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珍藏:十年文保大行动,三峡考古成果丰

 孬张 2020-08-21

2006:《中国三峡建设》考古专辑

朋友,还记得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库区600多公里范围内历时10载的文物发掘与保护大行动么?

重大的地面文物古迹如张飞庙、屈原祠已妥善搬迁复建,水下文物白鹤梁则采取就地“金刚罩”式保护。重要的发掘成果已然整理归档,且出版了诸多专题系列丛书。

2005年夏,孬张幸获在本集团挂职的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司长支持,拟在主持的《中国三峡建设》双月刊之“移民综合版”出版“三峡文保专刊”。宋司长请来数位专家召开组稿恳谈会,孬张约请20多位国内参与三峡文保活动的知名专家赐稿,终于赶在2006年3月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全彩专刊,颇受读者好评。

三峡文保专刊目录

刊首语:拨开三峡文化的历史迷雾

伴随宏伟三峡工程的兴建,大规模的库区文物抢救性发掘与保护工作亦紧锣密鼓进行了十年。

权威部门确定的三峡库区文物点为1087处,其中地下文物723处,地面文物364处。

巫山猿人遗址

历经十年辛劳,文物工作者在餐风宿露的艰苦环境里,收获着一片喜悦。截至2005年底,地下考古发掘面积达110.7万平方米,已出土珍贵文物 9千余件,一般文物17万余件。诸多重要考古新发现和不同历史时期出土文物,已将三峡历史文化的脉络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文物是静止的、无声的么?不。在专家眼里,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承载着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风貌的万千气象。透过这些重要的出土文物,可使我们追寻人类文明的源流,丈量远古人类生存、进化与成长的漫长历程。

过去我们普遍认为,只有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现在我们也该认定,长江流域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随着时间推移,大量珍贵文物的展现及其研究成果的公布,将向世人昭示三峡地区璀璨的古代文明。

尤为可喜的是:在库区地面文物保护方面,已完成留取资料项目171项, 原地保护项目51项,完成搬迁项目117项,完成复建51项。较为系统、科学完整地记录了三峡库区地面文物的现状和历史信息。那些重要的地面建筑和赏心悦目的人文景观,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文物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历史观照。三峡库区文物抢救和保护,是延续历史、弘扬历史文化和传承中华文明的大手笔,其耗资之巨、投入人力之多和持续时间之长,可谓空前绝后。

为使关心三峡的人们了解库区文物抢救与保护成果,本刊约请了10多位中国文物界知名学者和专家,在新世纪丙戌年阳春三月,与远古三峡对话!

感谢学者和专家为我们拨散重重迷雾,叩开了远古三峡的大门——越过她我们便能荣幸地欣赏到璀粲的古代三峡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