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事诉讼中虚假陈述的认定标准及法律后果

 万宝全书 2020-08-21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虚假陈述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因为缺乏相关的处罚措施,此种现象大有越演越烈之势。在对抗制的诉讼模式下,当事人为自己的相关利益,在庭审中大作虚假陈述,欺骗法官,而且虚假得理直气壮,难道民事可以纵容当事人虚假陈述吗?在大多数情况下,法官可以去伪存真,作出正确的判断。但也有一部分案件,正是由于当事人虚假陈述,法院作出了错误裁判。有的当事人暗自庆幸,虚假陈述居然也能打赢官司。在此,笔者认为对抗制的诉讼模式下,当事人虚假陈述难以避免,但是对虚假陈述应当有相应的制裁手段。

在审判实践中,当事人虚假陈述有以下几种情形:

1、否认客观事实的存在。

如被告针对原告起诉的事实矢口否认,即使原告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或者法院调查取得确实证据,被告也百般抵赖。这是纯粹意义上的虚假陈述。

2、陈述虚假的意思表示。

民事诉讼中,真实的意思表示对确定案件的法律关系和法律适用非常关键。由于公民法律意思不强,现实生活中口头合同大量存在,当时的意思表示没有固定下来,或者说没有直接的证据予以证明。例如甲将某物赠与乙,后双方产生矛盾,在庭审中甲陈述为借用。很多案件都是由于当时没有明确的意思表示,或者说没有书面确认真实的意思表示,而在诉讼过程中双方产生了争议,原、被告双方都有可能作出虚假陈述,以达到利于本方的法律后果。

3、有目的的诉讼欺诈。

有的诉讼当事人一方勾结证人,或者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通过符合程序的诉讼形式,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从而达到损害他人利益,谋取非法利益。诉讼欺诈行为是诉讼不法行为和实体法上的不法行为的竞合,严重的民事诉讼欺诈可以构成刑事上的诈骗罪。

民事诉讼中大量存在虚假陈述的原因,首先是民事诉讼的性质和目的导致当事人可以虚假陈述。民事诉讼具有私法的性质,当事人对民事纠纷有自主解决的权利,并对诉讼标的有自由处分权。民事诉讼的目的不是发现绝对真实,而是为了解决纠纷。有诉讼发生,必然产生对抗,虚假陈述成为当事人进行抗辩的一种方式。由此导致法院错误裁判,这是当事人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诉讼模式自身缺陷和所要付出的代价。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普通民众的价值观、利益观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唯利益至上。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普遍存在侥幸心理,没有法律崇高的理念。如果虚假陈述可以赢得诉讼,为了自身利益又何乐而不为呢?应当说,公民法律素质不高的现状为虚假陈述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在全社会都在呼吁诚信的今天,对抗制诉讼模式下的诚信又值得几钱?第三,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当事人陈述的真实义务,如实陈述只是道德上的要求。民事诉讼法第102条只规定了对伪造、毁灭证据等行为,人民法院可以视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但没有对虚假陈述的行为规定处罚措施。因此,法官对当事人的虚假陈述只能听之任之,仅仅在裁判文书中表述为对某观点不予采纳。

大量的虚假陈述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司法公正,如果不予制裁,会动摇司法权威,影响法院的公信力。如何认定虚假陈述,必须综合全案来判断,因为虚假陈述总是相对于客观事实而言,这需要法官进行经验判断,从而正确适用法律对案件作出裁判。如果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不作虚假陈述,那么法官就只剩下照搬法律条文可做,没有显现法官判断能力的用武之地。当然如果法官判断错误,则虚假陈述造就了一起错案。因此,法院在裁判案件的同时,应当对虚假陈述的行为予以处理。

对虚假陈述应当视不同情形分别处理,原则上按照案件证据所达到的证明标准的高度和层次来区别对待。不同案件的证据达到的证明标准层次有不同,因此认定虚假陈述应当与案件的裁判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可以分以下四种情形:

1、对于只达到民事诉讼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的案件,即没有更加充分的证据证明案件事实,需要法官运用自由心证的原则自由裁量的案件,由于案件的客观事实难以查清,很难认定哪一方当事人虚假陈述,但是总有一方是作了虚假陈述。这种情况充分体现了民事诉讼存在风险,虚假陈述的一方当事人是有可能胜诉的,所以对于这种虚假陈述可以不予制裁,由败诉方承担诉讼费用。

2、对某些证据充分的案件,证明标准达到很高的程度,甚至说并不比刑事诉讼上“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低。如果当事人仍然拒不承认事实,坚持虚假陈述,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完全可以认定当事人作了虚假陈述,裁判案件的同时,法院应当运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视情节轻重对虚假陈述的一方当事人处以罚款。

3、对于当事人恶意诉讼或者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以图获得诉讼上利益的诉讼欺诈,由此导致法院错误裁判的,除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撤销原判决外,对于虚假陈述的当事人必须负担由于诉讼而发生的全部费用,同时处以相对较高的罚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这种情况发生,受害方有权以侵权为由起诉,向虚假陈述当事人提出经济赔偿,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4、当诉讼欺诈的情节和侵害的利益达到一定程度,构成刑法规定的诈骗罪时,法院应当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追究虚假陈述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