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研究2017(08)黄帝时代

 acerbookstore 2020-08-21
    《现代易学原理》第一章  易学是中国文明的源头(摘录)

    第六节  黄帝时代

    在上面《神农时代》一节中,我们已经确定:

    神农元年(公元前4094年)丁未年,

    神农时代(公元前4094年~公元前3574年),共计520年。

    神农时代之后是黄帝时代,下面介绍确定黄帝时代的过程。

    一、 古代文献记载

    《易传·系辞》记载: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关于黄帝时代,《史记》是这样记载的: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長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時,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來宾从。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來无常处,以师兵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師。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風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順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火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黃帝。”

    《史记》这段记载告诉我们,神农氏衰,轩辕氏兴,代替神农氏,是为黄帝。黄帝时代的地理范围,东至于海,西至空桐,南至潇湘,北至釜山,都于涿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国家。

    令人遗憾的是,《史记》记载了从黄帝时代到夏代的历史过程,给出了“三代世表”,只是一个框架,没有具体年代。

    二、 黄帝时代的确定

    由于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正史对黄帝时代的记载是模糊的,因此,我们只能从其他历史文献去寻找根据,以便溯本求源。

    元代《历代佛祖通载》记载:

    “(十一丁亥) 黃帝有熊氏,在位一百年。”

    “(甲子 一) 風后定甲子(一云大桡。帝即位三十八年,始命大桡作甲子,故以三十八年為第一甲子,逆推元年得丁亥歲也。)容成造历,隶首算数。问道广成子。苍颉為史,岐伯辨草木,俞附定脉经,伶伦制律呂。置九州。凡十八代。一千五百二十年。”

    《历代佛祖通载》明确告诉我们三大信息:

    其一,黄帝元年是丁亥年;

    其二,黄帝三十八年是甲子年;

    其三,黄帝相传十八代,一千五百二十年。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其一,黄帝元年丁亥年对应公历是多少年?

    其二,黄帝相传1520年是从黄帝元年至什么时代?

    汉代《纬书集成·春秋命历序》记载:“黄帝传十世,千五百二十年。”

    晋代出土的《古本竹书纪年》记载:“黄帝至禹,为世三十。”

    《古本竹书纪年》明确指出,黄帝至夏禹的时代间距“为世三十”,相当于一千五百二十年。

    宋代《通志》记载:“黄帝崩,在桥山。在位百年,年百十岁。或云在位百十年,年三百岁,子孙相承一千五百二十年。” 《通志》明确指出,黄帝子孙相承1520年。

    综合上述三条历史信息告诉我们,黄帝元年是丁亥年,黄帝至夏禹相传一千五百二十年。

    因此,要想确定黄帝元年(丁亥年)的公历纪年,关键在于必须确定夏禹元年的公历纪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为我们提供了准确的信息:

    夏禹元年(公元前2070年)辛卯年。

    如何将夏禹元年(公元前2070年)与古代历史文献对应起来呢?

    查阅《今本竹书纪年》(见《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记载:

    “帝舜有虞氏,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

    十四年,卿云见,命禹代虞事。

    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后受命于神宗,遂复九州。

    帝舜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

    五十年,帝陟。”

    我们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的年代数据,与上述《今本竹书纪年》记载联系起来,配上公元纪年,可以得到:

    帝舜元年(公元前2102年)己未年:帝即位,居冀。

    帝舜十四年(公元前2089年)壬申年:卿云见,命禹代虞事。

    帝舜三十三年(公元前2070年)辛卯年:春正月,夏后受命于神宗,遂复九州。(夏禹元年)。

    帝舜四十九年(公元前2054年)丁未年:帝居于鸣条。

    帝舜五十年(公元前2053年)戊申年,帝陟。”

    《今本竹书纪年》明确告诉我们:

    帝舜三十三年(公元前2070年)辛卯年:夏禹受命于神宗,开始掌权,因此可以确定:夏禹元年(公元前2070年)辛卯年。

    我们就以夏禹元年(公元前2070年)为时间参考点,向前推算,确定黄帝元年(丁亥年)的公历纪年。

    推算过程如下:

    从夏禹元年(公元前2070年)辛卯年往上推算1520年,是公元前3590年(辛未年);不符合“黄帝元年丁亥年”的要求,与古代文献记载不符合。

    从帝舜四十九年(丁未年)(公元前2054年)往上推算1520年,是公元前3574年(丁亥年);符合黄帝元年丁亥年的要求。

    因此,我们确定:黄帝元年丁亥年是公元前3574年。

    从黄帝元年(公元前3574年)丁亥年至帝舜逝世前夕(公元前2054年)正好是一千五百二十年。

    我们至此产生了一个遗憾:按照古代文献记载,黄帝至禹一千五百二十年,应该是从黄帝元年至帝舜逝世(帝舜五十年),而不是帝舜逝世前夕(帝舜四十九年)。这里为什么会相差一年呢?百思不得其解,只是感到遗憾而已。后来我从互联网上看到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密》一文,终于找到了答案。

    《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密》解释说,“夏代到底起始于何年,又终止于何年?由于夏代总积年已被工程专家组根据文献记载选定为471年,只要找出夏朝灭亡的那一年,再由这一年上推471年便是夏朝的始年。根据“工程”关于商代年代学专家们的研究结果,选定“夏朝灭亡、商朝建立”之年为公元前1600年。那么以公元前1600年上推471年,则夏代始年应为公元前2071年,这个年代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基本落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二段(公元前2132-前2030年)范围之内。因此,工程专家组为取整数,定公元前2070年为夏的始年。”

    请看,“夏代始年应为公元前2071年”,“工程专家组为取整数,定公元前2070年为夏的始年”。这里正好产生一年误差,正是帝舜逝世年代产生误差的原因。这也正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一个最大遗憾点!

    按照夏禹元年(公元前2070年)(辛卯年)换算,帝舜五十年(公元前2053年)帝舜逝世,与古代文献记载产生一年误差,不能满足古代文献的记载。

    如果按照夏禹元年(公元前2071年)(庚寅年)换算,帝舜五十年(公元前2054年)帝舜逝世。正好满足古代文献的要求--从黄帝元年到帝舜逝世一千五百二十年。

    这一切充分说明,《今本竹书纪年》的记载是可信的。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

    黄帝元年(公元前3574年)丁亥年;

    黄帝在位一百年--黄帝一百年(公元前3475年)(丙寅年);

    黄帝逝世后,少昊即位,可以确定:

    少昊元年(公元前3474年)丁卯年。

    黄帝时代(公元前3574年~公元前3474年),共计100年。

    黄帝元年和黄帝时代的确定,满足《历代佛祖通载》、《春秋命历序》、《通志》和《今本竹书纪年》等等历史文献的要求。

    黄帝元年和黄帝时代的确定,完全与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相符合。

    三、 黄帝历法验证

    《史记·历书》记载:

    “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

    《晋书·律历》记载:

    “轩辕纪三纲而阐书契,乃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造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斯六术,考定气象,建五行,察发敛,起消息,正闰余,述而著焉,谓之《调历》。”

    元代《历代佛祖通载》记载:

    “(十一 丁亥) 黃帝有熊氏,在位一百年。”

    “(甲子 一) 風后定甲子(一云大桡。帝即位三十八年,始命大桡作甲子,故以三十八年为第一甲子,逆推元年得丁亥岁也。),容成造历,隶首算数。”

    《历代佛祖通载》明确告诉我们,黄帝元年(公元前3474年)丁亥年即位为有熊国君,黄帝三十八年(公元前3537年)甲子年,黄帝命容成作调历。

    为什么说“黄帝作调历”呢?

    盘古时代、伏羲时代、神农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历法。

    盘古历法以太阳回归年长度为依据,以子月为一月,盘古历法建子,盘古历法是太阳历。

    伏羲历法继承了盘古历法,以太阳回归年长度为依据,以子月为一月,伏羲历法建子,伏羲历是太阳历。

    神农历法改造了伏羲历法,以朔望月长度为依据,以丑月为正月,神农历法建丑,神农历法是太阴历。

    黄帝历法对伏羲历法和神农历法进行了调整,把伏羲历法和神农历法结合起来,以太阳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长度为依据,以寅月为正月,黄帝历法建寅,黄帝历法是阴阳历。(有关历法知识的详细论述,请看第二章。)

    《后汉书·律历志》记载:“黄帝造历,元起辛卯。”

    黄帝历法历元是辛卯年(公元前3570年)黄帝五年。

    查阅许剑伟《寿星万年历》5.05可以知道:

    公历    公元前3570年3月4日(立春日);

    农历    辛卯年正月初二日(朔日)(立春日);(农历建寅);

    农历(干支)  辛卯年庚寅月丙辰日(朔日)(立春日);

    换算:

    黄帝历  辛卯年正月初一日(朔日)(立春日)(元旦);(黄帝历建寅)。

    黄帝历(干支) 辛卯年庚寅月丙辰日(朔日)(立春日)(元旦);

    黄帝历法以辛卯年为历元,以寅月立春日为正月初一(元旦)。

    因此,《后汉书·律历志》记载:“黄帝造历,元起辛卯。”是正确的。

    这也充分证实,我们确定黄帝元年(公元前3574年)丁亥年是正确可靠的。

    必须指出,《黄帝历法》与《寿星万年历》5.05在“辛卯年正月初一立春日”相差一天,完全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是可以理解的。

    《史记·封禅书》记载:

    “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鬼臾区对曰:‘ 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

    《史记·封禅书》这段文字表明两个时间点:

    (1)、黄帝元年的冬至日必须是己酉日、朔日。故曰:“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

    (2)、黄帝二十年的冬至日必须是朔日,故曰:“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

    查阅《寿星万年历》5.05检验如下:

    (1)、我们已经确定黄帝元年(公元前3574年)丁亥年,查《寿星万年历》可以知道:

    公历    公元前3574年1月17日(冬至);

    农历    丙戌年十一月初一日(朔日)(冬至)(农历建寅);

    农历(干支)  丙戌年庚子月己酉日(朔日)(冬至);

    换算:

    黄帝历  丙戌年十一月初一日(朔日)(冬至)(黄帝历建寅);

    黄帝历(干支)  丙戌年庚子月己酉日(朔日)(冬至);

    请注意,现代的《农历》继承了古代《黄帝历》,或者说,现代《农历》是古代《黄帝历》的继承和发展。

    由此可见,公元前3574年1月17日完全满足《史记》“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的要求,证明公元前3574年(丁亥年)是黄帝元年。

    (2)“后率二十岁”,就是黄帝二十年(公元前3555年)丙午年,查《寿星万年历》可以知道:

    公历    公元前3555年1月16日(冬至)

    农历    乙巳年十一月初一日(朔日)(冬至)(农历建寅)

    农历(干支)  乙巳年戊子月戊子日(朔日)(冬至)

    换算:

    黄帝历    乙巳年十一月初一日(朔日)(冬至)(黄帝历建寅)

    黄帝历(干支)  乙巳年戊子月戊子日(朔日)(冬至)

    由此可见,公元前3555年1月16日完全满足《史记》“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的要求,同时证明公元前3555年(丙午年)是黄帝二十年。同时也证明公元前3574年(丁亥年)是黄帝元年。

    因此,历法记录检验充分说明,黄帝元年(公元前3574年)丁亥年是正确可靠的,与《史记·封禅书》的记载完全符合。

    四、 黄帝时代的天象

    古代二十八宿天象系统包括: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黄帝内经·灵枢》记载:

    “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面有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

    “房昴为纬”--房宿属于东方青龙七宿,昴宿属于西方白虎七宿。

    “虚张为经”--虚宿属于北方玄武七宿,张宿属于南方朱雀七宿。

    《黄帝内经·灵枢》关于天象的记载,是黄帝时代流传下来的天象观测记录。

    因此,根据《黄帝内经·灵枢》记载的天象观测记录:我们可以得到《黄帝时代天象图》,如图1-2所示:

    

    我们在本书第二章的表2-4《古代二十八宿对应年代表》中可以查出:

    “冬至日昴宿位于正北子宫”是“公元前3596年~公元前2890年”的天象,这正是黄帝元年(公元前3574年)看到的天象。

    把图1-1《盘古时代天象图》与图1-2《黄帝时代天象图》比较一下,可以发现:

    《盘古时代天象图》显示: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冬至,星昴(昴宿)位于正北、子宫。盘古元年看到的天象是,东方玄武、南方青龙、西方朱雀、北方白虎。

    《黄帝时代天象图》显示:黄帝元年(公元前3574年)冬至,星昴(昴宿)位于正西、酉宫。黄帝元年看到的天象是,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因此,“盘古时代天象”与“黄帝时代天象”大约相差90度。

    古代二十八宿都是恒星,位置相对固定。由于地球自转轴方向呈现周期变化,地轴周期运动产生岁差,引起二十八宿天象系统由东向西缓慢移动,大约每年西移50秒,大约71年西移1度,这就是岁差。

    按照岁差=71年/度计算,星昴(昴宿)由正北缓慢西移到正西,大约需要6390年。因此,盘古元年与黄帝元年大约相差6390年。

    实际上,“盘古元年~黄帝元年”相距6383年,与“盘古时代天象”和“黄帝时代天象”相符合,与《尚书·尧典》和《黄帝内经·灵枢》的天象记载相符合。

    因此,古代历史文献和古代天象观测记录证明:

    我们确定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甲子年,是正确可靠的;

    我们确定黄帝元年(公元前3574年)丁亥年,是正确可靠的。

    五、 黄帝时代的天文奇观

    《易经·丰卦》记载:“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沬。”“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二十年,景云见,以云纪官。(有景云之瑞,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中有两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黄色,以天清明见于摄提,名曰景星。)”

    纵观《易经》和《今本竹书纪年》等古代文献的记载,黄帝二十年景云见,景星见,是古代天文观测的历史记录。五千多年来,这一天下奇观,人们只是看作神话,一笑了之,不予重视,非常可惜和遗憾。

    2011年2月22日,我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时,突然发现了一篇文章--《天文学家合成5000年前一颗超新星爆炸场面》(作者尚力,发表于2010年5 月28日),摘要如下:

    搜狐IT频道> 科学频道 > 天文·航天

    天文学家合成5000年前一颗超新星爆炸场面

    来源:搜狐科学    2010年05月28日09:28(尚力)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科学家利用Chandra和哈勃望远镜合成了一副美丽的超新星“爆炸”图片。这是大约5000年前在大麦哲伦星云中的一颗巨大恒星大爆炸的场面。

    大恒星爆炸发生后就会产生中子星和黑洞,并且可以在星系中放出美丽的光芒。据了解,超新星爆炸后留下的光鲜亮丽的残留物可以留存几千年。

    ……

   

    这是大约5000年前在大麦哲伦星云中的一颗恒星大爆炸的美丽场面

    紧接着,又从网上找到了一篇文章--《超新星爆炸后发射“宇宙子弹”》,摘要如下:

    神秘的地球》 神秘的地球》 宇宙奥秘》 天文新闻

    超新星爆炸后发射“宇宙子弹”

    来源:神秘的地球          时间:2010年5月26日 16:53

    美国天文学家用钱德拉X射线探测器首次捕获一个爆炸恒星发射出的宇宙子弹(形状跟子弹一样)。美国宇航局X射线探测器所拍摄的新图像显示,还原了在我们银河系旁边的一个叫做“大麦哲伦星云”的矮星系中,一个名为N49的超新星爆炸后的精彩情景。

    钱德拉X射线探测器获得的新图像表明,N49的年龄大概为5000年(就像图像中呈现的那样)。而爆炸的能量估计为一个普通超新星的大约两倍。这些初步得到的结果认为这种爆炸源于一颗大质量恒星的衰竭所致。

    ……

    上述两篇网文,为我们提供了惊人的信息:美国天文学家用钱德拉X射线探测器首次捕获一个恒星爆炸后的超新星残核。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探测器所拍摄的新图像显示,还原了 “大麦哲伦星云”中的N49的大恒星爆炸后的精彩情景。这是大约5000年前在大麦哲伦云中的一颗巨大恒星的大爆炸的场面,图片显示多么壮观,多么神奇!

    请看看美国科学家合成的超新星爆炸图片,与《今本竹书纪年》的记载是十分相似的。充分说明,景星和景云都是恒星大爆炸的产物。

    “日中见斗”就是白天可以看到景星,景星就是超新星;

    “日中见沫”就是白天可以看到景云,景云就是恒星大爆炸的遗留物。

    《易经·丰卦》关于“日中见斗”和 “日中见沫”的记载,是人类历史上关于恒星大爆炸和超新星观测的最早观测记录。

    《今本竹书纪年》关于“黄帝二十年(公元前3555年),景云见”的记载,是人类历史上关于恒星大爆炸和超新星观测的最早时间记录。

    这一切充分说明,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出现景云和景星是可信的,美国科学家合成的超新星爆炸图片,就是黄帝时代景云和景星的科学证据。

    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人们把景云和景星的出现当作神奇的神话和祥瑞。

    现在人们把景云和景星的出现当作真实的科学事件,当作恒星大爆炸和超新星的科学证明!

    黄帝时代的天文奇观充分证明,我们关于黄帝时代的确定是真实可靠的!

    六、 黄帝生平年月

    黄帝出生年月如何确定?

    宋代《云芨七签》记载:“帝年十五,乃受国于有熊,袭封君之地。”

    黄帝元年(公元前3574年)丁亥年,黄帝十五岁,往前推算十五年,就可以知道,黄帝出生于癸酉年(公元前3588年)。

    传说黄帝生日是“二月二日龙抬头”,“ 二月二日春分”,查《寿星万年历》可知:

    公历    公元前3588年4月20日(春分)

    农历    癸酉年二月初二日(春分)(农历建寅)

    黄帝历  癸酉年二月初二日(春分)(黄帝历建寅)

    请注意,现代的《农历》就是古代的《黄帝阴阳历》。

    因此,可以确定,公元前3588年4月20日(癸酉年二月初二日春分),黄帝出生于有熊(河南新郑)。

    黄帝逝世年月如何确定?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元年,帝即位,居有熊。……,一百年,地裂。帝陟。”

    这就是说,黄帝一百年(公元前3475年)丙寅年,黄帝逝世,葬桥山。

    《路史》记载:黄帝“八月既望,鼎成死焉”,该书罗苹注“《五行书》帝以甲戍日崩,一云戊午”。这说明黄帝逝世于“八月既望”,日干支为甲戍或戊午。

    查《寿星万年历》5.05可知,

    公历    公元前3475年10月13日;

    农历    丙寅年八月十九日(既望);

    农历(干支)    丙寅年丁酉月戊午日(既望);

    黄帝历(干支)  丙寅年丁酉月戊午日(既望);

    可见,公元前3475年10月13日满足《路史》关于黄帝“八月既望”和“戊午日崩”的记载。

    因此,可以确定,公元前3475年10月13日(丙寅年八月十九日),黄帝崩,葬桥山。

    综上所述,黄帝生平年月是:

    公元前3588年4月20日(癸酉年二月初二日春分),黄帝出生于有熊;

    公元前3475年10月13日(丙寅年八月十九日),黄帝逝世,葬桥山。

    由此可见,黄帝生平年月完全符合《今本竹书纪年》、《路史》、《云芨七签》等古代历史文献的记载,同时也符合民间历史传说。

    这也充分证明,确定黄帝元年(公元前3574年)丁亥年是正确可靠的。

    七、 戮蚩尤、即帝位、号黄帝、统一中国

    《史记·帝王本纪》记载: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黃帝。”

    《路史》记载:

    “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荼,一曰轩。……年三十七,戮蚩尤于中冀。于是炎帝诸侯咸进委命,乃即帝位,都彭城。王承填而土行,故色尚黄,而天下号之黄帝。”

    《云笈七签》记载:

    “帝以己酉岁立,承神农之后,火生土,帝以土德称王天下,号黄帝。”

    上述三条明确告诉我们,黄帝三十七岁时,“戮蚩尤、即帝位、都彭城、号黄帝”,当年的干支是己酉年。

    我们已经确定,黄帝出生于(公元前3588年)癸酉年。

    黄帝十五岁为有熊国君,即黄帝元年(公元前3574年)丁亥年。

    黄帝三十七岁,即黄帝二十三年(公元前3552年)己酉年。

    由此可见,黄帝二十三年(公元前3552年)己酉年,黄帝三十七岁,戮蚩尤于中冀,即帝位,都彭城,号称黄帝,统一中国。这完全与《史记》、《路史》和《云芨七签》等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相符合。

    这也充分证明,确定黄帝元年(公元前3574年)丁亥年是正确可靠的。

    八、 黄帝时代大事年表

    《黄帝时代大事年表》如下表1-7所示:

  

    《今本竹书纪年》(《竹书统笺》本,见《炎黄汇典》)记载:

    “黄帝轩辕氏,

    元年,帝即位,居有熊。

    二十年,景云见,以云纪官。

    五十七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

    五十九年,贯胸氏来宾,长股氏来宾。

    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

    一百年,地裂。帝陟。”

    依据《今本竹书纪年》、《史记》、《云芨七签》和《历代佛祖通载》等等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编制了《黄帝时代大事年表》(表1-7)。

    九、 黄帝时代的考古学证据

    《史记》记载,黄帝时代,“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史记》这段记载告诉我们,黄帝时代的地理范围,东至于海,西至空桐,南至潇湘,北至釜山,都于涿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国家。

    目前可以见到的黄帝时代考古资料如下:

    1、大地湾文化(公元前5800年~公元前2800年)(甘肃天水大地湾);

    2、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

    3、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河南三门峡仰韶);

    4、大溪文化(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3300年)(四川巫山大溪);

    5、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年)(山东泰安大汶口);

    6、马家滨文化(公元前4200年~公元前3100年)(浙江嘉兴马家滨);

    7、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内蒙古赤峰红山):

    8、凌家滩文化(公元前3600年~公元前3300年)(安徽含山县凌家滩)

    凌家滩文化遗址,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公元前3600年~公元前33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自1987年以来,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主持的4次考古发掘发现,聚落遗址内,包括居址、墓地、祭坛、作坊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遗迹。同时,发掘出土大批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反映出同时期其他遗址中所罕见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由此推断,黄帝时代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的城市。

 
 凌家滩玉器

    凌家滩玉器充分证明,在黄帝时代(公元前3574年~公元前3474年)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圆周的概念,为制定黄帝历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地湾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大溪文化、马家滨文化、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等等遗址的发现和考古资料证实,黄帝时代中国民族遍布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

    黄帝二十三年(公元前3552年)己酉年,黄帝三十七岁,戮蚩尤,即帝位,都彭城,号称黄帝,统一中国。东临大海,西至昆仑,南至潇湘,北至幽燕,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最悠久的中华帝国。

    十、 黄帝文化遗址考古年表

    综上所述主,《黄帝文化遗址考古年表》如下表1-8所示:

    

    从表1-8《黄帝文化遗址考古年表》中可以看出,黄帝时代,中华民族从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向北发展到辽河流域,农业发展,文化繁荣,国家统一。

    从《黄帝文化遗址考古年表》中可以证实,黄帝时代(公元前3574年~公元前3475年)的确定是正确可靠的,与《易传》、《史记》、《今本竹书纪年》等古代历史文献记载完全相符合。

    (2017-1-1何中良摘录于《现代易学原理》第一章第六节 黄帝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