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解释爱因斯坦的那句“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宇宙观察 2021-12-01

毫不夸张的说,爱因斯坦的形象,几乎满足了大众对科学家的一切幻想,所以假借爱因斯坦之名,博人眼球的谣言也特别多。

比如这句神叨叨的:爱因斯坦晚年曾说,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那么,一切真的是被安排好的吗?

一枚硬币向上抛起的瞬间,如果收集到足够精确的各项数据,那么理论上来说,科学家完全能预测出,硬币在若干秒后的正反。

所以概率在物理学中,只是数据收集不够多,不够精确的托词而已,物理学本质上,肯定是清晰且深刻的。

这种对“清晰深刻”近乎偏执的追求,贯穿了爱因斯坦的大半生,让这位量子论奠基人之一,迟迟无法从心底,完全接纳后来的量子力学。

在量子力学未出现之前,“符合直觉”的经典物理已经存在了数个世纪,若干个方程赋予了人类,输入变量就能得出结果的能力,一切都是那么清楚明晰,真实牢靠。

于是物理学家们开始幻想,如果有朝一日,能掌握宇宙中所有原子,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动量,并辅以相应的方程,那么整个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将和1+1=2一样清晰,所有已经发生,和还未发生的事件,都能被复盘和推演。

也就是说,宇宙将毫无保留的展示在物理学家面前,以往所有的秘密都将不复存在,至少,在数据和方程面前不复存在。

可惜的是,一个多世纪前量子力学的横空出世,证明了亚原子世界的“真随机”和“不确定性”,那个独属于物理学家的春秋大梦,就此终结了 一切又都归于混沌。

但爱因斯坦不愿醒来,作为一个20多岁推出狭义相对论,30多岁推出广义相对论的天才物理学家,他无法接受量子力学带来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这并不关乎物理,关乎的是爱因斯坦的世界观。

所以说,“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并不是后人假借爱因斯坦之名,炮制的谣言,而是爱因斯坦“世界观”的真实写照。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爱因斯坦不愿接受量子力学,仅仅是指“世界观”上的,而不是物理学上的不接受,毕竟量子力学的理论预测,和实验结果高度一致,爱因斯坦再怎么讨厌量子力学,至少也得在物理学上接受它。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其实是件好事,因为它证明了宿命论是不可能的,由相同原子组成的每个人,都是不可预测的,都是拥有无限可能的。

在刘慈欣的《镜子》中,人类掌握了预测未来的能力,于是乎消灭了一切黑暗和罪恶的萌芽,但人类文明从此便失去了随机性,失去了活力,最终因为没能在气候恶化之前,发生技术爆炸,而团灭在了地球上。

这个看似荒诞的结局,其实并不难预测,因为生命本就是随机产物,而如果所有人都循规蹈矩,不吃螃蟹,那么科学便无法进步,人类社会也将陷入一潭死水。

和网络上流传的,爱因斯坦晚年焚毁手稿,爱因斯坦晚年笃信神学不同。

真实的爱因斯坦晚年,其实在忙两件事

第一是和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打嘴仗,这种近乎一人单挑一派的行为,也大大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第二则是忙于统一场论的构建,他希望凭借一己之力,把相对论和电磁理论,甚至是量子力学,统一到一个理论中,但爱因斯坦花了25年的时间,直到去世也没能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物理学界,已经统一了四大基本作用力中的三个,虽然还未解决引力,但相较于爱因斯坦时期,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但不可否置的是,前沿理论的验证难度也越来越大了,现有的大科学设备,功率已经不足以发现新现象,因此造价千亿的对撞机也好,造价数百亿的望远镜也罢,早晚都得为物理学家们造出来,让他们“玩得开心,玩得尽兴”

但下一个爱因斯坦在哪?

下一次理论突破带来的技术突破,又还得等多久?

上一次技术爆炸带来的红利,又够这个存量搏杀的时局再吃多久?

可控核聚变,石墨烯,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这些“距离成功永远只剩50年”的技术,何时才能实现?

以上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确切答案,但只要在前进,便是好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