孙权是四巨头中出生最晩,出道最早的。他18岁接印,29岁称帝,71岁病逝。既无皇族血统,也没挟得天子,全凭自己努力,当然也有长江天堑的地利。能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壮大,守住东吴半壁江山,孙权这孙子弄权有术。他一定有比刘备、曹操更多的门道,只是比较隐秘,得扒了裤子才能看清。
新官上任三把火,孙权面对强大的外敌入侵,也在水乡用三把火使强虏灰飞烟灭。第一把火烧曹操。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208年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后曹军进占新野,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80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坂坡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3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5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不久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在痛打一顿后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此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大规模南征,但仍旧占据着南阳、南郡二郡之后从南郡、南阳郡中分置襄阳郡、南乡郡,刘备挥军向长江以南的零陵 、武陵、桂阳、长沙四郡发起进攻,孙权则命令周瑜围攻南郡治所江陵县。孙权以5万人马战胜曹操80万大军,是116。这不同于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实际上各路投入的总兵力也没有董卓军的5倍,而且各怀异心,锣齐鼓不齐。不是董卓厉害而是联军太无能了。曹操这80万可是统一号令训练有素的部队,以116,真是太神奇了。只有1700多年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才创造了又一个116,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军。
孙权接掌东吴大权时18岁,年龄也不算太小了。他哥哥孙策是16岁就从他爹孙坚手里接棒的。问题是孙策有点思想准备,面临的形势也不十分严峻。谁也没想到孙策26岁病逝,孙权基本上是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接棒的,且内忧外患交织,形势空前严峻。曹操和袁绍决斗,都要拉拢孙权,手下人意见不一众说纷纭。怎么办?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主要领导主要是拿主意。拿对了,威望就提高,地位逐步稳固。总拿错,威信就降低,地位就动摇。孙权果断选了只有3万兵的曹操而抛弃了有10万兵的袁绍。回答正确加10。但是曹操很快就要请他听第二个题。曹操大兵压境,力量对比悬殊,是战是降?周瑜力主战,而且要亲自组织战役。周瑜顶着极大的压力,也作出了极大的努力,才完胜曹军。外患解除了,内忧就转化为主要矛盾。周瑜功高震主,孙权引进了鲁肃、诸葛瑾、甘宁等人,以削弱周瑜的力量。周瑜也防范孙权,可是防不胜防,不到两年身染重疾而亡。这不能排除孙权或者他的手下做手脚的可能。联系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夺回荆州捕获关羽,在庆功宴上突发狂语骂孙权然后暴毙的情节,孙权或其手下做手脚下毒的可能性就更大了。陆逊人如其名,谦逊低调。自己努力打胜仗,功劳都记在孙权头上。但依然不得善终,最后还是被孙权逼死。孙权这种阴毒的手段不扒了裤子是难见端倪的。
第二把火烧的是刘备。221年,刘备称帝后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3万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面临蜀军的大举进攻,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5万人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猇亭一线。然后在那里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蜀军已深入吴境数百里,由于吴军的扼阻抵御,东进的势头停顿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诱使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决然否定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两军相持半年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决战,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沉住气不予理睬。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在山谷中埋伏了8000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聚歼。但是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江南酷暑时节,热浪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数百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后勤保障困难,且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为陆逊实施战略反攻留下了可乘之机。陆逊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作了一次试探性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案。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中。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真实历史,气死的不是周瑜而是刘备,气得半死的是关羽。这次孙权果断启用新人陆逊,在节节败退,甚至侄儿被围,议论纷纷的情况下,坚决支持陆逊,大获全胜。
第三把火烧的是曹丕。孙权在和刘备作战时向曹丕称臣是一种避免受夹攻的策略,他被封为吴王。曹丕要求将孙权长子孙登送到洛阳为人质。但孙权拒绝了,后来对曹丕道歉,称儿子尚幼,未曾娶妻,父子之情难舍,一旦离乡会水土不服。曹丕没有发作,也没有按下此事。但曹丕很快再要求孙登入质,再遭拒绝。魏吴之间的关系继续恶化,最终曹丕决定攻打孙权。孙权屡次派使节和谈,皆未遂。不久,孙权于222年建号,宣告和魏脱离臣属关系。222年秋,魏征东大将军曹休率舰队沿资江而下直至吴建威将军领丹杨太守吕范指挥把守下的洞口要塞。吕范迁前将军。魏军初期在对吴战斗中取得成功,但吕范遭遇大风翻船,死数千人,于是败于洞浦。但吴扬威将军孙韶和建武将军徐盛率领的援军使魏水军的进攻陷入僵局,乘机又一把火大破曹军。曹休命镇东将军臧霸追敌,不利,将军尹礼被吴偏将军全琮与徐盛枭首。战役在223年春结束 。
孙权的地位也是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的。周瑜去世后,孙权就已经夺得了一些军权。后来鲁肃、吕蒙、陆逊相继被他任命为大都督。诸葛亮去世后,孙权很快宣布,彻底废除大都督这个职位。从此,孙吴政权实现了军权和政权的彻底统一。这是孙权在当时巩固地位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削弱遗老张昭等人,这些人也都是孙策时期的人,孙权提拔了很多自己发现培养的新人。第三个就是开杀戒。继位以后依靠大肆屠杀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陆逊家族本身在江东地区很有影响力,孙权后来狠心地把陆逊干掉。在当时胶州地区,刚刚占领了交州本身并不安定,孙权也是靠杀戮来稳定秩序,因而在当时很多交州地区的老百姓,都被吴军给杀掉了。
四、揭开仲达的面具
    虽然前两次也提及三角斗变成四家赌,但这次《缘何鼎立》把司马懿(字仲达)作为专章来写。
 司马懿打下了基础,他的儿司马昭灭了蜀。263年,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魏军西路邓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东路钟会军则主攻汉中诸城。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晃飞诸葛绪,直奔东路抵挡魏军主力。而钟会大军在占领汉中大部分据点后,前进到剑门关外时 被回援的蜀军阻拦,僵持不下。邓艾则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26311月,蜀汉灭亡。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灭了吴,实现三国归晋。279年,司马炎发兵20余万,水陆并进,分六路攻打吴国,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后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在东线战场,吴国丞相张悌率领3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被晋朝的军队夹击大败而归。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吴国灭亡。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进,发挥强大水军作用,临机果断,一举获胜。吴主昏庸,防务松弛,将士离心,缺乏统一对策,招致节节失败。晋灭吴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数十年的中国复归统一。
司马懿像一粒种子,寄生在虫子体内。冬天蛰伏,春天发芽,夏天破虫破土而出,秋天终于成为价值很高的虫草。应当说,四巨头中对国家统一贡献最大的是他,其次是曹操,再次是孙权,最次是刘备。《缘何鼎立》用的是倒叙手法,升幂排列,是老鼠拉木锹式的。刘备主要是演,加上罗贯中贴,包裹着层层画皮。司马懿主要是装,长期蛰伏,因此只是戴了些面具。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挖山不止。自己完不成有儿子孙子。《缘何鼎立》以隔空喊话改编格局为题,从曹操采纳司马懿建议,联吴拒蜀,转危为安切入。接着分析了司马懿与曹家四代的关系。司马懿作为魏国的重臣、权臣,辅佐曹家四代: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屡建殊勋。开始尽管也受到怀疑,但一直受到重用。直到曹芳上台,和曹爽一起排挤元老。加之曹爽胡作非为,国将不国。司马懿权衡再三,既为了自己家族生存,也为了民族发展,发动兵变,诛曹爽,控实权。使曹芳成为傀儡,为西晋奠定基础。司马懿奉四主时,各个历史阶段地位作用不同,策略手段也不同,充分体现了他的老谋深算。

司马懿被曹操利用。司马懿比曹操小24岁。当初曹操没什么功名的时候就是由司马懿他爹推荐当官的。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跟曹操做事,非常能干可惜英年早逝。曹操感恩其父,怀念其兄,就想让司马懿跟他做事。可是司马懿偏偏看不上曹操,又是装病,又是压腿,就是不去。208年,年过半百的曹操当上丞相,权倾一时。强辟未及而立之年的司马懿为文字掾,相当于秘书。可见司马懿的文字还是不错的,只是没有留下曹操《龟虽寿》那样的名篇。司马懿也逐步认识到曹操是有能力、有作为,慢慢转变态度,愿意跟着干了。不久,曹操让司马懿辅佐曹植,司马懿不去。大概他看出了曹植有文才缺帅才,干不了什么大事。又让他辅佐曹丕,他就去,而且两人关系不错。曹操担心他干预家事,又把他调开了。后来他跟着曹操讨张鲁、孙权,献过不少计策,也在政治军事权谋方面从曹操那儿学了不少东西。因积极支持曹操称帝而受到信任。220年,曹操身体每况愈下。在亲自督阵击退刘备两次进攻后,难以再上前线。蜀军再次来犯时,派于禁去抵抗。不幸水淹七军,曹操提出了从许昌迁都洛阳。司马懿等力谏阻止。认为迁都时机不适宜,会动摇军民信心,助长敌方气焰。尽管于禁打了败仗,但不影响全局,必须坚决顶住。利用蜀吴矛盾,折散其联盟,扩大自己的实力。不久,孙权派吕蒙袭江陵杀关羽,双方矛盾加深,出现了有利于魏的局面。
曹操看出司马懿才能、度量、修养过人,对他存有戒心,但还要利用。甚至在遗言中还说司马懿不可重用。司马懿与曹操地位悬殊,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他十分低调,处处谨慎。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几千年来中国官场的潜规则之一就是部属要比领导差一点儿。差太多了,他认为你啥也不是把你踢开。一旦超过了领导,他认为你形成威胁就把你干掉。因此,除非你能控制局面或取而代之,就是某些方面比领导强也要装作差一点。杨修不就因为“鸡肋两次猜中曹操的心思而被当作危险人物清除了吗?司马懿在跟曹操的特殊阶段,要想生存必须以高超的手法显示低调。这就有了立身之本,为以后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了做事不能怕丢人。诸葛亮的悲哀就在于过分好面子。为求重用,先请人炒作抬高吊起胃口。再摆点架子,让刘备三顾茅庐,自己赚足面子。然后来个隆中对,云山雾罩把刘备侃晕,让他佩服自己而委以重任。可惜大前提错了,他没有从根本上认清天下大势。结果上了腐朽没落的以哥们意气为组织基础的刘蜀集团的贼船,走上了必然灭亡的不归路。尽管鞠躬尽瘁,也只能死而后已而已。司马懿的幸运在于他选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曹魏集团,为了发展长期隐忍,连侍四主。最后在迫不得已时发动兵变掌控政权,为创立西晋奠定基础。
司马懿被曹丕借用。司马懿比曹丕大8岁,算是兄弟辈。他任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与陈群、吴质、朱铄为四友,协力助曹丕上位。在电视剧《军师联盟》中被演驿夸大,但毕竟不像空城计那样空穴来风,而是确有联盟。217年,曹丕在司马懿等的支持帮助下立为魏王世子,在与曹植的多年争储中取得最终胜利。220年,曹操病逝。司马懿治丧,把棺材运回邺郡,还让他弟弟司马孚劝慰曹丕节衷顺变,以国事为重。曹丕接任丞相、魏王后,封司马懿为河津亭侯,任丞相长史,总管丞相府事务。受禅豋基后,擢司马懿为尚书,很快转任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加侍中,可以自由出入宫禁。曹丕借司马懿等人之力上位,自然投桃报李,给有功之臣加官晋爵。对于竞争对手曹植,也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幸亏曹植文才好,反应快,作出了著名的七步诗,才逃过一劫。不过也着实大吃一惊,猛长一智,之后就老老实实远离权力之争的漩涡了。
224年,曹丕在魏吴边境组织军事演习。司马懿留守许昌,改封向乡侯,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5000人。加给事中,录尚书事。225年,曹丕发水师征吴,司马懿仍留守,依然干得不错。226年,曹丕病危。司马懿与曹真、曹休、陈群同受遗诏,辅佐下一代皇帝曹叡。总的看,司马懿与曹丕是托国能臣与得意君主的关系,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早年曹操怀疑司马懿有不臣之心时,曹丕力保司马懿,把他比作萧何。以后又借他之力,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扩大地盘,辅佐继任。这个时期,司马懿也确实忠于曹丕。直至曹叡执政时,司马懿也没有二心。以后随着形势变化,才有了其他想法。
司马懿被曹叡重用。对曹叡来说,司马懿可以算伯伯辈的了。司马懿极力辅佐曹叡,也受到曹叡重用。227年,蜀国降将孟达谋反,为诸葛亮北伐作内应。司马懿奉命征讨。孟达这人反复无常,当年在蜀国不得志就降魏。曹丕对他十分信任,让他掌管西南,他也尽心尽力管得不错,还引起群臣嫉妒。曹丕一死,孟达失宠,就想着去吃回头草。司马懿急袭孟达,8天兵临城下,16天攻克险要的新城,取了孟达首级,平息叛乱,立了头功。也向新主子献上一份厚礼。曹丕一死,诸葛亮就来情绪,想乘魏国新君立足未稳之机先下手为强。上出师表,率军伐魏。229年、230年两次进攻,都被曹真、张郃击退。231年,曹真病死。诸葛亮欺魏国君王不敢御驾亲征又无得力主帅,再次向魏发起进攻,不想碰上了司马懿。曹叡在率兵征战方面确实比不上他爹和他爷爷。没了曹真,只好让司马懿上前线。司马懿确实长期在朝中,缺乏亲临一线带兵打仗的经验。不过猛将必发于卒伍和台阶论都有其局限性。战神韩信不就是由小官直升大将军而百战百胜吗?关键要看是不是善于学习研究,能不能弄清楚战争规律进而掌握战场主动权。司马懿西屯长安以御敌,初战不利,伤亡3000人。但他敢于担当,善于汲取教训。不是推缷责任在下级中找替罪羊,而是主动承担责任,分析双方形势,采用步步为营之法,拒诸葛亮于国门之外。诸葛亮毫无办法,到6月粮草尽时也无机可乘,只好撤退。拿不下司马懿,诸葛亮咽不下去这口气。经过3年认真准备卷土重来,志在必得。234年,诸葛亮再度北伐,准备决一死战。与司马懿对峙百天,相持不下。司马懿善城战,等诸葛亮来攻城。诸葛亮善野战,想引司马懿进攻。甚至使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妇女头巾。意思是:别娘兮兮的,是爷儿们就出来决一雌雄。谁知道又看错了人。你把司马懿当周瑜啦,那么容易生气?当然不生气也得假生气,还得考虑部队士气。司马懿虚张声势:诸葛亮这小子也太不是东西了,欺人太甚,请示皇上,我和他拼了。持节使很快来了,司马懿接旨:不准出战。这样曹叡有了面子,司马懿也有了面子,还保存了实力。只有诸葛亮赔了头巾又耗粮草,一计不成再无计可施。即使有计也动摇不了司马懿坚守的决心,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你能把我怎么地。诸葛亮自知强攻不行,撤退又丢人。加之司马懿坚壁清野,诸葛亮不得不分兵屯田,继续与司马懿抗衡。屯田,诸葛亮就更不是个儿啦。司马懿是农业专家,在魏国屯田水利农耕方面多有建树。这么斗,更是鸡蛋碰石头。加上刘禅上台后思守成厌攻战,诸葛亮三番五次伐魏失利免不了受指责。内外交困,心力交瘁,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决一死而战无果。司马懿再次得胜回朝。辽东是魏蜀吴之外的另一股势力,是魏的附属国。当蜀吴再次联盟拒魏时,辽东派人与吴串通,企图南北夹击魏。魏给他们封官减贡仍难促其回心。先礼后兵,不识好歹就打。238年,年届花甲的司马懿奉命率4万兵征辽东。辽东自立燕王公孙渊在大辽河和辽河交汇处筑起20余里围墙,以为固若金汤。既是征就要攻,不能用对付诸葛亮的办法。司马懿出疑兵向南移动吸引敌军追击,自己率精锐部队渡辽河直捣公孙渊老巢襄平。围城打援歼敌主力,继续困城。适逢天降大雨河水涨,司马懿借水力由辽河运增援兵员粮草直抵襄平。围困一月,公孙渊乞降,司马懿不受。城破,公孙渊向东南逃窜,被追兵杀死。曹叡虽然马上征战功夫不及其前辈,但知人善任。朕不出马用司马,让比他大25岁的司马懿上一线,南征北战,东拼西挡。司马懿也不负重托,攻必克,守必固。不但保住了江山而且扩大了地盘。领导信任,放心放手。部属自信,尽心尽力。这是最理想的创业状态。这一阶段,司马懿是顺风顺水顺圣意,全方位地展示了才能。不像诸葛亮,领导不支持还硬要打。打了败仗还不接受教训,就像赌徒输红了眼,孤注一掷想翻盘,结果把命都搭上了也无济于事。这客观上也给司马懿创造了立功的机会,想死治司马懿结果把自己治死了,还成全了司马懿。
司马懿被曹芳弃用。曹叡病逝后,爷爷辈的司马懿又受托与曹爽一起辅佐幼帝曹芳。有了孙子就成了孙子。年龄差半个多世纪,必然产生代沟。想不到一块儿,说不到一块儿。曹芳害怕老臣专权,曹爽担心自己没有名望。两人一拍即合,把司马懿挤出权力中心,重用曹氏亲友团。他们估计司马懿年过花甲,撑不了多久了,就决定先让向改任太傅,再贬为荆门刺史,司马懿没有生气,又开始装病。期间曹爽多次派人以探望为名去刺探。司马懿也老弱病残不拘礼,躺在那儿起都不起来。司马懿甚至不惜呑炭显病容,给人以病入膏肓之感。曹爽接报以为司马懿已成死马矣,自己忘乎所以,放松了警惕。此后,公子哥儿曹爽开始乱权干政,鲸呑国库,起居自比皇帝。拜为大将军后急功近利,一意孤行伐蜀。本来战术的不懂,军人的不是,还要逞能。以为他爹能打仗他也能打仗,可这不是遗传的。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纸上谈兵遭惨败,名将曹真的儿子曹爽连纸上也谈不了兵,肯定败得更惨。伐蜀的结果是伤亡惨重,国力大损。加上他重用的那些公子哥儿们身居要职干不成事,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小皇帝曹芳不满意也没办法,这叫自作自受。这边司马懿加紧串连老臣,秘密收集曹爽专权乱政侵财、排斥异已营私、盲目伐蜀致败、起居自比皇帝等罪证。同时让儿子司马师在京城养了3000死士。等待起事的时机。
249年,已专权10年的曹爽自以为地位不可动摇。陪曹芳离洛阳到高平陵祭陵。古稀之年的司马懿突然起兵,在老臣集团的密切协作下,发动政变控制洛阳。曹爽自知打仗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放弃抵抗想保命。结果经朝议以谋反罪处死灭族。曹芳就没有独立当皇帝的能力,脱离曹爽之手,又入司马懿掌控之中。251年,司马懿病逝,葬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继任晋王,继续控制曹芳,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为常用熟语。司马昭死后,司马炎继任,加紧控制曹芳。254年,22岁的曹芳终于决定禅让。他7岁登基,当了15年傀儡,受4名权臣耍弄,实在受不了了。司马炎登基,魏改晋。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名号高祖。挟天子以令诸侯再让他禅让,是司马懿从曹操那儿学来的。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重孙之身。不过中间多了个自命不凡的公子哥儿曹爽实在让司马懿不爽。不能像曹操那样直接挟汉献帝,还得装病隐忍10年直至古稀之年才下手。这应该算升级版。在改朝换代中,司马懿也有愚公移山精神。我改不了有我的儿子,儿子改不了还有孙子。这正是:一生奋斗不遗力,终使三国归两晋。
 三国四巨头最终上演了“鼎立归晋”的历史剧。作家书名定为《缘何鼎立》,其重点可能是意在挖掘每个集团的掌门人如何成长并建立霸业的成长历程。

 

本文作者   曹文
山西大同市左云县旧高山村人
军旅作家 著名摄影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